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5:危機與考驗
- 楊照
- 1872字
- 2019-04-02 16:34:53
05
“天人感應”與扭曲的政治運作
從對歷史上權力運作的長期觀察中,我們能夠理解為什么權力會使人傾向于墮落。人有了不受約束的選擇時,會很自然地傾向于選擇容易的事,也就是傾向于相信可以讓他容易活著的想法。王莽一下子取得了至高的、近乎絕對的權力,而他要應付的西漢末年的社會問題如此艱巨,他很勤奮地按照信念,持續地進行制度改革,至于改革會帶來什么樣的效果,在沒有固定、嚴格的檢驗模式的規范下,擁有權力的人很自然地選擇了最容易得到滿足的方法。
那就是感應,它也是當時的另一個流行觀念。要認真查驗一項一項的改革,以因果的模式去查驗,即這樣的改革產生了怎樣的結果,這太慢太累,而且常常得到負面的答案。相較之下,相信并依賴感應,既快又讓人安心。
感應為王莽提供了逃避現實的捷徑,但這更加強化了改革帶來的破壞作用。真實的問題沒有進入王莽的意識里,明明帝國亂成一片,他還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幻覺中。
史書記載王莽相信“厭勝之術”,這是感應的一種變形。“厭勝之術”是跳過正常因果律的快捷方式,據說它不需要兵器、部隊、訓練和布陣等辛苦且沒把握的程序,就能戰勝敵人,只要聚攏對的因素,創造出感應來,它就能讓敵人摧枯拉朽般地失敗。
社會越亂,局勢越不利,這種快捷方式越有吸引力。不用征調或召集一萬人,也不用考慮哪個將軍有能力,是否夠忠誠,是否會背叛,他只需要在宮廷里,按照陰陽五行的“厭勝”原理,儀式性地把各種不同元素擺一擺,就能讓敵人消失。多好!
天下大亂,反聲四起之際,王莽在做什么?他在找容易的辦法打擊想象中的敵人。有一天,他在夢中看見長樂宮里的五個銅人活了過來,醒來后,他就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原來新朝會出問題,都是秦朝所鑄的這些銅人在作祟。銅人為什么會有這種力量?因為他們身上有字,字有神秘的作用。這很簡單,甚至不必費力將五個銅人銷毀,趕緊除掉他們身上鑄的字就解決問題了!
再一次,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最大的敵人是被他取代的劉家人。于是,他就派人到祭拜劉邦的高祖廟里將門窗打爛,這是在威脅高祖:我知道是你們在阻礙我,你們給我小心一點,如果你們繼續這樣做,我會叫你們好看!然后他又派人將元帝的陵墓外面都漆成黑色,以示懲罰和警告。
這樣的行為很荒唐,甚至很幼稚。不過,在那個時代的思想和信仰環境中,這是很容易理解的。王莽本來就是相信感應的人,他越依賴感應,現實狀況就越是混亂,現實狀況越糟,他就越是依賴感應解決問題。
從政治效果來看,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應”理論,原本是要以天或天所降下的祥瑞、災異來引導、制衡皇帝的。然而發展到王莽的時代,感應理論極度膨脹,近乎失控,到底什么現象該如何解釋,人言人殊。而且王莽自身浸淫在這個傳統里,他會自己解釋感應,甚至自己設計感應。
他設計出的一種感應之法,是讓自己重新結一次婚。他的理由是自己要“以正治亂”,而一切人間秩序的根本、起點,是夫婦之禮,因而如果可以“正夫婦之禮”,就能引導天下秩序歸正。為了發揮這樣的作用,皇帝應該做出犧牲,所以王莽68歲時娶了一個新娘,還用最嚴謹的古法行婚禮,“以正天下”。
王莽娶妻的那幾天,天氣異常,先下大雨,后來又刮起大風。大雨大風,這很不吉利,應該是警告性的災異吧?然而群臣上書,紛紛恭喜皇帝“庚子雨水灑道”,即結婚日到來之前,上天先幫忙將街道洗干凈了;“辛丑清靚無塵”,即上天還把塵土都吹走了。接著,“其夕谷風迅疾,……諸欲依廢漢火劉,皆沃灌雪除,殄滅無余雜矣”。即到了晚上刮了非常的大風,原來它是要將代表舊漢朝的火德一口氣通通吹滅,這樣舊漢朝就不會再有余伙來作怪了,所以“百谷豐茂,庶草蕃殖,元元歡喜,兆民賴福,天下幸甚”!
下大雨,刮大風都能用這種方式解釋,這實際上也就是說人間不會有“災異”,不會有原先董仲舒相信的上天對皇帝的警告了。過去被認定為最明顯的“災異”現象,現在都被曲解成“祥瑞”了。在這個時候,“天人感應”說已經完全變質了。
董仲舒主張“天人感應”,突顯天象的重要性,是因為天象不會隨著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所以天象被用來約束皇帝。“天人感應”認為天象是人類集體行為的一種客觀反映,它使人們擺脫人的主觀盲點或自我欺瞞。人沒有辦法控制天象,如人主觀上期待風和日麗,天氣不一定就風和日麗,總有人所不樂見的狂風暴雨會發生一樣。不隨主觀而消失,更無法以主觀否認、忽略的狂風暴雨等,就被當作人類集體行為的警告。
但在王莽的新朝,人們對天象的解釋復雜、扭曲到幾乎沒有了公認的、客觀的標準。連狂風暴雨都能被解釋成吉祥的兆頭,即天象不隨人移轉,天象的意義卻幾乎可以無限地隨人的主觀意志移轉,“天人感應”原始的政治作用也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