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青少年與青少年文學

“青少年”在我國是一個相當晚近的概念,它顯然是一個現(xiàn)代漢語詞匯。即便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它也還沒有充分詞化,明顯帶有詞組的痕跡,是“青年”和“少年”的合成詞。根據(jù)《辭源》,“青年”一詞至少在唐朝就出現(xiàn)在文獻中,有歌曰:“皎潔玉顏勝白雪,況乃青年對芳月。”《辭源》,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3350頁。“少年”一詞出現(xiàn)的時間更早,在《史記》中就有記載。《辭源》,第893頁。有趣的是,到了近現(xiàn)代,“少年”一詞和“青年”一詞年齡所指還是很難明確區(qū)分的。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有一名句:“少年強則中國強。”從文章內(nèi)容看,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少年”一詞,顯然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少年兒童”的含義,它的實際年齡所指與今天人們常用的“青少年”范疇更為契合。然而,無論在2006年版《辭源》,還是在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的《新華詞典》和1979年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都沒有收入“青少年”這個詞條。

“青少年”一詞在中國常常被看作“青年”和“少年”的合成詞,人們在使用這一詞語時,也往往是指這兩類人群或者是他們的總稱。但“青少年”一詞在英語中卻有一個充分詞化的獨立單詞,即adolescent(指人)和adolescence(指青少年時期),來源于拉丁詞adolescere,意思是“長大成熟”。根據(jù)《21世紀大英漢詞典》,這兩個詞出現(xiàn)在英語中的具體時間是在1475—1485年。而child/children(兒童)和youth(青年)都是古英語,早在公元900年以前就出現(xiàn)在英語中了。李華駒主編:《21世紀大英漢詞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頁、第2405頁。可見,“青少年”這一概念及其詞化過程在西方出現(xiàn)的時間遠在我國之前,這和中西方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差異不無關系。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人生階段的細分是人類自我認知的升華,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產(chǎn)物。社會語言學研究早有定論,一種文化對某一事物的觀察越精細、越深入,在價值上越看重,這種文化關于這一事物的語匯就越豐富。比如馬作為生產(chǎn)工具、交通工具和財富象征,對中國古人的意義是遠超今人的。因此,在我國古代社會,人們對馬的觀察和細分也是遠超今人的。反映在語言上,古漢語中的小馬叫“駒”,老馬叫“驥”;母馬叫“”,公馬叫“騭”;劣馬叫“駑”,光是強壯的馬就有“駿”“”“骦”“”“驕”等叫法。根據(jù)馬的毛色,甚至不同身體部位的毛色,還有幾十個專門詞語,比如“驄”就特指青白雜色皮毛的馬。同理,隨著人們對自身成長過程的認識不斷深化,人生成長階段的內(nèi)部細分也在不斷發(fā)展。“青少年”作為一個需要獨立標記的人生階段,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其基本動因可以在現(xiàn)代社會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中找到存在的理據(jù)。認知這一客觀存在的社會群體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可能把他們和別的年齡段社會群體混為一談,進而忽視甚至壓制他們的合理訴求,同時也可能導致我們?yōu)樗麄兲峁┑木裰笇Ш臀幕a(chǎn)品出現(xiàn)錯配。比如,我們總是習慣于拿一些適合低齡兒童的寓言和說教去指導青少年成長,殊不知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認知水平早已超越了對童話故事的認同,他們最反感的就是成年人總把他們當作兒童看待。這就對青少年文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章在定義“青少年”這一概念后,進一步界定了“青少年文學”的內(nèi)涵,細致辨析了“青少年文學”和“兒童文學”“成人文學”的區(qū)別,討論了青少年文學的現(xiàn)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恩县| 砚山县| 宜兴市| 汪清县| 和顺县| 越西县| 台江县| 奎屯市| 正蓝旗| 元阳县| 达拉特旗| 东乡族自治县| 昌都县| 中牟县| 河东区| 永吉县| 浏阳市| 聂荣县| 牟定县| 林芝县| 高淳县| 轮台县| 丁青县| 太仓市| 凤阳县| 泊头市| 全州县| 桐乡市| 乌什县| 浙江省| 万宁市| 平果县| 衡阳市| 张家川| 潍坊市| 股票| 阳东县| 额济纳旗| 英山县| 沿河| 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