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有效需求的調節

以上分析告訴我們,由于存在著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邊際投資效率遞減和流動性陷阱,社會需求無法達到充分就業所需要的規模,從而導致了有效需求的萎縮和不足。就有效需求均衡的條件來說,失業和經濟衰退意味著一個社會在其動態發展過程中,持續不斷地出現投資小于儲蓄的非正常態勢。在一個非集權的社會中,由于政府無法對私人的投資和消費行為進行直接的干預,因此,當社會投資規模處于景氣水平以下時,政府可以采取自己投資的方法來扭轉經濟的衰退趨勢,從而達到促進總產出增長、提高就業水平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擴張的財政政策,它是凱恩斯給傳統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出的,治理經濟危機和失業的藥方。

擴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購買、增加轉移支付、減少稅收三項主要內容。本節著重分析它們與總產出之間的關系,即為什么可以通過這三條途徑來提高總產出的水平。至于財政政策的具體操作,我們將在“宏觀經濟調控”的有關章節中再作詳細介紹。

為了對政府財政政策的三項主要內容進行考察,我們首先提出一個總的、基本的模型。在上一節分析三部門經濟有效需求決定的時候,我們曾經提到過,從總需求的角度看,一個社會的總需求Y由社會消費支出C、社會投資支出I 和政府購買支出G三個部分組成,即:

在有政府介入的經濟活動中,一個社會的總收入(總產出)Y轉化成個人可支配收入Yd必須進行必要的調整。如果不考慮折舊的因素,則主要的增加項為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g,而主要的扣減項為政府稅收T(參見第一章的有關論述),即:

在有政府介入的經濟活動中,消費函數Ca+bY中的收入Y應該為上式中Yd,如此,消費函數的形式則為:

把(423)式代入(421)式整理后則有:

上式就是我們考察政府財政活動的基本模型,由于假定經濟衰退時社會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不起作用或作用很小,因此模型右邊分子部分的aI 的變動不是我們考察的重點。事實上,aI 的變動對總產出的影響正是我們上一節分析的內容。這一節中,我們重點考察分子部分余下的幾項,即G(政府購買)、g(政府轉移支付)和T (政府稅收)變動對總產出的影響。

一、政府購買對有效需求的影響

作為財政支出活動的政府購買其實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政府為自己的活動購買各種消費品,比如公務用車,辦公所需的電腦、空調、傳真機、復印機、通信設備、保險箱等等;二是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而購買的各種生產資料,比如興建水庫、堤壩、電站、機場、高速公路等所需的水泥、鋼材以及各種設備。后者也稱為政府投資。一般情況下,政府動用擴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主要是指后者。因此,這里所稱的政府購買應理解為政府投資。

根據上述基本模型(424)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政府購買G的變動對總產出Y的影響如下式所示:

(425)式中的1/(1-b)就是所謂的政府購買乘數,記作KG。其中b為邊際消費傾向,1-b為邊際儲蓄傾向。可以發現,它與我們上一節導出的消費乘數KC和投資乘數KI完全一樣,都為邊際儲蓄率的倒數。由此也可說明,在對總產出影響的作用上它們是完全一致的。在經濟衰退、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無法有效擴大時,通過政府購買的投資作用可以替代社會私人消費和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假如邊際消費傾向b=0.8,則政府購買乘數KG=1/(1-0.8)=5,如果政府購買增加100億元,則社會總產出將增加500億元。

例4-4 假設消費函數C=1000+0.8Y,投資規模I=500億元,政府購買的現有水平為100億元,充分就業所需的總產出水平為8500億元,政府購買擴大多少才能使總需求水平達到充分就業的要求?

現有的總需求水平Y=(1000+500+100)/(1-0.8)=8000(億元),政府購買擴大X 億元后Y=8500(億元),即:

Y=(1000+500+100+X)/(1-0.8)=8500(億元)

解得X=100(億元)

即政府購買增加100億元可以使總產出增加500億元。

當然,上例中我們只是單純考察了政府購買的乘數效應。在實際經濟中,政府增加投資還會產生一些其他效應,比如擠出效應,我們留待第十一章再作詳細考察。

二、政府轉移支付對總產出的影響

政府財政支出中的轉移支付是指政府發放的各項福利性的基金,比如政府向低收入家庭或多子女家庭發放的醫療補助、教育補助、食品補助和退休補助,向失業者發放的失業救濟,向貧困地區或災區發放的救濟金,等等。轉移支付可以看作政府稅收的返還,因此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Yd來說,它是一個增加項。但需要注意的是,轉移支付雖然對社會可支配收入總額來說是一項增加,但不是對每一個家庭或個人收入的平均增加。事實上,轉移支付是高收入家庭或個人的收入通過政府稅收途徑向低收入家庭或個人的“轉移”。在現代國家財政體制中,轉移支付還被視作平抑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措施。

根據上述基本模型(424)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政府財政轉移支付g的變動對有效需求Y的影響如下式所示:

上式中的就是所謂的政府轉移支付乘數,記作Kg。其中b為邊際消費傾向,1-b為邊際儲蓄傾向。假如邊際消費傾向b=0.8,則政府轉移支付乘數Kg=0.8/(1-0.8)=4,也就是說,如果政府轉移支付增加100億元,則社會總產出將增加400億元。

例4-5 假設消費函數C=1000+0.8Y,投資規模I=500億元,政府購買G=100億元,充分就業所需的總產出水平為8500億元,政府希望通過增加轉移支付來實現充分就業,增加的規模應為多少?

(1000+500+100+0.8X)/(1-0.8)=8500(億元)

解得X=125(億元)

即政府轉移支付的規模為125億元時可以使總產出達到充分就業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上例中我們其實是把轉移支付作為整個社會可支配收入的增量看待的。如上所述,在實際經濟中,轉移支付對高收入者的收入是一種削減,對低收入者的收入是一種補增;根據邊際消費傾向的性質,前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而后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當收入在他們之間“轉移”時,有助于社會邊際傾向的提高。因此,轉移支付對總產出產生的乘數效應,可能會略高于我們的想象。不過這種細微的差別,在我們這個簡單的模型中是忽略不計的。

三、政府稅收對總產出的影響

根據基本模型(424)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政府稅收T 的變動對總產出Y的影響如下式所示:

(427)式中的就是所謂的政府稅收乘數,記作KT。其中b為邊際消費傾向, 1-b為邊際儲蓄傾向。假如邊際消費傾向b=0.8,則政府稅收乘數,如果政府稅收增加100億元,則社會總產出將縮減400億元;反之,如果政府稅收減少100億元,則社會總產出將增加400億元。

例4-6 假設消費函數C=1000+0.8Y,投資規模I=500億元,政府購買G=100億元,政府轉移支付g=125億元,政府現行的稅收規模為250億元,充分就業所需的總產出水平為8000億元,政府希望通過變動稅收來實現充分就業,稅收政策應如何調整?

解 (1000+500+100+0.8×125-0.8X)/(1-0.8)=8000(億元)

解得X=125(億元)

即充分就業的稅收規模應為125億元,政府應該在現行稅收水平上削減稅收125億元才能使總產出達到充分就業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上例中我們僅把稅收看作一個相對固定的數額。在實際經濟中,政府稅收有定額稅和比例稅之分,如果我們考察的是兩種形式的稅收,則稅收T′=T+tY,式中T為固定稅,t為稅率,Y為總收入。顯然,所謂比例稅是在人們收入Y的基礎上,再按一定的稅率t來征收的。如此,個人可支配收入Yd為:

相應的消費函數為:

根據(429)式,我們前面用來考察政府財政活動和推導各種乘數的基本模型(424)式將改寫為:

由(430)式推導而來的各項乘數則將改寫為:

如果邊際消費傾向b=0.8,比例稅率t=0.15,則各項乘數為

KC=1÷[1-0.8(1-0.15)]=3.125

KI=1÷[1-0.8(1-0.15)]=3.125

KG=1÷[1-0.8(1-0.15)]=3.125

Kg=0.8÷[1-0.8(1-0.15)]=2.5

KT=-0.8÷[1-0.8(1-0.15)]=-2.5

專欄4-2

范仲淹——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老祖宗

如果說凱恩斯是第一個從理論層面全面系統地詮釋政府干預經濟的合理性與必要性的經濟學家,估計大家都不會有疑義。但如果我們就此認定政府采取擴張性政策來刺激經濟的方式是自凱恩斯以后才有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900多年前的中國宋代士大夫范仲淹早就深諳此理,只不過他只做不說,遺憾“錯失”開創宏觀經濟學的良機。

范仲淹(989—1052)在浙江就曾三任知州。仁宗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去睦州任知州,睦州就是今天浙江建德的梅城?!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到睦州后,他不遺余力盡職盡責,勤政愛民,力除弊政,尤其是在睦州創辦龍山書院,造福后人,令今天梅城人民莫不以有這樣一位大儒澤被此地而感到自豪。

睦州雖然僻靜冷落,但也是山清水秀之地。范仲淹在給友人晏殊的信中也提到睦州“群峰四來,翠盈軒窗……白云徘徊,終日不去,巖泉一支潺湲,齋中春之晝,秋之夕,既清且幽”。

尤其讓范仲淹感到安慰的是,離睦州不遠的七里瀧就是當年嚴子陵隱居的地方。范仲淹雖為朝廷命官,但對嚴子陵不慕榮利而喜清靜無為的生活非常敬佩,所以他特意修了一座嚴子陵祠堂,并親自做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寫出了范仲淹對嚴子陵高風亮節的由衷敬佩。

第二次來浙是到越州任知州,這是仁宗寶元二年的事了。越州即紹興,這里也是個山川秀美的地方,所以范仲淹還是能夠自得其樂。越州又是春秋時越國的國都,名臣范蠡為君王立下不世之功后,卻帶西施遠遁江湖,對此范仲淹也深為嘆服,在憑吊范蠡故居翠峰院后,又題詩一首:

翠峰高與白云閑,吾祖曾居水石間。

千載家風應未墜,子孫還解愛青山。

范蠡和范仲淹同姓范,范仲淹引以為自己的先人,可見那一份自豪的心境。

公元1050年,范仲淹第三次來兩浙路的杭州任知州,離第一次來睦州已經十多年了。范仲淹來杭這一年,恰逢江浙一帶遭遇饑荒,百姓紛紛外出逃荒,范仲淹發現發放救濟糧遠遠不能解決災民的生計,于是想出一招,讓同僚吃驚不小。他知道杭州人愛看龍舟,于是每日里西湖上鑼鼓喧天,旌旆飛揚,在他的帶動下,市民往往是萬人空巷去西湖邊游玩。同時又貼出告示,說現在正值荒年,雇工低廉,寺院不妨趁此時機大興土木,還讓官府也在這個時候修建倉庫和衙門,這樣一來,杭州城就熱鬧了。為此,許多人大惑不解,有人還到朝廷上告了范仲淹一狀,說他“不恤荒政,嬉游不節,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范仲淹聽了絲毫不為所動,據理反駁:“所以宴游興造,皆欲以有余之財,以惠貧者?!惫?,杭州很快“活”了起來,“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毋慮數萬人”。

這一年,兩浙路各地饑民四處逃荒,“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徙”,范仲淹的這一招實在是高。

練習與思考

一、解釋下列名詞與概念

有效需求 總供給價格 總需求價格 自愿失業 摩擦性失業 非自愿失業充分就業 二部門經濟 三部門經濟 四部門經濟 財政調節因子 外貿調節因子消費乘數 投資乘數 政府購買乘數 轉移支付乘數 稅收乘數

二、分析與思考

1.在就業問題上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2.本章的有效需求概念與第一章的總產出概念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3.判斷命題“充分就業是被有效需求決定的”之正誤,并說明理由。

4.判斷命題“充分就業條件下仍存在著失業”之正誤,并說明理由。

5.為什么總收入體現了一個社會的總供給,而總支出則體現了一個社會的總需求?

6.在兩部門經濟中,企業的產品銷售和居民的貨幣收入是同一個量;那么,企業的利潤如何體現?你是怎樣理解這個問題的?

7.為什么說在同一期社會生產中IS是恒定的?如此,則怎么理解IS 可能出現的不等?

8.比較本章第二節與第一章第二節出現的總收入、總支出公式,指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試著分析其原因。

9.在三部門經濟和四部門經濟的均衡條件中,政府購買G與出口X 處于等式的左邊或右邊有什么不同?

10.從形式上看,消費乘數、投資乘數和政府購買乘數都是一樣的,它們對有效需求的影響也完全一樣嗎?為什么?

11.試比較有效需求變動相對動態模型和動態模型的異同。

12.總供給曲線的斜率對乘數效應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13.判斷命題“有效需求的長期發展趨勢是不斷增長”之正誤,并說明理由。

14.有效需求不足是否就意味著有效需求的不平衡?為什么?

15.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什么?社會消費不足或投資規模過小是否一定會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為什么?

16.據統計,邊際消費傾向在較長時期中并無明顯的遞減趨勢;如果真是這樣,凱恩斯關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分析是否應該重寫?

17.如果政府把增加的100億元稅收完全用于投資,二者的作用是否剛好抵消?為什么?

18.政府投資和私人投資的乘數效應一樣,是否意味著它們之間存在著完全的替代關系?如果不是,理由是什么?

19.轉移支付可以看作收入通過稅收渠道在不同居民間的“轉移”嗎?它們對居民最終消費的作用是否剛好抵消?為什么?

20.定額稅與比例稅對有效需求產生哪些不同的影響?

三、計算

1.假設消費函數C=1000+0.8Y,投資I=600億元,政府購買G=100億元,固定稅T為50億元,比例稅稅率t為15%;如果政府購買增加100億元,試求有效需求Y的變動,并根據動態模型分別計算t=2、3、4期的有效需求水平。

2.假設某一經濟狀態有如下模型:

YC+I+G, C=160+0.75Yd

YdYT, T=-100+0.2Y, I=100+0.1Y, G=400

式中Y為收入,C為消費,Yd為個人可支配收入,T為稅收,I為投資,G為政府支出。試求:該經濟狀態的有效需求、消費、投資、國家稅收以及相應的消費乘數、投資乘數、政府購買乘數和稅收乘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德市| 马山县| 灯塔市| 乐亭县| 营口市| 伊宁县| 弋阳县| 银川市| 韶山市| 八宿县| 名山县| 榆社县| 禄劝| 鄂托克前旗| 津市市| SHOW| 宁强县| 电白县| 阿克苏市| 南昌县| 徐闻县| 平定县| 绵阳市| 怀宁县| 堆龙德庆县| 兰州市| 屯门区| 营口市| 平谷区| 正定县| 夏河县| 柳林县| 砚山县| 定襄县| 大理市| 柳州市| 安泽县| 靖西县| 青浦区| 荆州市| 平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