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世名帖
——《伯遠帖》
王珣于公元350年出生,公元401年去世,字元琳,小字法護,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是王獻之同族的兄弟。開國功臣王導是其祖父,祖父與父親王洽都是書法家。王洽曾與王羲之一起創造過新的字體。王珣在這樣的書法世家中成長,自然而然也會書法。《書小史》說他擅長行書。其弟王珉更勝他一籌,當時的人有這樣的說法:“法護(王珣小字)非不佳,僧彌(王珉小字)難為兄。”但他的書法墨跡《伯遠帖》卻令人意想不到地流傳到現在?!恫h帖》為紙本,行書手卷,長25.1厘米,寬17.2厘米,一共5行47個字。
該帖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清代乾隆皇帝將其視為“三?!敝?。經過專家鑒定,“三?!敝?,《中秋帖》和《快雪時晴帖》都是臨摹本,只有《伯遠帖》是真跡。此帖結構嚴謹,筆畫剛勁有力,轉折十分自然,是當時書法藝術風格的代表作,與唐朝以后的筆法完全不同。

伯遠帖(局部)/東晉王珣

伯遠帖/東晉王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