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分析
書名: 驅虜作者名: 鳳閣君本章字數: 2365字更新時間: 2019-04-23 00:35:08
德佑元年二月,知安慶府,宋殿前副指揮使范文虎獻城投降。蒙古大帥伯顏履行了他事前的承諾,加封范文虎為兩浙大都督,并且原地放走了之前擄掠來的百姓,沒有下令屠城,就帶著大軍徑直往池州而去了。
如今安慶城的守將是漢奸張弘范的兒子張珪。
他奉命領著五百馬兵,三千步卒,統領著安慶城投降的三萬軍卒,奉命剿滅附近的山賊亂兵。
安慶城總共投降了八萬余宋軍,其中有四萬多人被蒙古大軍帶去前線當炮灰了,不到一萬人則因為鄉下家人生死未卜,脫離軍隊找家人去了。剩下的那三萬人,就是來守備安慶城的。
所謂奉命剿滅附近山賊土匪的命令,其實是張弘范給兒子鍛煉以及混軍功用的。
亂世之中想要活下去,自家朝廷軍隊是靠不住的?大家族往往都會建寨自保,只要不打到他們頭上,蒙古人想屠殺誰都行。
當年蒙古攻略豫省時便是如此,這些漢人百姓并不在乎自己頭上的老爺是蒙古人還是女真人,蒙古軍隊來的時候,他們甚至還會舉一塊恭迎王師的牌子,在城門口簞食壺漿迎接“王師”。
結果呢,蒙軍哪管這些,見人就殺,把豫省屠了個干干凈凈。
而那些結寨自保的,也被蒙古人扣上土匪亂民的帽子,給高官子弟刷軍功用了。
事實上,他們只要隨便派幾百人領著金國降軍往寨門口一站,這些“土匪”一看對面這么多人,就開寨門投降了。就算有誓死抵抗的寨子,只要讓降軍炮灰沖兩回,就能輕易攻破了。
這里真正的蒙軍只有三千五百人,而真正的蒙古出身的軍官只有一百多人,何以控制住這三萬人?不怕這些宋軍造反嗎?
對不起,還真不怕。
宋軍戰斗力孱弱,投降成性的名聲可是深入人心,別說蒙古人,就連宋人自己也這么想。
沒有人會以為自己能以十倍兵力打敗“強大”的蒙古軍隊,也內人會傻乎乎地出頭嘩變。
更何況,淮南還有一支由荊北而來的劉整軍團。向東而去的蒙古軍團也可以隨時打回來,即便這三萬人嘩變了,對蒙古人來說也不過是大洋海面上泛起的小波浪而已。
不過不論是蒙古人,還是宋人,都高估了蒙古人的戰斗力,低估了漢人的戰斗力。
真正能打的蒙古人已經老了,這一代蒙古人生于安樂,沖鋒陷陣的事向來都是交給漢奸去做的。他們只用在軍隊各級擔任軍官便可。唯一需要在戰場上大量殺人的蒙古人,卻是大軍背后的督戰隊,用于恐嚇漢奸們向前沖鋒陷陣用的。他們身上比漢人多長的八九十斤肥肉,只能讓他們力氣大些,至于戰斗力,真沒增加多少。不然即便趙玉服過兵役,也不可能如此輕松地打敗一個當年橫掃亞歐的蒙古軍人。
更何況他們家里都有封地,有農奴,誰會真愿意在戰場上丟了性命?
蒙古人不肯給漢人半分活路,這也就注定了蒙古政權不會長久。
只等一個能打破蒙古神話的人出現,蒙古人就會兵敗如山倒,立刻扭轉局勢。
以上這些理論分析,是趙玉在臨時軍校中給手下們上課時說給他們聽的。
趙玉當時說這些話時只是想增強軍心而已,沒想到后來被有心人記下來,連同趙玉吹過的其他牛逼,編出了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章,成了后世高中學生必背課文之一。
也成了后世磚家們佐證“宋光武帝趙玉是個絕世軍事天才”觀點的證據之一。
——————————————————————————————————————————————————————————
趙玉營中的糧食是漢奸們從十幾個村莊里搶來的,這年代一個村的面積相當于后世一個鎮,一個鎮則相當于后世一個縣了。
一個村里的富農,佃戶,富戶家里的奴婢,林林總總也得有幾千人。
不過臨近春耕,各家儲糧都吃完了。就是富戶家里還有數不盡的余糧,這些糧食加起來也足夠二萬人三個月的吃食了,那么足夠趙玉這三千五百人吃一年半了。
這一年半僅限于這個年代的生活水平,勉強餓不死而已。
趙玉為了能讓這些人吃飽些更好干活,總體平均食物配給量是之前趕路時的四倍。
而且,在聽說趙玉這里只要干活就能吃飽飯后,很多在其他幸存村莊討飯的難民都跑來趙玉這里了,趙玉也有意識的派人去其他村子尋找這樣的難民,而那些村子的領頭也巴不得這群討飯來的瘟神們趕緊走。就在這你情我愿他樂意的情況下,每天都會有人來投奔到趙玉這里。
人口不斷增多,住房不足問題和糧食問題也就擺在了趙玉眼前。
離春耕也就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他還需要解決農具和肥料問題。
春耕又需要一大批人手,那么就又要有勞動力不足問題。
究竟,有什么辦法。能改變這一困局呢?
大別山,糧食,人口,資源,軍隊,蒙古人,河南。。。
河南!河南雖然被蒙古人屠戮地十室九空,但那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北方已經在蒙古貴族,色目貴族和漢人奴隸的建設下恢復了生產。
他完全可以用一樣東西從南地區大肆騙取糧食!
那就是玻璃!
玻璃的制造方法特別簡單,高中的化學書上就教過。
雖然宋末時期蒙古西征從西方帶回了大量的玻璃工匠,使得失傳已久的琉璃制法又回到中國。但此時的玻璃制造工藝仍然十分落后,制出來的玻璃顏色斑駁,透光度差不說,塑形也十分困難。
這些琉璃供應皇室都非常困難,更別說民間傳播了。
即便明朝時期已經開始民間供應了,對于平民百姓來說仍然是非常珍貴的奢侈品。甚至于吳承恩小說里的沙僧就因為打碎一個琉璃盞就被貶下人間。
趙玉看過不少歷史小說,記得很多小說主角都是靠蒸餾酒和玻璃斂財的。
蒸餾酒趙玉是指望不上了,事實上,蒸餾設備就是宋末蒙古人西征從西方帶回來的。而與那些穿越小說中主角靠蒸餾燒酒大賣斂財不同,這東西在中國出現之初是不怎么收歡迎的,古代中國人也并不覺得燒酒的口味要比黃酒等發酵酒口味要好。
直到后來,由于老百姓經濟方面的問題,黃酒的度數比較低,大家喝一點半點的根本沒啥感覺,要想喝盡興就需要大量飲用,可是酒這個東西價格貴啊,一般人哪有錢買那么多酒喝啊。
所以能快速喝醉價錢也不高的燒酒才逐漸成為老百姓選擇的對象。
在這個年代,想要靠蒸餾酒斂財賺錢?做夢呢!?
當然,等他有空仍然會解鎖酒精作坊的,畢竟酒精也是一種必需的醫療用品。
不過玻璃卻是制作工藝簡單,以后還可以解鎖鏡子、眼鏡、望遠鏡等衍生品,這些東西都是能大肆斂財的!
這么想著,趙玉立刻放下了手頭事務,對身旁秘書的唐語嫣下令道,“去幫我把找施工大隊長找來。”
“屬下領命!”唐語嫣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