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定海黃氏父子經(jīng)學(xué)思想研究作者名: 余全介本章字?jǐn)?shù): 7字更新時間: 2020-01-07 17:00:23
第一節(jié) 禮學(xué)觀點
一、章節(jié)目類
《禮書通故》全書分五十目,共一百零二卷。其中,(1)《禮書通故》一卷,考證十八條,主要討論《儀禮》《禮記》《周禮》等書的真?zhèn)巍⑵糠趾稀?nèi)容足缺等問題。
(2)《宮室通故》二卷,考證八十八條,主要考論歷代明堂、寢廟、房室、庭堂、門窗、棟梁等問題。
(3)《衣服通故》四卷,考證二百零七條,分屬二十六節(jié)類:布縷、冕服、爵弁服、韋弁服、皮弁服、冠制、朝服、玄端服、素端弁绖服、裘冕服、裘服、各服通說、衽、裳、韨、佩璲跗注、佩玉、帶、屨、裼襲、袒裼、深衣、雜服、色、婦人服與成服。
(4)《卜筮通故》一卷,考證五十條,主要考論歷代卜法、用龜、用蓍、命辭、占卦、爻變等問題。
(5)《冠禮通故》一卷,考證三十八條,主要討論宿賓、醴醮、冠樂、冠月、稱字、見母見君、孤子冠禮以及喪中冠禮等問題。
(6)《昏禮通故》一卷,考證七十二條,主要討論婚齡、婚制、六禮、設(shè)對饌、廟見、妻嬪制度等問題。
(7)《見子禮通故》一卷,考證二十一條,主要討論生子、接子、負(fù)子、食子、見子、見父、食母等問題。
(8)《宗法通故》一卷,考證二十三條,主要討論賜姓、命氏、氏族、九族、別子、大小宗、繼室、奪宗、立后等問題。
(9)《喪服通故》五卷,考證二百二十八條,分屬三十九節(jié)類:總說、父母服、祖父母曾祖父母服,君服,為所后及其私親服,宗子、世叔父母、舅姑服、妻子子婦服,昆弟從父昆弟昆弟之子若婦、兄弟、殤服,母黨服,適人服,朱昏者所為服附,夫黨服,妻黨、庶母慈母乳母服,繼父服,同母異父之子、師友服,臣妾服,髺發(fā)免髽,笄,冠,绖帶,衰裳,升數(shù),成服,葬服,變服,練祥禫服,兼服,童子服,吊服,稅服,改葬服,杖,從服與絕服。
(10)《喪禮通故》五卷,考證二百四十一條,分屬三十二節(jié)類:篇名、始死、復(fù)、綴足、造冰沐浴、蚤揃、飯含、帷堂、哭位、銘、襲事、尸柩南首、重、大小斂、殯事、寢廟異同、盥洗、敦鬲、燎、鬠、決極、赴告、吊襚及吊賓、朝夕哭位、柩飾、陳葬器、明器、內(nèi)位、車、葬事、奔喪與聘賓遭喪。
(11)《喪祭通故》三卷,考證一百一十三條,主要討論始奠、大小斂奠、踴、苞苴、三虞、練主、卒哭、祔遷、祥禫等問題。
(12)《郊禮通故》二卷,考證八十六條,主要討論天帝、圜丘、魯郊、祭日、五帝、雩禜、藏冰等問題。
(13)《社禮通故》一卷、考證四十條,主要討論大示、祭地之服、圜丘方澤、社稷、王社、社主、亳社、庪縣等問題。
(14)《群祀通故》二卷,考證五十四條,主要討論四類、六宗、四望、五祀、大蠟、儺祭、祖、祈珥等問題。
(15)《明堂禮通故》一卷,考證二十六條,主要討論合殿、四門、世室、五室、重屋、明堂五行等問題。
(16)《宗廟禮通故》二卷,考證四十九條,主要討論廟址、五廟、七廟、太祖、二祧、遷廟主、木主、祏、昭穆制度、遷廟等問題。
(17)《肆獻(xiàn)祼饋食禮通故》七卷,考證二百九十一條,分屬四十四節(jié)類:釋祭義、禘祫通說、禘、祫、肆獻(xiàn)祼饋食總說、卜日、宿、尸、配妃、尚聲臭之異、煮郁、樂、祼鬯、詔祝坐尸、牽牲、血祭、直祭祝饗、陰陽厭、祊、焫蕭膻薌、薦盎薦燔、升首、饋食前行禮節(jié)次、隋祭、獻(xiàn)酬無算爵、牲物名號、明水明火、齊酒、爵、牲體、黍稷、九祭、祭食食舉、告飽、鼎、籩豆、铏、俎、徹、繹賓尸、宴、《特牲》篇雜說、《少牢》篇雜說與《有司徹》篇雜說。
(18)《時享禮通故》一卷,考證四十二條,主要討論祠礿嘗烝、時享七獻(xiàn)、蒩筐、脤膰、功臣配祭、祭薦、廢祭等問題。
(19)《改正頒朔禮通故》一卷,考證二十一條,主要討論三正、正歲、節(jié)氣、告朔、月祭等問題。
(20)《耤田躬桑禮通故》一卷,考證二十三條,主要討論耤禮、先農(nóng)、發(fā)推、田祖、先蠶、二事等問題。
(21)《相見禮通故》一卷,考證三十五條,分屬九個節(jié)類:入門、揖讓升階、脫屨、拜、辭、授受、交還、拜送與回拜。
(22)《食禮通故》二卷,考證七十一條,分屬十三節(jié)類:拜、陳鼎、設(shè)饌、飲酒漿飲、食、祭、命食、樂、徹、公食禮、燕食、飧與膏滑。
(23)《飲禮通故》一卷,考證六十二條,分屬十節(jié)類:洗篚、尊、席、獻(xiàn)酢酬無算爵、奠爵舉爵受爵、祭酒祭俎、祭肺、祭馂、鄉(xiāng)飲禮與侍飲長者。
(24)《燕饗禮通故》一卷,考證五十五條,分屬三個節(jié)類:燕禮、饗禮與飫禮。
(25)《射禮通故》五卷,考證一百七十八條,分屬二十五節(jié)類:射名、射地、侯、侯道、乏、楅、中、算、射法、決遂、執(zhí)弓取矢、設(shè)物、揖法、還法、相左、司馬司射職掌、比耦、位次、袒襲、樂、告獲、薦獻(xiàn)、鄉(xiāng)射禮、大射禮與射禮雜說。
(26)《投壺禮通故》一卷,考證十一條,主要討論立馬、釋算、順投、比投、擊鼙、擊鼓、魯鼓、薛鼓等問題。
(27)《朝禮通故》一卷,考證十八條,主要討論三朝、內(nèi)朝、外朝、朝廷、當(dāng)寧、朝位、攝齊、過位等問題。
(28)《聘禮通故》二卷,考證一百一十二條,主要討論朝覲宗遇、歲遍存、享獻(xiàn)、假道、致餼、致積、交擯、鞠躬、私覿、酬幣、禮從俗、史讀書、致飧設(shè)飧、庭實、復(fù)命等問題。
(29)《覲禮通故》二卷,考證五十二條,主要討論群后四朝、諸侯朝天子、五年一朝、六年朝見、五年再朝、車迎之法、旅擯交擯、畿勞郊勞、受舍于朝、大小次、升成拜、設(shè)庭燎等問題。
(30)《會盟禮通故》一卷,考證三十條,主要討論巡守會同、殷國、為宮、為壇、尚左、四傳擯、拜位、方明、行禮次弟、歸格、造禰、盟牲、載書、執(zhí)牛耳、柴望等問題。
(31)《即位改元禮通故》二卷,考證四十八條,主要討論立長立貴、即位告廟、逾年即位、改元、為后、去國、攝政攝位、天子稱號、既葬稱子、受命錫命、號謚祿位等問題。
(32)《學(xué)校禮通故》二卷,考證五十七條,分屬四節(jié)類:學(xué)、教法、祭先圣先師釋奠釋菜諸禮與養(yǎng)老。
(33)《選舉禮通故》一卷,考證二十一條,主要討論周人選舉、賢能、貢士、選士、進(jìn)士、興廉舉孝、漢代察舉、歲終受會、三年一考、八柄等問題。
(34)《職官禮通故》五卷,考證二百四十四條,分屬十六節(jié)類:爵、賜、祿、論《王制》《周官》、論《儀禮》諸官、上古官制、唐虞官制、夏商暨周初官制、諸侯大夫官制、婦人爵命、冢宰之屬、司徒之屬、宗伯之屬、司馬之屬、司寇之屬與冬官之屬。
(35)《井田通故》一卷,考證四十二條,主要討論貢助徹、尺、畝、里、步、溝洫之法、屋井通成終同、授田之法、五口之家、賦制、廛里國中、宅田士田賈田、公邑、圭田無征、爰田、涂巷等問題。
(36)《田賦通故》一卷,考證二十七條,主要討論九貢、九賦、九功、園圃虞衡藪牧之賦、通率十一、中田之廬、家削之賦、閑民、三農(nóng)、丘賦、關(guān)市之征等問題。
(37)《職役通故》一卷,考證九條,主要討論以九職任萬民、六十還兵、國中晚征早免、夫家之征、孔子論田賦、馀子、屬其植、比居、庶人在官等問題。
(38)《錢幣通故》一卷,考證二十條,主要討論錢幣、九府、王莽鑄錢、大泉五十、五貝為朋、國服、鋤粟屋粟閑粟、辟布、斂幣振財、司會參互、后立市等問題。
(39)《封國通故》一卷,考證二十五條,主要討論中國、五服、九州島、周代封建、虛封、正封、采地等問題。
(40)《軍禮通故》二卷,考證六十一條,分屬四節(jié)類:周制、魯制、晉制與古說。
(41)《田禮通故》一卷,考證二十七條,主要討論四時田、振旅治兵、大麾、車徒分合、禂牲禂馬、既伯既禱、佚前禽、三殺、車軌塵、御馬、載旌旐、壹發(fā)五豝、薦鮪于寢廟等問題。
(42)《御禮通故》一卷,考證十八條,主要討論天子駕數(shù)、升車履幾、仆展、授綏、車右步行、太仆馭副車以前驅(qū)、御者在左、彗恤勿驅(qū)、流旁握、在鑣曰鸞等問題。
(43)《六書通故》三卷,考證九十七條,分屬五節(jié)類:六書、古文今文隸古定、《禮經(jīng)》《周官》與聲韻。
(44)《樂律通故》二卷,考證八十八條,分屬二十節(jié)類:虞樂、夏殷樂、周樂、縣、金奏、升歌、下管笙入、笙間、升歌笙入間歌合樂三終詩、合樂、舞法、賓出奏《陔》、樂律、射樂、房中樂、南樂、縵樂、大夫樂、行趨中樂與子卯。
(45)《刑法通故》一卷,考證四十條,主要討論五常之刑、象刑、五刑三就、刑罰世輕世重、墨黥、剕臏刖、宮割、刖劓斀黥、五過之疵、罪不相及、民訟地訟、八柄、和難、弒戕殺、不近刑人等問題。
(46)《車制通故》二卷,考證五十一條,主要討論牙名、牙厚、牙圍、藪圍、鑿深、大小穿、锏金金、陳篆、夏篆夏縵、輻廣、菑弱、綆數(shù)、桯制、輿廣、輪車衡、式較、
、
、鞗革、大路、旗建于左等問題。
(47)《名物通故》五卷,考證二百三十三條,分屬三十二類:笏、玉、繅藉、束帛、摯、庭實、節(jié)傳、書契、席、幾枕、祝號、九谷、尊罍、爵、冪、勺、豐、棜禁、鼎、俎、籩豆、簠簋、瑚璉、敦、铏、柶匕畢、斗、洗匜匴、樂器、兵器、旗與量。
(48)《禮節(jié)圖表一》包括冕服表、弁冠服表與婦服表;《禮節(jié)圖表二》包括喪服升數(shù)表、喪服表、變除表、宗法表、井田表、學(xué)校表與六服朝見表;《禮節(jié)圖一》包括冠、昏、相見、鄉(xiāng)飲、鄉(xiāng)射、燕與大射;《禮節(jié)圖二》包括聘、食、覲、喪、既夕、虞、特牲、少牢與徹。
(49)《名物圖一》包括宮、服、策與龜;《名物圖二》包括玉、節(jié)、尊、鼎、俎、籩、豆、豋、簠簋、敦、铏、匴、篋、篚、巾、勺、匕、盤、量、柶、畢、杖、席等;《名物圖三》包括樂、射、鼓與旗;《名物圖四》包括兵、車、喪服、喪器與喪。
《50》《敘目》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