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荒山野嶺中,突起一片大山,高接青霄,連綿不絕。
此山原名五行山,又名兩界山。傳聞是王莽簒漢期間自天而降,山東邊為大唐所屬,山西邊則是韃子的地界。
山腳下,卻有一個石窟,不大不小,內里有一只猴子,正盤腿而坐。
這猴兒雖擺出一副打坐模樣,卻心不在焉,時不時地朝著石窟外張望。
“嗷嗚~”
山腳外叢林里忽然響起一陣虎嘯,驚起一片飛鳥。
隨著虎嘯之聲,從林子里躥出兩頭猛虎。
只見一頭猛虎身上蹲坐著一只橙橘色小貓,盡管身下猛虎躍起跌落,紋絲不動。
另一頭猛虎身上卻背著兩只用粗藤系著的籮筐,上面各蓋了一片大大的葉子,也看不見里面裝的是啥。
石窟里的猴兒再也按捺不住,直竄起身,站在石窟門口朝外張望:
“果子,今個兒又弄了什么好吃的?”
只見那只名為果子的橙橘色小貓從猛虎背上一躍而下,人立而站,搖搖擺擺地走進了石窟。
“這山里還能有啥?不外乎兔子野雞之類的!卻說你那師傅也不知道何時才到,等那位到了,我們跟著上路,才有新的食材找呢!”
那猴兒苦笑了一聲,“老孫我也不知道觀音菩薩說的那個師傅幾時才到,不過想來也等不了太久。”
說罷,接過果子從石窟外拖進來的籮筐,朝著石窟深處走去。
果子卸下猛虎身上的籮筐之后,朝著兩只猛虎擺了擺爪子:“耍去吧!記得見著人都躲著點,別撞上了猛漢被剝了虎皮,切了虎根!”
兩只猛虎伏下身子朝著石窟拜了拜,又呼嘯一聲,躥進了叢林。
等果子走進石窟深處,卻見深處有一泉泉眼,正潺潺流入一個小水潭。
水潭邊上,還有一座篝火熊熊而然,倒照著里面火光閃閃,不至于不見五指。
那孫猴子正從兩只籮筐里朝外倒著今日的收獲。
那籮筐,一只里裝著半籮筐的山珍野果,什么木耳蘑菇,山果核桃。另一只里卻裝了兩只兔子,三只野雞。
果子從野果堆里挑出一枚紅彤彤的,在小水潭里過了過水,遞到嘴邊咔嚓咬了一口,一邊咀嚼一邊口齒不清地說:
“今天的兔子你剝皮的時候小心著點,剝個整的,給老子再做條小褲衩。”
說著,轉過身給猴子看自己身上的那條:
“上樹摘果子的時候被個樹杈子勾了一下,破了個洞。”
孫猴子放下手上正在去毛破膛的野雞,朝果子那邊瞥了一眼,嘆了口氣:
“行叭!”
說完,忍了又忍,忍不住又開口:“想俺老孫當初……”
“別想當初了!”
果子把手里的果核朝著角落里一丟,打斷了孫猴子的話:
“當初你若是聰明著點,也不會被算計了壓在這山下。若不是老子救你,你現在還動彈不得,等著山神給你饑食鐵丸,渴飲銅汁了。”
孫猴子被果子一噎,頓時無語。
他當時落那境地,在山下被壓了不知道多少年,除了露在外面的一只猴頭,身體四肢皆動彈不得,日子難過的很。
直到那觀音菩薩來了一回,告知往后自有師父前來救自個兒,心里才有了點兒指望。
沒料到觀音菩薩來了之后的第二天,山林里就蹦蹦跶跶地跑出這只橙橘色小貓來。
這小貓也不知道是什么來頭,身上即無妖氣,又無仙氣,他的火眼金睛望去也不過是一只普普通通的貓。
但就是這小橘貓,卻憑著一對肉爪,生生地在他身周掘出了這一座不大不小的石窟。
現在他老孫雖然還是因為山上菩薩法術的關系,出不了石窟的洞門,但是在石窟里走動卻是無礙了。
而那果子,那法術卻似對他毫無作用,他是想進就進,想出就出。
于是他在那山林里收服了兩頭猛虎,各起名為虎大和虎二,日日在山林子里禍禍一些山兔野雞之類,拖進石窟燒烤烹制,竟是在這石窟里做了窩。
而自個兒卻是因著當初和小橘貓打的賭,若是其能把自己從動彈不得的境地解救出來,就認其為大哥。
結果現在日日得殺兔宰雞,連當初捅破天的金箍棒,也得用來替果子大哥縫制小內內。
果子可不知道孫猴子邊干活邊有辣么多的內心戲,他眼見著那三只野雞已被去毛破膛,洗的干干凈凈,就伸手接了過來,放在幾片大葉子上。
又將之前采來的各種山珍野菇之類洗干凈塞進雞膛內,隨后又在脖子上的一只項圈上一抹,地上頓時出現了一排瓶瓶罐罐。
這些可都是果子從上個世界里帶出來的各種香料和調味品。
在上個世界里,果子可是吃過虧,且不說跨了世界,當時也就跨了個大洋,就因為沒這些香料調味品之類的東西弄得好幾天食不知味。
所以當時在離開這小世界時,他就煉制了一個里面足足有一百平米的空間飾品,當做項圈,里面裝滿了各式各樣能收集到的香料和調味品,就生怕到了新世界里沒個好吃的。
果子在這一排瓶瓶罐罐里挑挑揀揀,在雞膛里撒了點鹽,抹了點香料,這才用大葉子包裹了野雞,又用小水潭邊上掘出的黃泥抹在外面,團成了三只泥球,依次排在了大篝火的邊上。
另一邊,孫猴子也洗凈了兩只野兔,串在了兩根樹枝上,熟練地從地上的瓶瓶罐罐中挑出鹽罐子,在表面抹上鹽,架在了篝火之上。
果子蹲在大篝火邊的一塊大石頭上,又是用棍子撥弄著篝火邊的三個泥團子,保證它們受熱均勻,又時不時地去給兔子翻個身,免得單烤一邊烤個半生不熟。
嘴里還絮絮叨叨著:“兔兔這么可愛,應該怎么吃掉呢?當然是……紅燒、麻辣、椒鹽、醬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