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時段分布特征——遞增性

根據本書附錄一統計,北宋溫州籍進士為90人,南宋為1187人,闕年進士30人,共計1307人。而唐代溫州進士僅3人,元代為11人,明代為143人,清代為37人元、明、清三代統計數據來源于岡元司《南宋時期溫州的思想家和日常空間——東南沿海社會地域文化的多層性》,載《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頁。。在溫州科舉歷史中,宋代達到了巔峰,從溫州整個歷史時段來看,宋代尤其是南宋具有特別明顯的聚集性。

北宋共開科69榜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附錄一“宋代科舉一覽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1—297頁。,祥符八年(1015)以前的33榜中,溫州無進士。元豐八年(1085)以前只有12榜中有溫州進士,且其中除了慶歷六年(1046)、治平二年(1065)榜為2人,元豐二年(1079)榜為3人外,其余各榜均僅1人而已。但在元豐八年(1085)后,溫州士人登科記錄就再無中斷,從崇寧元年(1102)開始,沒有一科登第人數少于3人,并且在政和二年(1112)和政和八年(1118)登科者超過了10人。南宋共開科49榜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附錄一“宋代科舉一覽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7—301頁。,除了建炎二年(1128)為6人之外沒有一科登第人數少于10人,且有10科均超過了30人,平均每科登第者約為24人。在咸淳元年(1265)更是達到了令人驚訝的97人之多見表3-5。

表3-5 宋代溫州各榜進士登科人數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備注:溫州四縣內雙重籍貫進士各按1人次計入有爭議的縣域,全國進士數據以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附錄一《宋代科舉一覽表》為準。

從全國范圍來講,在北宋時期,溫州進士數僅占全國的0.47%,比率超過1%的僅有北宋末期徽宗朝的3榜。到了南宋,溫州科舉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溫州進士數占全國總數的比率高達5.09%,沒有一榜低于1%,僅有5榜比率低于3%。

為更直觀地考察宋代溫州進士的時段分布特征,筆者以每五屆科舉為一個時段(僅祥符八年—景祐元年為六屆、咸淳元年—咸淳十年為四屆),對其進行階段性考察。從圖3-1可以看出,宋代溫州進士登科數基本上呈遞增趨勢,整個南宋時期,每一時段的進士總數都在80人以上,并且從淳熙二年開始,直至南宋滅亡,除了“淳熙二年—淳熙十四年”這個時段為98人外,其他各時段進士數均超過100人,最后兩個時段分別達到了150人和192人,為整個溫州科舉登科數的最頂峰。

圖3-1 宋代溫州進士登科人數階段性變化

具體到溫州下屬的各縣進士時段分布情況,從縱向比較來看,登科進士數的變化趨勢和溫州總體一致,基本上處在不斷上升的狀態。北宋時期,作為州治所在地的永嘉縣具有絕對優勢,進士登科54人,約占進士總數的一半,瑞安處于第二位,但僅為永嘉的二分之一,樂清進士登科僅有1人。到了南宋,情況有所變化,南宋前半期(寧宗朝以前)永嘉縣仍占有絕對優勢,但至南宋后半期,平陽、樂清、瑞安三縣的進士登科比例顯著增加。以永嘉和平陽兩縣為例,從寧宗朝至南宋滅亡共開科舉27榜,平陽縣有12榜超過永嘉縣,4榜持平,可見平陽科舉在南宋后半期有著極其明顯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溫州13位武舉狀元中,平陽竟占據12位之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林口县| 株洲县| 镶黄旗| 滨海县| 基隆市| 同仁县| 八宿县| 沅江市| 平乡县| 陕西省| 襄汾县| 湖北省| 泗洪县| 房产| 勐海县| 彭阳县| 眉山市| 麻城市| 澄江县| 大名县| 环江| 许昌县| 定襄县| 融水| 青岛市| 盐池县| 清原| 新绛县| 鸡西市| 上栗县| 万源市| 泊头市| 南京市| 西宁市| 屯门区| 乐平市| 南昌县| 永德县| 阜阳市| 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