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英語套裝(共4冊)
- 新東方考試研究中心編寫
- 2643字
- 2019-04-30 10:22:04
一、閱讀問題和選項,尋找潛在信息
聽力測試中的信息是由錄音信息和書面信息兩部分組成的。錄音信息是選擇、判斷正確答案的依據,是聽力考試的核心部分。書面信息則根據錄音信息的內容設計編排,并對其中的關鍵信息點進行相應的提問。在問題和書面三個選擇項中尋找潛在的信息(即與錄音信息相聯系的有關內容),從而更好地回答錄音信息提出的問題,是聽力測試的重要技巧之一。
1. 預測的兩大作用
預測有什么作用?
其一,“縮小”捕捉目標的范圍;其二,朝著要搜尋的目標“定向”,有的放矢地去獲取聽力信息。
許多同學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篇聽力材料聽了一遍又一遍還是聽不懂。但是如果在聽音前教師把聽力材料的主要內容及其關鍵詞匯向大家介紹一下,聽音的效果就大不相同,這種情況下同學們就幾乎全能聽懂了。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就在于前者的聽音是被動的,是在大腦對于某個方面的信息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對出現的關鍵信息往往來不及反應;而后者的聽音卻是主動的,在聽音前大腦已將信息的范圍縮小到一定程度,并對某項關鍵信息進行定向,這樣在錄音信息出現的瞬間,大腦可以從容地進行接受、分析、判斷、選擇等一系列思維活動。聽力考試中不可能將有關內容事先告訴大家,但預測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因此,在聽音前我們應先從書面選項中獲取一些與聽力原文有聯系的潛在信息,如對話的題型、文章的大概內容、可能會提出的問題及可能出現的詞匯等,就如同提前介紹了文章或對話的部分內容一樣。這對提高聽音質量,從而快速、準確地選擇正確答案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2. 預測的時機
高考英語聽力測試是初級的聽力測試。在考試過程中,每道小題都提供5秒鐘的時間供考生閱讀問題及選項,進行預測。
需要指明的是,利用考前的試音部分來閱讀問題、選項并進行預測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我們知道,聽力考試之前的試音部分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考生盡快熟悉聽力材料兩個朗誦者的語音、語調和語速,使考生緩解緊張的情緒,迅速進入聽音狀態。所以,考生利用試音部分的有限時間閱讀問題及選項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3. 預測的方法
1)根據對話的特點進行預測
對話是交際語言,離不開一定的語言環境和在此種環境中必然要交流的信息。例如:在醫院,醫生與病人之間一般談論健康、治療、藥物等問題;在學校,老師和學生之間一般談論學習、作業、考試等問題;在機場,服務員與旅客之間一般談論航班、起飛時間等問題。知道了對話所處的環境,就能對要交流的信息進行預測;反之,根據對話者交流的信息也可以推斷人物之間的關系或對話的環境。這就是根據交際語言的特點進行預測的方法,一般用于職業、地點類型的試題。
【例1】
Q: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 In a hospital.
B) In a restaurant.
C) In a library.
顯然,這是問及對話發生地點的。看到“Where”一詞,考生就需要迅速反應,并根據三個選項,把預測的范圍縮小到醫院、餐館、圖書館三種環境下。錄音中只可能出現一種環境中要交流的信息,通過最能反映該環境特征的關鍵詞,判斷出對話的環境,并選出正確的答案。(如果書面選擇項的地點是國家或城市的名稱,這種方法不適用,因為這些地名沒有必然要交流的信息。)
【例2】
Q: 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Boss and secretary.
B) Customer and salesperson.
C) Teacher and student.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會說不同的話,但是所說的話一定符合當前的場合和對話者的職業身份。根據這一原則,我們可以把期待的范圍集中在老板與秘書,顧客與售貨員,老師與學生這三對職業關系上。當錄音中出現的信息與我們頭腦中預測的某一種信息相吻合時,我們就可以據此推斷出對話者的職業關系。
2)根據選項的語言結構進行預測
雖然在聽音前很難確定聽力原文的確切內容,但從書面選擇項的語言結構中,可以預測到一些與聽力原文相關的內容,如對話的題型是什么以及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為了表達得更加簡明,使讀者便于對比分析,這里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選擇項的語言結構與對話的題型及問題之間的對應關系(見表1)。
表1 選擇項語言結構與對話題型及問題的對應關系


具有上述對應關系的書面選項只是試題中的一部分,并非所有的書面選項都具有這樣的對應關系。另外,表格中所列舉的對應關系也是相對的,由于選項的結構靈活多變,有時增加或減少一些成分,其性質不改變,但含義卻有很大的出入。例如在因果型題中,選擇項的句首即使沒有Because,題目也常常詢問事情發生的原因。在動作型會話中,動名詞(詞組)前增加一個介詞by,就由原來問及“做什么”變為“如何去做”。因此讀者在應用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切勿生搬硬套。
3)根據選擇項的異同進行預測
對于句子較長、句子成分較多的選擇項,從中預測對話的題型或許并不是很容易,但是我們可以用區分、比較選擇項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的方法來尋找與聽力原文相聯系的潛在信息。
對于句子成分排列比較有序的選擇項,可以用豎向分離的方法將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區分開來。
【例3】
Q: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例4】
Q: What does the man mean?

我們用兩條豎線將上面兩例三個選擇項中的主語、謂語和賓語區分開來,就可以清楚地發現,它們的主語部分都是相同的,賓語部分基本上相同,不同的部分是謂語。不同的部分都列出了三個謂語動詞(或詞組),究竟哪一個動作與聽力原文相符,只有聽過錄音后才能知曉。這樣就可采取“去同存異”的辦法,在聽音時將注意力和視線的落點都集中在三個謂語部分。【例3】和【例4】的聽力原文如下:
【例3】
M: What’s the matter with Mary?
W: She becomes nervous whenever she comes to learning mathematics.
【例4】
W: Excuse me. Where can I find th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M: Sorry, I can’t help you. I’m a stranger here.
【例3】聽力原文中出現的“She becomes nervous...”與選擇項C中的“probably is poor...”在邏輯意義上是一致的。【例4】聽力原文中“I’m a stranger...”符合選擇項C中“has no idea of...”的邏輯推斷,因此這兩題的正確答案都是C。
對于句子結構差別很大,無法從表面上區分異同的選擇項,要設法從語義和內容中尋找 一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例5】
Q: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 It’s too late for the man to go to the concert.
B) The man must wait for two hours to buy a ticket.
C) The man can buy a standing-room ticket tomorrow.
看完這三個選擇項,我們會有這樣的預感:聽力原文的主要內容是男方要買音樂會的門票。問題是怎樣買?買什么票?是排隊等兩個小時,還是買明天的站票。我們帶著這兩個問題來閱讀聽力原文:
M: Do you have a seat for concert tomorrow?
W: No seats at all, but we sell standing-room tickets two hours before the performance.
聽力原文中“we sell standing-room tickets”回答了我們預測中的問題,因此C為正確答案。wait for two hours 和 standing in line for two hours都是利用聽力原文中曾出現的詞匯而設置的干擾項。
在句子結構差別較大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根據單詞(詞組)在選擇項中出現的頻率來預測聽力原文的有關內容。一般來說,某些單詞(詞組)在選擇項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聽力原文中使用它們的可能性就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