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十字路口的投資者窘境
- 陳恩摯
- 1541字
- 2020-02-20 20:52:30
公信力流失比國有資產流失更可怕
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無可厚非,但我們務必要同時珍惜和維護好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并要防止私有財產權受到侵害。
需要反思的是:如果云南紅塔集團是民營企業,陳發樹代表的是國有企業;或者廣藥是民營企業,鴻道集團是國有企業,那么,“云南白藥收購案”“‘王老吉’商標許可合同爭議案”等案件中涉及的合同也會無效嗎?
一段時間來,國企改革成為熱門話題。與此同時,“國有資產流失”一直是國企改革推進過程中的一個熱點。對此,我想說的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無可厚非,但我們務必要同時珍惜和維護好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并要防止私有財產權被侵害。在市場經濟中,私有資產財產權應該與國有資產財產權有同等受保護的地位。這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精神。
說到國有資產流失相關糾紛,不少人會想起云南白藥收購案。
2009年,云南紅塔集團與陳發樹簽訂《股份轉讓協議》,把占云南白藥總股本12.32%的股份全部轉讓給陳發樹,總交易金額超過22億元。
隨后一兩年里,云南白藥股價大漲100%左右。2012年1月,中國煙草總公司稱“為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不同意本次股份轉讓”,并正式否決了上述“云南白藥股權轉讓”(盡管在2009年1月4日,中國煙草總公司曾做出過批復同意這個收購案)。
最后,云南高級人民法院判陳發樹敗訴。
這個案子讓人有些看不懂。如果已簽訂合同的買賣可以以“國有資產流失”反悔,那么明顯把私有財產權置于不平等的弱勢地位。
我不知道,上述案例是否與國有企業領導換屆有關。不過,在國有企業,往往隔幾年就換一個領導。若領導換屆,前面領導簽的合同就可能以“國有資產流失”不被承認了,那么今后誰還愿意與國有企業談合作、談生意?
事實上,在現實中,這樣的案件還不少。比如,著名的“王老吉”商標許可合同爭議案。
2000年5月2日,廣藥集團與鴻道集團簽訂協議授權鴻道集團使用“王老吉”商標至2010年5月1日。后來,雙方又分別于2002年11月及2003年6月簽訂《“王老吉”商標許可補充協議》和《關于“王老吉”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的補充協議》,將合同期限延長至2020年5月1日止。
不過后來,廣藥集團起訴了鴻道集團。在訴訟中,廣藥集團指出,廣藥集團原副董事長李益民當時多次收受鴻道集團賄賂。同時,上述兩份補充協議導致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廣藥方面以此作為主要理由認為補充協議無效,并在最終的仲裁中獲勝。
我們看到,在這樣一些案子里,當國企找個理由認為“國有資產流失”,合同立馬成為廢紙,契約精神蕩然無存,不免讓人唏噓。
換位思考,如果云南紅塔集團是民營企業,陳發樹代表的是國有企業;或者廣藥是民營企業,鴻道集團是國有企業,那么,上述案件中涉及的合同也會無效嗎?
國有企業代表的是政府。所以,我們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在這樣的一些案子里,比國有資產流失更可怕的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長此以往,其后果,恐怕將不僅僅是國企改革受阻。
記得在20世紀90年代末,從1997年到2006年期間,有大量效益不佳或經營不善的中小國有企業民營化。后來,有一半左右的企業經營得到改善。最后有人借此驚呼“國有資產流失”。其實,很多企業主要是因為所有制變化而提升了效率和生產力。
事實上,若沒有鴻道集團這十多年的努力和付出,又會有多少人知道“王老吉”這個現在已價值連城的商標呢?
上述案件表面上看是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但以“國有資產流失”為由不履行與私營企業的合同,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是不是存在對“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侵害的嫌疑呢?
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未來的改革方向已經明確,即“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所以,我們期待,上述類似案例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