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

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國(地區)之間貨物和服務的交換,是各國(地區)之間分工的表現,反映了世界各國(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國際貿易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際貿易的產生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有可供國際交換的剩余產品;二是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國家的產生。從根本上說,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是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在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及社會分工的擴大、國家的產生,國際貿易得以產生。隨著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國際貿易在各個時期不斷發展。

一、原始社會的國際貿易

原始社會初期,人類處于自然分工狀態,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在共同勞動的基礎上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僅能維持自身生存的需要,因此,沒有剩余產品,沒有私有制,沒有階級和國家,也就沒有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的產生是與人類歷史上三次社會大分工密切相關的。第一次是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第二次是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最后是商業開始出現,開始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這三次社會大分工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進程。生產力的發展、交換關系的擴大,加速了私有制的產生,從而使原始社會日趨瓦解。這就為過渡到奴隸社會打下了基礎。在奴隸社會初期,階級矛盾的存在形成了國家。國家出現后,商品交換超出國界,產生了對外貿易。

二、奴隸社會的國際貿易

奴隸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本身,同時存在維護奴隸主階級專政的完整的國家機器。在奴隸社會,社會生產力較原始社會有了較大的發展,隨著貨幣制度的先后建立,國際貿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由于在奴隸社會中,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商品生產微不足道,因而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極為有限,加之當時生產技術落后,交通運輸工具簡陋,國際貿易的規模和范圍受到很大限制。

奴隸社會的貿易國家主要有腓尼基(現在黎巴嫩境內)、埃及、希臘、羅馬、印度、中國等。貿易的商品主要是王室和奴隸主階級所追求的奢侈品,如寶石、裝飾品、各種織物和香料等,此外還有奴隸主階級的活的生產工具——奴隸。奴隸社會的對外貿易雖然影響有限,但對手工業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三、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

封建社會的經濟仍然是自然經濟,農業在各國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商品生產仍處于從屬地位,因而當時國際貿易的規模十分有限,但比奴隸社會有了進一步發展。在封建社會早期,地租采取勞役和實物形式,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不多。到封建社會中期,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地租的形式從實物地租轉向貨幣地租,商品經濟的范圍逐步擴大,對外貿易也隨之增長。到封建社會晚期,在城市手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同時,資本主義因素已經開始孕育和生長,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都比奴隸社會有明顯的發展。

在封建社會,奢侈品仍然是國際貿易中的主要商品。西方國家以呢絨、酒等換取東方國家的絲綢、香料、珠寶等。手工業品的比重有明顯的上升。國際貿易中心在封建社會時期開始出現。早期的國際貿易中心位于地中海東部,公元11世紀以后,國際貿易的范圍逐步擴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羅的海和黑海沿岸。中國、埃及、印度、伊朗等亞、非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比較突出。隨著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是船舶)的較大進步,國際貿易的范圍擴大了。不過從總體上來說,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國際貿易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還相當小,因此,對外貿易發展緩慢,國際商品交換只是個別的、局部的現象,還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場,更不存在實際意義上的國際貿易。城市手工業的發展是推動當時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國際貿易的發展又促進了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并加速了資本主義因素的形成和發展。

四、資本主義社會的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雖然源遠流長,但其真正具有世界性質還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起來之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國際貿易的規模急劇擴大,國際貿易活動遍及全球,貿易商品種類日益繁多,國際貿易越來越成為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發展又各具特點。

(一)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的國際貿易

16—18世紀是歐洲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時期,是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準備時期,是資本原始積累和工場手工業大發展時期,也是新航線發現和世界市場開始產生的時期。這一時期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使社會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進一步發展,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客觀上也需要擴大市場。

15世紀末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正是這一客觀需要的結果。對非洲西海岸的探險,通往東方香料島嶼的新航路的開辟,以及美洲的發現,開始了一個海洋商業(海外貿易)和歐洲人對其他大陸殖民征服的新時期。在西歐海上強國開展的以地球為戰場的商業戰爭中,歐洲的商業地圖驟然擴大了。各大洲連接在一起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場,這又極大地擴展了世界貿易的疆域,其中包括印度洋、東南亞的群島和半島以及大西洋等,使得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從而大大擴展了世界貿易的規模。

這一時期,國際貿易的商品除奢侈品外,工業原料和食品的比重開始增加,販賣非洲黑奴的奴隸貿易是當時貿易的重要內容。國際貿易中心幾度轉移,14、15世紀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城市,以及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漢薩同盟諸城市都曾為歐洲的貿易中心;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維爾、尼德蘭的安特衛普、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英國的倫敦,也先后成為繁榮的國際貿易港口,其貿易范圍遠及亞洲、非洲和美洲。16—18世紀國際貿易的顯著發展,加快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

(二) 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國際貿易

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中葉是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時期。這一時期,一方面,歐洲國家先后發生了產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得以建立并廣泛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可供交換的產品空前增多,真正的國際分工開始形成。另一方面,大工業使交通運輸和通信方式發生了變革,極大地便利和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國際貿易額迅猛增長,貿易商品結構不斷變化,商品種類越來越多,貿易方式隨信貸發展而有了進步,專業性國際貿易組織機構也已出現,國家之間的貿易條約也普遍發展起來。這時,國際貿易才真正體現了世界性質的含義。

(三)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國際貿易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競爭階段逐步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實行了超保護貿易政策,對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國際貿易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表現在:

(1)國際貿易的規模仍在擴大,但增長速度下降。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際貿易仍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但同自由競爭時期相比,增長速度下降了。例如,1870—1913年的43年間,世界貿易量只增加了3倍,而在自由競爭期間的1840—1870年的30年間,國際貿易卻增長了3.4倍之多。

(2)壟斷組織瓜分世界市場,壟斷開始對國際貿易產生嚴重影響。由于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越來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們在控制國內貿易的基礎上,在世界市場上也占據了壟斷地位,通過壟斷價格使國際貿易成為壟斷組織追求最大利潤的手段。當然,壟斷并不能排除競爭,反而使世界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3)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組織開始輸出資本。為了確保原料的供應和對市場的控制,少數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殖民地輸出資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和法國是兩個主要的資本輸出國。資本輸出不但帶動了本國商品的出口,而且還能以低廉的價格獲得原材料。同時資本輸出也是在國外市場上排擠其他競爭者的一種有力手段。

(四) 當代國際貿易的新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影響下,在資本輸出迅速增長和貿易自由化的作用下,國際貿易有了空前的發展,這對各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地區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快,多邊貿易體制逐步形成。概括說來,當代國際貿易發展具有以下一系列新的特點和趨勢:

(1)國際貿易發展迅速。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又大大超過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為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產值2%~3%的年均增速,并且于穩定增長中不斷出現增長的高峰。2008年世界貿易總額為15.77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5%。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世界貿易增速減緩,2015年,全球貨物貿易出口額為16.48萬億美元,進口額為16.77萬億美元,較2014年分別下降13.2%和12.2%。與此同時,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服務貿易發展也非常迅速,且增長速度大大超過貨物貿易。1970年,國際服務貿易額僅為640億美元,2015年世界服務進出口總額92450億美元,45年間增長150多倍,年均增長遠高于同期世界貨物貿易增速。

(2)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迅速增長,并超過初級產品比重,占據了主導地位。世界制成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53.9%上升為2015年的81.4%。石油貿易增長迅猛,而原料和食品貿易發展緩慢,石油以外的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在制成品貿易中,各種制成品的相對重要性有了變化。非耐用品,如紡織品和一些輕工業產品的比重下降,而資本貨物所占的比重上升。技術貿易等無形貿易及軍火貿易迅速增長。

(3)國際貿易方式趨于多樣化。傳統的國際貿易,主要采用以貨幣為中介向以物換匯的方式進行。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各種新的貿易方式不斷被創造出來,如加工貿易、補償貿易、租賃、包銷、代理和寄售等。國際貿易也從單純的商品流通功能發展到與生產、投資、服務密切結合,形式更加多樣化,功能也更趨于完備。

(4)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然在國際貿易格局中居于支配地位,其貿易額占國際貿易總額的2/3以上,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高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有所加強,國際貿易已從過去發達國家的一統天下,變為不同類型國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競爭的方式。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地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發展中國家貿易增長很不平衡,增長較快的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格局變化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區域內貿易的急劇增長。據聯合國統計,2014年歐盟內部貿易總額是2.534萬億歐元,1980—2007年,歐共體區域內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6.7%上升到73.4%;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區域內出口比重則由26.7%上升到43.8%。

(5)各種類型國家和地區間的區域貿易組織層出不窮,經濟貿易集團內部各成員間的貿易發展也十分迅速。據WTO統計,截至2014年6月15日,在WTO中申報的區域貿易協定(RTA)已經達到585個,其中已生效的有379個。這當中既有發達經濟體間的,如歐盟(EU);也有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間的,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還有發展中經濟體間的,如東盟(ASEAN/AFTA)。據統計,EU和NAFTA的區域內部的出口占其當年總出口的比重是2/3左右,ASEAN/AFTA的比重是1/4左右。

(6)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增強。跨國公司的興起,創造了企業內部國際貿易,即跨國公司內部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相互交換原材料、中間產品、生產技術和設備的跨國流動。據統計,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國際貿易總額中已達1/3以上。另外,由于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跨國公司與公司外經濟實體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也很快,這種貿易的數量在國際貿易總額中也已達1/3。而高新技術的貿易更是同跨國公司有關,80%的國際技術轉讓發生在跨國公司內部。

(7)從貿易政策和貿易體制來看,戰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貿易政策和體制總的特點是自由貿易;20世紀70年代以來,貿易政策呈現逐漸向貿易保護主義轉化的傾向,貿易保護政策更多采用了非關稅壁壘措施。國際貿易體制從自由貿易走向管理貿易,國際貿易的壟斷化進一步發展。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國際貿易又進入一個相對自由的時代。當然,這并不排除一些國家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而采取貿易限制措施。

五、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一) 國際貿易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

馬克思曾經指出:“國際貿易的擴大,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幼年時期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基礎,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由于這種生產方式的內在必然性,由于這種生產方式要求不斷擴大市場,它成為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的產物。”馬克思的這一科學論斷,高度概括了國際貿易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促進作用,揭示了國際貿易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間的本質聯系。在西歐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因素擴大的情況下,國際貿易推動和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對外貿易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資本原始積累。

(二) 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通過傳遞機制作用于世界經濟,最終推動世界經濟增長

1.國際貿易促進世界市場的擴大

國際貿易為一國提供了擴大市場的機會。一方面可使已經存在的國內過剩生產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將閑置的生產要素利用起來進行商品生產并出口;另一方面又會刺激國內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改變該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使其向外移動,其外移的結果又由于可以出口從而促使消費可能性曲線也外移,這就會提高生產要素利用率,使經濟增長、福利水平提高。

2.國際貿易促進世界經濟結構轉換升級

國際貿易可以通過經濟現象中的連鎖作用,把生產要素吸引到正在擴張的產業部門,并促進與該部門在投入與產出方面有關聯的部門或產業也擴大,由此推動全面的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轉換升級,尤其是出口貿易的這種作用更為明顯,進而推動各國經濟增長。

(三) 國際貿易可以提高利潤率

國際貿易提高利潤率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

(1)降低生產成本。通過國際貿易,從國外獲得廉價的原料、燃料、輔助材料、機器、設備等,降低了不變資本的費用。同時,通過國際貿易還可以使可變資本轉化為必要的生活資料的成本降低。

(2)取得規模經濟利益。通過對外貿易擴大出口,可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

(3)取得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一部分來自高于他國的勞動生產率,一部分來自對市場的增值機制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县| 沽源县| 富顺县| 塘沽区| 元阳县| 洛阳市| 彰武县| 武鸣县| 定襄县| 叙永县| 富源县| 普兰店市| 泾阳县| 黄浦区| 石棉县| 化隆| 电白县| 岗巴县| 友谊县| 象山县| 汝城县| 大竹县| 大石桥市| 湖州市| 盱眙县| 安国市| 朝阳县| 扎赉特旗| 罗源县| 林州市| 阳山县| 双鸭山市| 改则县| 利津县| 牡丹江市| 华亭县| 望城县| 溧阳市| 奎屯市| 湖北省|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