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場上瞬息萬變,許多事情難以預料,因此,再有本事、實力再強的人,都不敢說自己做生意從不會失手。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意場上幾乎沒有生意是可以不冒任何失敗的風險的。獲利多少也常常與所冒風險的大小成正比。生意規模越大,獲利越大,風險也就越大。
承擔著風險,就要做好“萬一出事”的思想準備,因此,任何一樁生意投入運作之前,都要想著為自己留下退路。
胡雪巖在他的生意由創業而至鼎盛的過程中,每樁生意的運作,都既敢于冒險,也特別注意給自己留“后路。”
比如錢莊生意主要是通過兌進兌出來賺錢。兌進,自然是吸收存款以作資本,而兌出則是放款。兌出是賺借貸人的利息,自然是利息越高越好,兌進要付出利息,自然是利息越低越好,最好是不要利息。表面看來,這行生意,只要把握好時機,隨銀價起落浮動調整好兌進兌出的利率,就可以穩穩當當坐收漁利。采取這種將本求利、平平淡淡的運作方式當然也可以,但終歸不是做錢莊生意的“大手筆”,而要做出“大手筆”,兌進兌出都要會有風險。
從兌出說,放出的款要高利收回,就要找大主顧。大主顧做大生意要大本錢,能有大利潤就不在乎借款利率的高低,向這樣的主顧放款,自然收回的利也就高。但借貸者的生意獲利越大,所擔的風險也大,款放給他們,自己也要擔風險。萬一對方生意失手,血本無歸,自己放出去的款也就可能無法收回,一筆放款也就等于放“倒”了。比如在朝廷與太平軍交戰的兵荒馬亂的年月,米商借款販運糧食,獲利就極大。獲利極大,風險也極大,放款給他們就不能不考慮考慮。
從兌進說,當然最好是有儲戶存款不要利息。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有些可以不擔太大的風險,比如胡雪巖代理官庫。有些則會擔很大風險,比如太平天國失敗之際,接受太平逃亡兵將隱匿私財的存款,就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后,朝廷自然要追捕“逆賊”,按慣例也必然要抄沒他們的家產。萬一追查“逆產”到錢莊,錢莊不能夠不報不繳,不說還有可能被“助逆”治罪,如果被捕的太平軍遇赦開釋,來錢莊要取回自己的存款,按規矩錢莊必須照付,這樣一來也就必然要雞飛蛋打吃“倒賬”了。
兌進兌出都要冒險,也就都要事先想好退路。向在兵荒馬亂年月販運糧食的米商放款,胡雪巖自然也做,但他確定了一個原則,那就是要先弄清楚,他的米要運到什么地方去。運到官軍占領的地方去,就不能不放款給他。這就是為自己留下退路。因為放款讓對方運米到官軍占領的地方,萬一放“倒”,別人可以原諒,自己不至于名利兩失,還留有重新來過的余地,而如果放款讓對方將米運到有太平軍的地方,萬一放“倒”,別人會說你幫“長毛”,吃“倒賬”活該,那也就一點退路也沒有了。胡雪巖也做了從太平軍逃亡兵將“兌進”的生意,做這生意時,他也想好了退路,那就是萬一官府追查,自己也有話可以對付:“他來存款時隱匿了身份,頭上又沒有‘我是太平軍’的標志,我哪里知道他是逃亡兵將?”這樣至少可以開脫自己,不至于走上連坐治罪的絕路。
慨括起來說,為自己留下的“退路”,應該具有兩方面的作用:
第一,它應該是能夠在萬一出事之后還有部分挽回的余地,也就是一種能讓自己東山再起的余地。有這一余地,就可以使自己雖敗不倒。用胡雪巖的話說,起碼別人可以原諒你。敗則敗矣,但可以得到別人的原諒,自己“就還有從頭來起的機會。”
第二,它應該是一種對可以預見的冒險的擔保。也就是防止當可以預見的險情真的到來的時候,自己不至于沒有應對的手段而舉措失當。比如胡雪巖想到的應對官府追查時的說法,就有這種功能。不知者不為罪,有意助逆匿產的罪名自然也就可以開脫了。
成功語錄:凡事總要有個退路。即使出了事,也能夠在臺面上說得過去。……我們的生意,不管是啥,都是這個宗旨,萬一失手,有話好說,這樣子,別人能夠原諒你,就還有從頭來起的機會,雖敗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