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山水相依
  • 譚談
  • 1456字
  • 2019-12-27 15:58:31

佘田橋的豆腐

一個晴朗朗的冬日,我們由邵東縣城轉車去佘田橋采訪一位特級教師。待到車子開出好遠了,送行的同志忽然想起了什么,忙追著喊道:“喂!到了佘田橋,可別忘了吃豆腐,佘田橋的豆腐呀!”

車到佘田橋,主人安排了下榻處,隨后把我們請至堂屋,笑著說:“二位遠道而來,山野之鄉沒有什么名貴的東西給你們洗塵,就隨便吃點土產吧!”他的堂客(妻子)和孩子便把菜端了上來,竟是一碗魚、四碗豆腐。魚擺在桌子中央,四碗豆腐環置四周,恰成梅花形。這豆腐是那樣的白、細、嫩,里面放了辣椒、蒜葉(蒜苗)和姜絲,紅綠相間,綠中有黃。豆腐雖說是嫩嫩的,可又能用筷子夾得起來。進口之后,味道鮮美異常,確系盤中美肴,比起全國聞名的四川麻辣豆腐和蘇州的胡蔥豆腐,另有一番滋味。

我們用過晌飯,擠進墟場參觀,但見人們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貨物也堪稱豐富,單講豆腐,就有白棱棱的水豆腐、嫩花花的崽豆腐,也有霉豆腐和香干子,圓形的、方形的和三角形的油豆腐,在一些小店里,還有豆漿喝呢。

五花八門的豆腐使我們驚喜了。這時身后驀地傳來了一聲:“豆腐奶奶!撿豆腐!”

“豆腐奶奶”,多別致的稱呼!我們循聲看去,看到一位紅領巾鉆到了一副豆腐擔子前面。賣豆腐的是一位老大娘,六十多歲了,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女孩子,臉蛋顯得那么白皙、細嫩,仿佛是一塊白嫩嫩的水豆腐。

這老大娘為何有如此一個雅號呢?

沒承想這一問,倒問出一段關于佘田橋豆腐的佳話來。佘田橋這一帶盛產黃豆。每年黃豆打下來了,家家戶戶就打豆腐吃,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霉豆腐和豬血粑。這里的霉豆腐制作可講究了,豆腐發霉后,拌上辣椒、生姜和蒜桿(蒜薹),并加上甜酒釀,封在壇子里。過得個把月光景,它的味道似在桂林特產腐乳之上。以豆腐為主要原料的豬血粑,是用豆腐和豬血,拌上肥肉做成饅頭狀,置放在灶上熏干,外表墨墨黑,切開時,里面紅艷艷的。誰家平素來了客,總少不了拿這些東西或是撿幾塊水豆腐相待。如果誰從佘田橋歸來,沒有吃過那里的豆腐,人們就會很是惋惜地嘆道:“哎,哎,你算沒到佘田橋。”

大概在民國三十幾年吧,佘田橋方圓幾十里,打豆腐的幾十家,要數一個叫“豆腐客”的出手的豆腐最好。他打的豆腐比別人打的豆腐白些、細些、嫩些,味道也高出一籌。還有一樣奇處,就是他打的水豆腐放上一天后,竟能切成絲。他夫妻兩個,一年四季,扯常是天黑就架勢,磨豆子一夜磨到蒙蒙光。人們才起床,他夫妻倆就挑上豆腐滿街吆喝了。久而久之,有些人就管他叫“豆腐客”,管他婆娘叫“豆腐嫂”。他們的名字也融進豆腐里了。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而今,豆腐客已升格為豆腐爺爺,豆腐嫂也升格為豆腐奶奶了。早幾天,豆腐爺爺上省城參加勞模會去了,我們竟無緣拜識他。

在場上,我們熱情地邀請豆腐奶奶和她的老伴兒出外去打打豆腐,傳傳手藝。她卻謙恭地笑了,說:“同志,哪是我們的手藝好,是這里的水好。離開佘田橋,只怕我們也打不出這么好的豆腐來。”

是的,豆腐是靠水做成的。佘田橋的水,有人說,是從一個住著一條龍的山洞里流出來的;還有人說,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路過這里,用楊柳枝灑下了幾滴甘露水。的確,這里的水又清又亮,可別處的水也亮也清啊!我們掬起幾捧水來喝,甜爽爽的,可別處的水也爽爽甜呀!這奧妙究竟在哪里呢?可惜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找豆腐奶奶取經,暫時只能歸結于天地的造化。

遠處,小學堂里上課的鈴聲響了。我們到了學校,在作文教學上很有造詣的特級教師請我們當場出題考考他的學生。我不假思索,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個題目:佘田橋的豆腐。

(原載1980年4月6日《湖南日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云| 牡丹江市| 芒康县| 石狮市| 德安县| 临颍县| 资中县| 万荣县| 内乡县| 元阳县| 泸州市| 寿光市| 东丽区| 南澳县| 班玛县| 象州县| 始兴县| 红河县| 嫩江县| 玉树县| 洪泽县| 施甸县| 湛江市| 乐业县| 永川市| 黔江区| 永寿县| 蓝田县| 吉林省| 庄浪县| 庆安县| 苗栗市| 蒙城县| 中超| 金门县| 铜陵市| 闵行区| 吉木萨尔县| 平舆县| 开平市|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