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觀經濟學教程
- 葉航 何樟勇 李建琴
- 5318字
- 2020-02-21 17:45:57
第一節 總產出核算的指標
宏觀經濟學研究總產出,首先要研究總產出的核算問題,即以什么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總產出的水平。長期以來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核算體系:一種適合于計劃經濟,稱為“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簡稱MPS,曾為蘇聯、東歐各國及我國所采用;另一種適合于市場經濟,稱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簡稱SNA,為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所采用。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長期使用MPS作為國民經濟的核算方式。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經濟運行機制的變化,國家統計局從1983年開始試行SNA,1985年正式采用SNA編制社會經濟統計指標。
為了使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個統一的比較標準,SNA已經被聯合國確定為各個國家都必須遵循的宏觀經濟核算體系。因此,本章我們將結合SNA,即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的主要統計指標對總產出的核算做出說明。
一、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統計指標,我們先以國民生產總值為例,介紹這一指標的屬性。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一定時期內在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總和。顯然,GDP作為一個體現總產出水平的統計指標,不但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物質產品(即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活動的整體水平,而且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勞務活動(第三產業)的整體狀況。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在發達國家中,這一比例已經超過了70%。隨著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它將成為人類未來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
作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最主要的指標之一,GDP在統計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GDP統計的是最終產品,而不是中間產品。
所謂最終產品(Final Products),是指供行為主體直接使用和消費,不再轉賣的產品和勞務。而中間產品(Intermediate Products),則是指作為生產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費的產品和勞務。例如,賣給汽車制造廠的輪胎、用以生產機床的鋼材、建筑事務所提供的設計方案都屬于中間產品和勞務,而相應的汽車、車床和建筑物則屬于最終產品。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產品究竟屬于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要視它們的具體用途而定。如賣給汽車廠的輪胎與賣給面包坊的面粉是中間產品,而直接賣給消費者的輪胎和面粉則屬于最終產品。
中間產品不作為GDP統計,是為了避免重復計算,因為最終產品已經包含了中間產品的全部價格。例如一輛售價10萬元的汽車,已經包含了2000元的輪胎價格(假定汽車生產廠商僅僅把輪胎作為外購件),而輪胎的售價已經包含了800元的橡膠價格(同樣假定輪胎生產廠商僅僅把橡膠作為外購原料)。按以上原則,以最終產品汽車的售價計算,GDP為10萬元;如果把輪胎廠和橡膠廠提供的中間產品也計算在內,則GDP為10.28萬元。很顯然,其中0.28萬元就是重復計算的部分。當然, GDP也可以分部門統計匯總,但在分部門統計時,各生產廠家只能把它們的產品的增加值計入GDP。在上例中,它們分別為橡膠廠的原始產品價格800元、輪胎廠的增加值1200元、汽車廠的增加值9.8萬元,GDP的總計值仍為10萬元,與只按最終產品計算的GDP等值(關于GDP的具體計算方法,我們在下一節還要做詳細介紹)。
第二,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所謂流量,是指一定時期內發生或產生的變量。而存量,則是指某一時點上觀測或測量到的變量。GDP作為一個流量指標,不是用來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區已經擁有的物質財富和貨幣財富,即財富的存量,而是用來說明一定時期內(比如今年)通過提供最終產品和勞務新產生的物質財富和貨幣財富,即財富的流量。因此,上一期(比如去年)或以前的產品和勞務不計入本期的GDP。因為上一期它們已經被統計過了,否則又會造成另一種意義上的重復計算。例如,上一年度某開發商造了一棟價值80萬元的別墅,并把它出售給了A,而一年之后A又將它以90萬元的價格轉賣給B,盡管別墅已經升值,但仍不能計入今年的GDP。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A是通過某家房地產中介公司將別墅轉賣出去的,中介公司從中收取了2%即18000元的代理費,那么這筆代理費卻要計入本期的GDP,因為它是本期提供的勞務收入。
在更一般的意義上,如果經濟活動沒有提供新的最終產品和勞務,只涉及原有財富的轉移支付和再分配,都不影響當期GDP的統計。因此,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的交易額也不計入GDP。因為這只是證券資產的交易,在這種交易中獲得的利潤或蒙受的損失與本期生產無關。當然,在有價證券的交易中,我們也要注意區分證券交易與為完成這種交易而支付給證券經紀人或證券公司的交易費用。前者與本期生產無關,不計入GDP;而后者是本期提供的勞務,要計入GDP。
第三,GDP是一定時期內生產的,而不是銷售掉的最終產品的價格。
也就是說,在計算期內,只要被廠家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都要計入當期的GDP,而不論其銷售業績如何。例如,某企業當年生產了100萬元的產品,但只賣掉了80萬元,本期的GDP仍按100萬元計算;反之,如果該企業當年實現了120萬元的銷售額(其中20萬元為去年生產的庫存),本期的GDP仍按100萬元計算。
在以后的分析中我們會提到,企業當期生產而沒有賣掉的產品將轉化為企業的存貨投資。存貨投資對宏觀經濟的運行,尤其是企業下一期的投資決策和生產規模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第四,GDP還包括某些非交易性產品和勞務的估算值。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整體水平的指標。因此,它不僅包括為出售而生產的一切最終產品和勞務,而且還包括了一些非交易性質的產出和勞務活動,比如由政府提供的服務、志愿工作者提供的勞務及其產品以及農場自產自用的農副產品等的估算值。這些經濟活動及其產品,雖然不是用于市場交易,一般情況下它們也無法直接用價格來衡量,但它們是總產出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當然,對非交易性的產品和勞務進行估算會碰到許多困難,因為它們的規模和價格較難確定,而且對如何界定它們的范圍也存有爭議。比如,家務勞動由雇工料理,雇工取得的收入將計入GDP;但家務勞動由自己完成時,節省的開支是否也應計入GDP呢?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往往根據一些既定的慣例。好在這些產品和勞務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當所有國家都遵循同一標準時,它們對GDP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第五,GDP按國土原則,而不按國民原則計算。
也就是說,只要是在本國或本地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不論其生產者是誰,都要計入本國或本地區的GDP。例如,一家由美國公民在中國開設的獨資企業,其產值要計入中國的GDP;反之,一個中國公民在美國取得的勞務收入,則要計入美國的GDP。
以上是我們對GDP這一指標的介紹。在國民經濟統計體系(SNA)中,與GDP相對應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所謂的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簡稱GN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由本地公民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總和。兩者的區別在于,與GDP剛好相反,GNP按國民原則,而不按國土原則計算。也就是說,只要是本國或本地的居民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不論其產地在哪里,都要計入本國或本地區的GNP。以上例來說,一家由美國公民在中國開設的獨資企業,其產值要計入美國的GNP;反之,一個中國公民在美國取得的勞務收入,則要計入中國的GNP。因此,GDP與GNP的關系是:

由此可見,GDP與GNP除了上述區別外,其他屬性完全一致。因此,我們前面針對GDP所做的闡述,對GNP也是完全適用的。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傾向于用GDP而不是GNP作為總產出水平的測量指標,我國也是如此。其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大多數國家都使用GDP,使得國家間的比較變得容易一些;第二,本國公民在國外的收入數據較難取得,不像GDP那樣便于統計;第三,最重要的是,GDP對本國經濟的影響(比如增加就業)比GNP更大、更直接。
二、國內生產凈值與國民生產凈值
國內生產凈值(Net Domestic Product)與國民生產凈值(Net National Product)分別簡稱NDP和NNP,是GDP、GNP扣除折舊以后的余額。或者說,它們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財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在典型的情況下,折舊大約占GDP或GNP的11 %左右。
在闡述GDP的屬性時我們曾經提到,GDP不是用來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區已經擁有的物質財富和貨幣財富,即財富的存量,而是用來說明一定時期內通過提供最終產品和勞務新產生的物質財富和貨幣財富,即財富的流量(參見上述GDP的統計屬性之二)。流量與存量的關系是:在一定的觀測期內,流量的大小可以改變存量的大小。
一個形象的例子,是大家在小學時就做過的算術題。用一個進水龍頭向一個有出水孔的浴缸中注水,要求計算經過一段時間后浴缸中有多少水。在這個例子中,浴缸中積存的水就是存量,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國家或地區某一時點上物質財富和貨幣財富的保有量,即財富的存量;而進水與出水就是流量,兩者的差額稱為凈流量,引起存量變化的正是凈流量。
我們可以把GDP或GNP看作是向國民經濟這個“大浴缸”中注入的“進水”,而所謂折舊,則可以看作是從這個“大浴缸”的出水孔中流出去的“出水”。因為折舊的經濟含義,是指固定資產的磨損和耗費,它會引起財產存量的減少。兩者的差額就是國內生產凈值(NDP)或國民生產凈值(NNP)。
NDP與NNP雖然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財富存量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但作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一級統計指標,NDP與NNP主要用來說明狹義收入的形成。在廣義收入即GDP與GNP轉化為狹義收入即個人可支配收入的過程中,NDP與NNP是一個必要的中間環節。從會計學的角度看,體現折舊的貨幣資金雖然不會立即用來購買新的機器與設備,但只要社會生產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新的購買行為遲早是要發生的。因此,產出與收入總量中的這一部分價值,對狹義收入來說,就是一種必要的扣除。
一般來說,與GDP、GNP相比,NDP、NNP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宏觀經濟學研究的經濟變量主要屬于流量的性質,例如產出與收入、儲蓄與投資、貨幣供給等等,宏觀經濟的運行主要由這些經濟變量所決定。因此,除了極個別的場合,宏觀經濟學很少考察財富存量。我們甚至很難找到一種公認的統計方法和統計指標,對一個國家的財富存量進行規范化的描述。另一方面,折舊雖然是對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某種扣除,但與稅收相比,它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是較弱的。因為稅收既會引起消費的變化,也會引起投資的變化。而折舊從某種意義上說,總是投資(購買新的機器和設備)中相對穩定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為了使有關的分析更集中、更簡潔,除了個別場合(如本章以及第九章闡述經濟周期理論的時候),宏觀經濟學一般情況下都把折舊假設為零。
三、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簡稱NI,是NDP或NNP扣除間接稅后的余額。在宏觀經濟中,國民收入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生產要素的收入,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因此,國民收入也被稱為國民要素收入(National Factor Income)。
與國內生產凈值(NDP)和國民生產凈值(NNP)一樣,在宏觀經濟學中,國民收入(NI)主要用來說明狹義收入的形成。在廣義收入即GDP或GNP轉化為狹義收入即個人可支配收入的過程中,除了折舊以外的另一項重要扣除就是稅收。
從財政學的角度看,稅收可以分為間接稅和直接稅。前者是指能夠轉嫁稅負的稅收,即可以通過提高商品和勞務的售價把稅負轉嫁給購買者的稅收。這類稅收一般是在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征收的,如增值稅、營業稅、關稅等。后者是指不能轉嫁稅負的稅收,即只能由納稅人自己承擔稅負的稅收。這類稅收一般是在收入環節征收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所得稅。
由于GDP或GNP都是由一定時期內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構成的,其中必然包含著間接稅的成分。因此,GDP和GNP在扣除了折舊以后,首先就要扣除包含在價格中的這部分稅收。從稅收征收的程序上看,間接稅是在企業銷售額實現之后、各種生產要素收入(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分配之前進行扣除的。因此GDP或GNP扣除了折舊和間接稅后的余額,就形成了國民收入。
四、個人收入
個人收入(Personal Income)簡稱PI,即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是國民收入進行一些必要的增減調整后形成的一個指標。
GDP或GNP進行了上述各項扣除后,對最終形成的個人收入還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其中最主要的扣減項有:公司利潤(指已經被生產出來,但當期未分配的利潤,也可稱未分配利潤)、社會保障支付(主要指企業和個人繳納的非商業性的養老和醫療保險費用)。最主要的增加項有:來自政府對個人的轉移支付,如失業救濟、退休金、醫療補助等。進行上述調整后形成的收入就是所謂的個人收入(PI)。
五、個人可支配收入
個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簡稱DPI,是個人收入扣除了所得稅以后的余額。個人收入雖然是一定時期中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但要注意它還不等于可以由個人完全支配的收入。在個人收入和個人可支配收入之間還要進行扣除的最后一項是個人所得稅。
個人可支配收入(DPI)作為一個最狹義的收入概念,事實上可以簡潔地看作是廣義收入GDP或GNP扣除折舊和全部稅收并進行必要的調整后,可以由個人完全支配的收入。
六、小結
綜上所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各級指標之間的關系是: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個國家在稅收制度、公司制度、財務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上的差別,以上關系只是一個粗略的原則,并不一定符合每個國家或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宏觀經濟學來說,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最重要的統計指標,是GDP或GNP,以及DPI。其余的指標主要用來說明廣義收入(GDP或GNP)轉化為狹義收入(DPI)的步驟和過程。在以后的敘述中,為了簡潔,我們往往會省略其中的許多中間環節。例如,假設折舊為零,不強調間接稅和直接稅的區別,不考慮公司未分配利潤和社會保障支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