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萊布尼茨寫給厄里斯的第一封信
- 神圣之國度
- 張冷冷
- 3281字
- 2019-05-17 21:36:33
晚上,萊布尼茨去了旅館上層的房間。
房間是單人房,里面配有洗浴間,床只有一張;在靠墻桌子上,有熱水、毛巾、拖鞋等其余的各種用具;床的側邊,有一張面寫字桌,桌子上面開著窗。總體來講,房間的陳設簡陋,但絕對稱得上舒適。
萊布尼茨在經過洗浴過來,便穿著一件房間里,自帶的浴袍坐到桌子前。他伸手去,打開桌前的窗,讓涼涼地海風吹了進來。從窗子望去,底下是山角,在漆黑的夜中,亮著點點火光,遠處是海面,海水接著月光,它的翻騰依稀可見。不過才一會兒,便有烏云遮蔽了夜空,將海匿在一片幽靜的黑暗之中。
萊布尼茨望著海,嘀咕著,明天可能就要下大了雨。他沒感到涼風的吹拂,反而體驗到了絲絲海面騰起的躁熱。
丘比特坐在他桌子旁,打著哈氣。萊布尼茨用指腹,去觸了觸他的腦袋。丘比特舒服的晃動著腦袋,但他又馬上地,他被萊布尼茨捏起了身軀,放在一旁。丘比特扭頭去看萊布尼茨,只見萊布尼茨從桌子抽屜里拿出筆和紙還有墨水。
丘比特臉一紅,原來人類不是來逗他玩的,只是想給寫作騰出空間。
萊布尼茨從桌子旁那,拿起那本破損了書籍,翻開,對著上面字跡,仔細審視了一遍,然后他稍加思考在寫下了:
陌生人——請您不要介意,因為這是我能想到的最恰當的稱呼了——您的問題,我已認真地查看并思考過了,下面的是本人的一些拙劣的、不完全的見解。因為時間以及篇幅的關系,其不嚴謹與不妥處,是必然有之的,在此之前,請您諒解。
陌生人不知,你有沒有思考過,關于一只井底之蛙的故事。故事的大致意思是,青蛙認為自己頭頂的天空是整個世界,一只鳥譏諷青蛙的短視,但青蛙不知悔改,并堅定的認為自己是對的。
這里我們要將整個故事里,所有因素開始分解。
其一,鳥為什么嘲笑青蛙。這里我們可以很簡單的了解到是,因為鳥兒比青蛙認識更大的世界。
其二,青蛙為什么堅定的認為自己是對。這個問題也是,很簡單的,無非是青蛙認知的局限性。
現在讓我們思考第二步。
鳥兒嘲笑青蛙就一定是對的嗎?青蛙堅持自己的短視,就是錯的嗎?
為了問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先假定,鳥兒嘲笑青蛙的是對的,而它嘲笑的依據上面,也說過了,鳥兒比青蛙認知更大的世界。
那么我們這個問題也變成了,一個擁有更大認知的人、嘲笑一個低認知的人,是否是對的?在我們的常識當中,一個認知更大的人,往往比一個低認知的人,擁有更大生存幾率,或者更優越的生存環境。
這也是我們上述問題嘲笑的根源,但事情就真的如此嗎?讓我們回答青蛙那個問題上。
現在我們假設,青蛙擁有了更大的認知,它承認了外面世界的廣闊,知曉自身的渺小。
然后呢?像鳥兒一樣,飛到外面的世界去?還是對著井壁,永不無可能的攀爬,一次又一次感受絕望?
這里我們可以知道,青蛙在擁有更大的認識后,對的它生活境遇,并沒有起到什么的有益改變,相反的,青蛙變得痛苦了。
由上可知,鳥兒嘲笑青蛙的依據是不存在,所以鳥兒嘲笑青蛙是沒有理由的,也是不對的。
但我的思考,只是單純為了駁倒什么,那它現在就可以結束了,但它不是。讓我們繼續上面的問題,青蛙的短視是對的還錯的?
從上面可知,青蛙在得到認知后變得痛苦了,由此,我們得到下一個問題,它為何而痛苦?因為青蛙永遠無法逃出井口,他又想逃出井口,即自身因素與愿景的距離過于遙遠。
這里可以知道了,青蛙堅持的對錯我們旁人是無法去評判,因為這是,到底是要清醒而痛苦的活著,還是渾噩而快活的活著、的問題。這個只能由每個人自己來回答。
青蛙堅持短視的對錯,雖然我們沒法去回答,但回到青蛙的認知之前,青蛙為何而短視?這可上面的推論中,有過回答的,即自身因素與目標愿景的距離過于遙遠。這里自身因素,我將其延伸,包括環境因素和人文因素。
當前,故事預先提出的問題,都已得到答復,但答復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這個故事中,認識到一些什么。于此,我粗淺的寫出自己答案,并且從旁加上例子。
第一,一個人認識以及改變,是建立自身因素的基礎上的。
一個家庭生活條件本來優越的人,可以說他憑借著知識努力,改變了自身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但他不能為此去嘲笑,那些不如他的人,甚至混吃等死,不知上進的人。
對這,我得出第二條認識,即:我們沒有資格在不了解、一個人自身因素的情況下,就是嘲笑一個人的墮落。
就上面所講的那只青蛙,它上面是有更廣闊天空的,這點我們是確定的,但我們也認識到了,它是永遠也無法攀爬上去了。現在它不想這無意義攀爬了,它想歇息了。這時我們是否應該是嘲笑它的墮落呢?
這個問題,我想每個人,都能給出清晰的回答。但在我們實際生活上,卻恰恰相反。
除這兩條顯而易見的認識外,還有人們在大多數情形下都沒覺察的認識,那就是:人似乎很少能通過自我,認知到自己的不足,甚至旁人在向他說出、自己的不足時,他依然固守己見。關于這點,我是很想花大篇幅,論述一下的,但我們當前主題不是這個。
現在讓我們通過這三條認知來回答,關于陌生人你,書本上的疑惑吧!
陌生人你也看到了,這三條認知,非常的簡單易懂,乃至根本不需要我的論述、在此之前,你已經多次的聽到過了,你也認可其間的道理。可這些認識的情景,一旦發生在現實的生活中,就仿佛消失不見了一般,人們在感嘆現實生活多變復雜的同時,卻沒想過,古時的哲人其實早早的便為他們、在復雜多變的生活中,抽離出了一條條簡單易懂的認知。
讓我們回到書籍上,書籍上作者所描寫的是,一群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惡棍。在此我想說一下,作者似乎在特意,去展示那些人生活中的惡一面,而善卻少的可憐,我們要明白這樣寫法并不真實
——生活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的,更不是大多數眼中,只有一個空洞的概念而無實質的灰色的。任何試圖給生活貼上的一個標簽的做法,都是愚不可及的。生活是什么和大多數的,關于方面的問題一樣,只能自己去回答。話扯得有些遠了,抱歉陌生人——
但也就是這樣,一旦善出現,便會給人一種,如黑夜里突然炸出的太陽的感覺。我想這也是作者的一個意圖吧!
這群生活在最底層,每天靠著偷竊打架生存的人,在書籍里作者安排過一位神父,幾次的向他們發出了救贖的邀請,并且承若給他們足以生存下去的面包。但都被他們以辱罵和譏諷給回絕了,且嘲笑了神父的信仰,敘說了一番自己的生活哲理,那便是弱肉強食。
最后他們失手殺了人,要被法律所制裁時,他們又去央求著神父,大聲叫嚷著世道不公,他們這么做是迫不得以的,求求神父,救救他們。
陌生人這就你所說的,他們本可以選擇高貴的吧!但作者在寫完這一段之后,便迅速的安排回憶,敘述了他們小時的遭遇,以及他們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樣。
從那里,我們可以知道那是生活所迫,不這樣他們是活不下去。誠然在長大以后,他們擁有可以擺脫這種局面的機會。
但就我上面所講的那三條認知中的一條,他們自身的改變是,建立在自身因素的基礎上的,這里自身因素,我們不能狹隘的認為,只是建立在當前的時空基礎上的,過去的也是,甚至包括未來,希望,憧憬,那一類的東西。
并且還有最后一條,也是第一條的哲學上的基礎之一,人似乎很少能通過自我,認知到自己的不足,甚至旁人在向他說出、自己的不足時,他依然固守己見的。
于此,我可以大聲的高呼,人們對他們在道德上的譴責,是任何沒資格的。這里的道德是指好壞的界定。而廣義的道德,在我的定義里,是全社會階層共同所認定的最佳言行準則。
至于他們為什么會遭受,法律的制裁,法律在我的定義當中,是全社會階層公開可接受的秩序的,外在表象。
在一個和諧穩定、各階層都生活的相對不錯的社會里,任何破壞這種秩序的事或者物,都是該遭到清除的,哪怕它有時候是一種進步。很明顯的,他們破壞了這種秩序。
陌生人我的論述到此,你應該可以知道他們只是,生存環境下所造就的悲劇。對此,我沒有任何的解決的辦法,這也許便是思辨的極限了!
在此,我想最后在說明的一點,人大部分的問題都是,能夠靠自己的判斷予以解決的,只是他們混淆模糊了概念,不清楚的認識到事情的本質。
我所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梳理、找出事物已模糊了本質,然后再由他們判斷自己解決。當他們在事物清晰基礎,也不能給出自己判斷解決,或者判斷做出,但依舊無法解決,那我也不可能再做出什么解決了。
因為從本質上講,你和我皆凡人。
陌生人,到此我的論述,已全部完結了。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