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作者序言
我們要聊一聊原子、恒星和星云,聊聊熵和基因,以及人類能不能使空間彎曲;還有,為什么火箭會縮短。沒錯,我們將在本書中討論所有這些話題,以及很多其他同樣有趣的問題。
這本書最初是為了搜集現代科學中最有趣的事實和理論而出版的,目的是讓讀者對如今科學家眼中的宇宙的微觀和宏觀表現形式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執行這一粗略的計劃時,我不想把所有的事情從頭到尾講一遍,因為我知道,這樣寫出來的只會是一部分為多卷的百科全書。但同時,我所選擇的討論話題也能簡要地概述基礎科學知識的整個領域,沒有未涉及的死角。
本書根據重要性和關注度而不是簡易程度選擇主題,因此在難易程度上有一定的不均勻性。有一些章節簡單到連兒童也能理解,而有一些則需要集中精力,認真研究才能被完全理解。但是,我希望外行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也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的最后一部分討論了“宏觀世界”,比“微觀世界”部分要短得多。這主要是因為我已經在《太陽的誕生和死亡》和《地球傳》中詳細地討論過了關于宏觀世界的很多問題,此處再進行討論也無非是乏味的重復。所以,在這一部分中,我僅會對涉及行星、恒星和星云世界中的物理事實和事件以及它們的規律做一般描述,只有在討論過去幾年科學知識的進步所揭示的新問題時,才更詳細地論述這些問題的內容和規律。根據這一原則,我特別關注最近的觀點,一個是被稱為“超新星”的巨大恒星的爆炸是由物理學中已知的最小粒子“中微子”引起的;還有一個是新行星理論,其廢除了目前公認的行星起源于太陽與其他恒星碰撞的觀點,并重新確立了幾乎被遺忘的康德和拉普拉斯的舊觀點。
我要向眾多藝術家和插圖畫家表示感謝,他們的作品經過拓撲學轉化后(參見第三章第二節)成為本書的許多插圖的基礎。最重要的是,我的年輕朋友瑪麗娜·馮·諾依曼(Marina von Neumann),她聲稱她比她著名的父親還要博學,當然,除了數學,在數學上他們一樣博學。她閱讀了本書的一些章節后,告訴我其中有許多無法理解的章節,我才認識到本書并不像我本來打算的那樣適合兒童閱讀。
喬治·伽莫夫
1946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