- 海島旅游地域系統演化與旅游規劃轉型:朱家尖案例
- 倪欣欣 馬仁鋒
- 1365字
- 2020-02-21 18:04:10
1.4 研究樣區選擇
選擇舟山朱家尖作為海島旅游地域系統演化研究的案例地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國內旅游地域系統演化研究中,少有以縣級以下的行政區域作為研究對象的,朱家尖島作為舟山普陀區下轄的街道之一,是普陀區最早一批發展海島旅游的海島。因此選擇朱家尖作為研究案例地有典型性意義。其次,朱家尖的旅游發展歷程是浙江省海島旅游發展的代表性縮影。1988年,朱家尖旅游區開發啟動。1998年成立與朱家尖鎮政府合署辦公的風景旅游管委會,實施一體化管理。朱家尖海島旅游步入全面發展階段。同時在1993年、1998年和2000年編制了《舟山市普陀區朱家尖總體規劃》《普陀朱家尖國家海島生態公園旅游發展規劃》《2000—2030年朱家尖總體規劃》,規劃提出未來朱家尖在景區開發的同時,也要特別重視資源利用與保護。自2009年以來至今,朱家尖鎮已逐步形成以旅游業為龍頭,以工業為主導,以漁農業為基礎的產業格局。就現有資料來看,朱家尖旅游發展的特征是:①朱家尖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個旅游開發高潮。其一是1993年編制了第一個總體規劃后,朱家尖各區域特別是南沙區域建起了賓館群,其二是在1999年舉辦舟山國際沙雕節活動,同年朱家尖大橋建成,吸引了大量島外游客;②朱家尖旅游發展存在致命缺陷。朱家尖旅游主要靠普陀山客源的支撐,且旅游淡旺季太分明,旅游收入主要依靠夏季旅游線路(如南沙、烏石塘等景區)。而且游客在朱家尖的逗留時間較短,對游客吸引力弱。在過去的26年間,朱家尖的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旅游發展的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學者以朱家尖為案例地,研究其演化過程和路徑依賴,本研究將重點關注朱家尖旅游地演化的整個過程,包括旅游興起、發展、發展停滯、再發展等。以便更好地解釋為什么朱家尖旅游發展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對策。本研究相關調查及數據采集受浙江省海洋文化與經濟研究中心2013年度省哲社規劃重點項目(13JDHY01Z)支撐。
舟山朱家尖島行政區域主要包括朱家尖街道下轄的8個社區,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7個漁農村經濟合作社(見表1-4-1)。截至2012年底,朱家尖區域總面積為74km2,陸地面積為61.82km2,總人口25705人,總戶數9031戶,該區人口密度為369人/km2(數據來自《舟山統計年鑒2013》)。該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是一個以旅游為導向,漁農工、交通商貿多業并舉的海島,當前三次產業結構仍是“二三一”,處在工業化進程中,但已由依賴海洋生物資源向依賴海洋綜合資源轉變。朱家尖海陸空立體交通便捷,329國道貫通全島,1999年朱家尖大橋建成,邁出了舟山從海島時代走向大橋時代的第一步。2008年,朱家尖大橋擴建,加快了朱家尖整體功能開發,全面對接大橋時代,促進舟山市海洋經濟新一輪大發展。目前朱家尖機場已開通飛往上海、南京、廈門、北京等地的10多條航線;與普陀山僅相隔1.35海里,兩地之間乘快艇只需5分鐘;與世界四大漁港之一沈家門漁港之間建有跨海大橋,兩地間隔只有1km,方便自駕游游客進入朱家尖。就旅游資源而言,該區內具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山海風光秀麗,有“海上盆景”、“海上雁蕩”之譽,區內有2/5的面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主要有烏石塘景區、白山景區、南沙景區、大青山景區,其中南沙景區擁有華東地區最大的沙灘群,綿延5km,極為壯觀。該區最有特色的旅游項目是沙雕節,是我國第一個將沙雕藝術與海島旅游聯系起來的旅游地,填補了我國海島沙雕旅游的空白。
表1-4-1 研究區域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