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家安全局
- (法)克勞德·德萊斯
- 2615字
- 2019-04-02 16:38:09
引言
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成立于1952年,隸屬于國防部,是美國情報界的中樞,其職能為攔截、收集(包括使用一切秘密手段)并破譯外國電磁信號,任務之一即為獲取信號情報(通常稱為SigInt)。同時,該機構還負責信息保障,即保護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通信系統。1972年,中央安全局(CSS)歸入國家安全局,增強了其軍事加密與破譯部門的實力。美國國家安全局由此正式成為國家安全局-中央安全局(NSA-CSS)。發展至今,該機構還負責為網絡作戰行動提供技術支持。
長期以來,國家安全局始終是一個強大而神秘的政府機構,幫助美國度過了許多重大危機。今天,無論在境內外抑或在網絡空間中,這個情報帝國都面臨著多重的威脅,而其機密信息因遭媒體出其不意的曝光更是重創了該機構,局面或將因此更為復雜,任務變得愈加艱巨。
2013年,愛德華·斯諾登的泄密行為打破了一項由來已久的約定。冷戰伊始,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協力促成一項“永久”保密約定,旨在掩護英美情報部門的密碼分析活動。兩位領導人吸取了珍珠港慘劇的教訓,并意識到信號情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為了讓這件武器更為高效,必須實現絕對保密。美國國家安全局第十三任局長邁克·麥康奈爾(Mike McConnell)的說法難以反駁:“據歷史學家稱,二戰期間由于納粹情報密碼被破解,戰爭從兩年縮短為18個月,挽救了生命,節約了資源。當時的美國人民有沒有權利知道諜報行為?這難道不會導致德國人知曉情況,最終更改密碼嗎?”
事實上,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由于威廉·馬丁(William Martin)和伯爾尼·米切爾(Bernon Mitchell)兩位分析師叛逃,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存在被首次曝光,但其核心活動始終不為人知,情報界人士戲稱它的簡稱NSA為“查無此局”(No Such Agency)。不同于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國家安全局在整個冷戰時期不為公眾所知,但其雇員更多,預算有時甚至更高,而斬獲的情報也更多。后來,它從神秘之境中走出,有人因而稱其“再無神圣可言”(Nothing Sacred Anymore)。20世紀90年代后期,歐洲人發現了該機構的全球間諜系統——“梯隊系統”(ECHELON)
,但不久注意力就被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事件轉移。“9·11”事件也震驚了美國人民,他們批評美國情報機構的慘敗,國家安全局由此在最不透明的情況下進行了工作調整。它以“全球反恐戰爭”
為名,濫用入侵性技術手段,至此邁入“通信攔截的黃金時代”。但是,它既沒有做好應對各國領導人和全世界公民激憤之情的準備,也未打算正視立法機構管理其活動的安排。
不同于中央情報局,目前與國家安全局相關的法文著作相對較少,而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個機構又必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在信息時代,人們總是不禁對一些問題產生好奇。關于美國國家安全局這一被視為全球最大的電子情報機構,人們有哪些確切認識?20世紀90年代,它是如何經歷一個擴張階段,走出生存危機的?這一時期的十多年中,它的力量如何部署?探索其過去能否為它的創立與行動找到理由?如何以更客觀的視角來解讀斯諾登及其同伴的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是否存在手段濫用?這個享有高額財政預算的機構有何實力?有何使命?有何目標?有何成果?為誰效命?如何運轉?有哪些合作伙伴?有哪些盟友?有過哪些領導?他們的職位與權力是什么?面對機密項目被泄露、盟友抗議、議會機制、國民不滿、互聯網巨頭的姿態,該機構有哪些反應?這些曝光會不會弱化其實力,影響美國外交,激起境內外反政府力量,引發互聯網及其治理的革新?其迫在眉睫的威脅有哪些?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深入了解情報活動以及政府力量和反政府力量間的關系,時間跨度則從冷戰前很長一段時間開始,直到數字時代。
直至今日,關于美國國家安全局歷史的出版物在法國仍屬空白。筆者長期研究美國及其國家安全局的領先技術與信息戰略優勢,并于2012年推出《“梯隊系統”與美國電子情報》,在此之后,希望進一步探索該領域。拋開所有爭議,但不忽略當前的爭論,筆者認為重要的是去認識這個可怕而如今又令人擔憂的情報機構,它窺探著各種敵對跡象與意圖,或多或少地監視著每一個人。
若要描繪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面貌,應追溯到其創立之初。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打擊“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組織,歷經朝鮮、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多場戰爭,國家安全局或多或少直接支持著美國政治或軍事決策的制定,其間自身也度過了多次危機。它因一個政治意圖而誕生,唯有依托極度信任“超級機器”的人方能得以施展。進入新時代,它享受著信息社會的優勢,又承受著信息社會的變遷。多年來領導該機構的軍人塑造或延續著其高科技與高密級的部門文化。自2014年2月起,邁克爾·羅杰斯海軍中將獲得三重權力:國家安全局局長和中央安全局局長,兼任網絡問題核心部門——網絡司令部的司令。當我們去探索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內部世界,了解其某些項目,描述其運行方式,了解該機構以打擊恐怖主義與有組織犯罪為名進行信息收集的駭人規模時,該是多么讓人著迷而又令人不安。
美國國家安全局是一個效力于美國政府而又掌握權力的部門,它對內部顯而易見的手段濫用行為如此放任,以致引起了內部雇員與新聞記者的憤慨,進而揭開他們所掌握的流弊。如今,國家安全局的神秘性再次被攪亂,面對公眾的口誅筆伐,它被迫與國會的調查及媒體的爆料進行周旋妥協。然而,其他的斗爭也正顯山露水。國與國從未停止互相窺伺,美國國家安全局致力于應對他國的反間諜活動,而這些國家也正磨礪著自身的信息情報破解能力。在現實生活中識別美國社會的敵人(恐怖分子、販毒分子等)已非易事,而對于在網絡空間中如魚得水且又深諳信息戰爭原則的秘密黑客,揪出他們同樣復雜難為。作為互聯網軍事化的參與者與受害者,美國國家安全局的興趣在于了解這些敵對國家的作戰理論與模式,并確保自身技術行動的自由。然而,面對當前“形象之戰”的影響以及高科技私營機構日益強大的實力,它的雄心或將受挫。
本書將首先追溯美國國家安全局自成立以來的歷史,接著了解它的運行方式與部門構成,然后探討其失控與偏執的行為,最后嘗試分析它有哪些盟友、敵人及其優先目標。美國國家安全局盡管丑聞迭出,手段濫用逐漸收斂,但它仍然強大,因為它有一群逐漸深入“無聲戰爭”戰場的網絡戰士。
本書將回顧美國國家安全局從誕生之日至今的歷史。信息來源僅依靠開放性資源,而戰略性文件目前大部分仍處于涉密狀態或已被淡化處理,因此本書提供的問題答案顯然存在局限性。是的,盡管存在各種曝光和眾多描述,但美國國家安全局仍然并將繼續保持其根深蒂固的神秘性。難道這不就是一個情報機構該有的特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