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濤講《孟子》之萬章篇
- 梁濤
- 1698字
- 2019-09-12 18:48:28
導讀
《孟子·萬章》是以孟子弟子萬章的名字來命名的,他對《孟子》的成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據司馬遷《孟子荀卿列傳》,孟子晚年“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所以說,《孟子》實際上是孟子在弟子萬章等人的幫助下編訂而成的。我們今天能讀到《孟子》,不應該忘記萬章的貢獻。
需要說明的是,《孟子》的成書與《論語》有一定的關系。我們知道,孟子一生最崇拜孔子。他曾說:“乃所愿,則學孔子。”其言下之意是我的愿望就是向孔子學習。但是孟子生活的時代距離孔子已經一百多年了,他并沒有機會親自向孔子問學。孔子有個兒子叫孔鯉,沒有太大的成就。但孔鯉有個兒子叫孔伋(jí),很了不起,是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儒者。孔伋字子思,因此人們一般稱他為子思。但是,子思離孟子時代也比較久遠了,孟子也沒有機會親自向子思請教,但他“學于子思之門人”,通過向子思的弟子學習,來了解孔子的思想。孟子說“予私淑諸人也”,意即我是私下從別人那里學習到孔子思想的。所以,孟子可以說是孔子的私淑弟子。
孔子在世的時候,并沒有想著把自己的言論、思想編訂成書。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們為他服喪三年,個別弟子像子貢等人甚至服喪六年。這段時期,孔子的弟子各奔東西,或去講學,或去經商,或去從政。弟子們說:“我們離開以后,老師的思想會不會就此失傳了呢?不同人的理解會不會出現分歧呢?不行,我們要編一本書,那就編一本《論語》吧。”“論”是記載的意思,把孔子的思想、學說和平時對弟子的教誨都記載下來。這就是《論語》這本書的由來。所以我們要知道,《論語》是在孔子去世后編訂的。
孟子一生以孔子為榜樣,立志向孔子學習,其中就包括編訂一本類似《論語》的書。因此,《孟子》是孟子在世時編訂的,并且他親自參與了編訂。既然是孟子在世時編訂,那就不是等到了他晚年才開始撰寫,而是把他對弟子的教誨,或與弟子及當時國君、大臣、士人的對話及時記錄了下來。這些教誨和對話最初并沒有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而是在孟子的弟子中口耳相傳,記錄在他們頭腦中,也有一部分或許已經記載在竹簡上了。等孟子晚年與弟子編訂《孟子》時,他們再將這些材料回憶、整理出來,編訂成冊。所以說,《孟子》和《論語》有很密切的關系。有學者提出,《孟子》在章節的安排、內容的編訂上都有意模仿《論語》。大家讀《孟子》時,可以自己體會一下,看二者是否存在一種模仿的關系。
孟子編訂《孟子》時,其弟子萬章是參與其中的。《萬章》主要記錄了孟子與萬章的對話,所以說《萬章》是比較重要的篇章。不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個人對《萬章》并沒有感悟,更談不上重視。我讀《孟子》中的其他篇章時,如《知言養氣章》《魚我所欲也章》《大丈夫章》,感覺字字鏗鏘有力,振奮人心;然而,讀《萬章》卻沒有這種共鳴。這的的確確是我曾經的一個感受。《萬章》主要討論孝悌,尤其是天子舜的孝行,有些內容看上去甚至有些不近情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對《萬章》不重視,每次匆匆看一遍就過去了,因而獲得的啟發也不多。但到了最近幾年,《萬章》反而是我關注最多的一章,也是我用力最多的一章。我認為,如果想要全面了解孟子的思想,尤其是孟子思想的復雜性,非得認真閱讀《萬章》不可。
我們今天一起來讀《萬章》,看看它主要討論了哪些內容,應當如何看待、評價這些內容。《萬章》文字上的問題不多,我們只要簡單梳理一下即可。篇中萬章對孟子提出的問題以及孟子又如何回答這些問題是比較關鍵的部分,涉及了對經典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我來鄒城前,美國耶魯大學的金安平教授正好在清華大學講學。后來我們一起吃飯時,她問我:“梁老師,你最近忙什么?”我說:“我要去鄒城講《孟子》,一共有七位學者,每人講一篇。”“你講哪一篇?”“講《萬章》。”她說:“very good!(太好了!)萬章我很喜歡,very smart(非常聰明)。他很會提問題,一定要把我的意見帶到會場去。”她說非常喜歡萬章,因為萬章很會提問題,我深有同感。
言歸正傳,現在我們進入《萬章》的文本。讀經典不是把文字讀通就行了,關鍵是要了解經典中討論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們有什么啟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問題,進而我們該怎樣閱讀《孟子》這樣一部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