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始祖——黃帝
遠古時期,在我國遼闊的黃河、長江流域,生活著許多部落。黃帝極具修養又能力出眾。他待人誠懇、友愛,在族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人們推舉為華族部落的首領。
在黃帝的領導下,華族部落的活動范圍日漸擴大,從發祥地陜西北部逐漸向東進入黃河中游地區。此后他們逐漸東進,定居于涿鹿(今河北涿鹿附近)。與此同時,西方以炎帝為首的炎帝部落和南方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部落也進入了黃河中下游地區。
傳說炎帝部落發祥于陜西岐山東面的姜水附近,該部落沿渭水東下,再順著黃河東進,來到河南西南部,后到達今山東地區。炎帝部落與華族部落世代互通婚姻,首領炎帝也是少典的兒子,黃帝的兄弟——神農氏,姓姜,傳說其是牛頭人身。炎帝部落在進入山東地區的過程中,與從南方北上的九黎族部落相遇,雙方發生了長期激烈的沖突。傳說九黎族首領蚩尤長著四只眼睛,六只手,人身牛蹄,頭上生著銳利的尖角,耳旁鬢毛硬如刀劍,拿石頭和沙子當飯吃,炎帝部落在激烈的戰斗中失利,被迫退向北方,向居住在涿鹿的黃帝求援。
黃帝聞訊后,便與炎帝聯合,四處調集兵馬,準備抵御蚩尤的進攻。蚩尤擊敗炎帝之后,勢力迅速膨脹,他趁機北上,直接殺奔涿鹿地區。黃帝的部隊與蚩尤的人馬在涿鹿原野上展開了激烈的大廝殺。正當雙方酣戰之時,蚩尤施展本領,造起了彌天大霧。黃帝及其人馬頓時迷失了方向,大家敵我不分、自相殘殺,蚩尤趁機進攻。正在危急之時,黃帝的臣子風后為黃帝制造了指南車,車上立一木人,無論車子如何旋轉,那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同一方向。依靠指南車的指引,黃帝統率大軍沖出了大霧的包圍。
后來,黃帝命臣子應龍選一個適當的地形,積蓄了大量的水,準備以水攻擊蚩尤的大軍。卻不料蚩尤搶先從天上請來了風師雨伯,揚起漫天的狂風暴雨掃向黃帝大軍。黃帝的人馬被打得隊形大亂、四散奔逃,陷于一片汪洋之中。黃帝大驚,連忙請了天女魃從天上下凡助戰。天女魃降落到地面,施展自己的本領,將狂風暴雨和遍地橫流的洪水一掃而光,黃帝的大軍這才轉危為安。
黃帝立即命令大軍乘勢轉入反攻。大軍士氣大振,向蚩尤部隊發起猛攻,殺得他們丟盔棄甲、大敗而去。為防止蚩尤卷土重來,黃帝開始馴養猛獸助戰。他將猛獸餓上幾天后,又命軍士穿上蚩尤部落的服裝去逗弄它們,等它們被激怒后,便丟過去一些小動物。久而久之,猛獸一看見穿蚩尤部落服裝的人就野性大發,沖上前去撕咬。
就這樣,黃帝利用猛獸最終戰勝了蚩尤,天下重歸太平。各部落對其也愈加敬重,一致推舉他為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首領。
黃帝以仁德治理天下,后來,炎黃兩族又融為一體,成為華夏族。
堯舜禪位
黃帝死后,他的孫子高陽氏接替了帝位,稱為帝顓頊。顓頊死后,黃帝的曾孫高辛氏繼承帝位,稱帝嚳。后來帝嚳又傳位給兒子摯。帝摯死后,他的弟弟放勛繼位,這就是堯。
堯能團結天下的部族首領,對老百姓施仁政,因此部族各項事業都欣欣向榮,人民安居樂業。
但是,堯的年齡漸漸大了,他決心選拔一個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的帝位。堯聽說歷山(今山東濟南千佛山,存在爭議)這個地方有個青年,叫舜,是有虞氏的后代,品行很不錯,決定了解、考察他一下。
不久,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這時候,舜剛滿三十歲。
舜名重華,他的父親瞽叟是個瞎子。舜從小就死了母親,瞎子父親又娶了個妻子,于是他受盡了父親和后母的虐待。不久,繼母生了個兒子,名叫象。由于象從小嬌生慣養,漸漸養成了桀驁不馴的驕橫性格。但舜從不計較,一直小心翼翼地孝順父親和后母,關心和遷就弟弟。
由于舜良好的德行,許多民眾都紛紛歸附于他。他住過的地方,往往一年就成了村落,兩年便成為城邑,三年后就變成都市了。
堯了解到這些情況,很是高興,就賞給舜用細葛做的衣服和一架琴,另外,還送給他不少牛羊,為他建造了存放糧食的倉庫。
然而,舜寬厚仁慈的心腸和博大的胸懷雖然感動了周圍的百姓,卻改變不了自己父母兄弟的險惡用心。他們見舜受到堯的賞識,并且得到了許多賞賜,心中又是妒忌又是憤恨,于是一次次合謀害他。
一個天氣炎熱的中午,瞽叟說糧倉的頂上出現了縫隙,叫舜到倉頂上用泥涂抹。舜二話沒說,就踩著梯子上了倉頂。由于太陽曬得太厲害,舜隨身帶了兩個斗笠,一個戴在頭上遮陽,另一個準備覆蓋在剛抹好的縫隙上。當舜正專心致志地修補倉頂的時候,象卻殘忍地將梯子拿走,在倉底下放起火來。舜急中生智,趕緊將兩個斗笠抓在兩只手里,伸開兩臂,縱身從高高的倉頂上跳了下去。
狠心的瞽叟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和小兒子象合謀,叫舜去淘井。這次,舜的兩個妻子有了警惕,讓舜先在井底挖好一條橫向的秘密出口。果然,在快完工時瞽叟和象突然從井口往下扔土塊和石頭,不一會兒就將井填死了。父子兩人以為這次舜一定死在井里了。
象對瞽叟說:“這個事我是主謀,舜的妻子和琴歸我。糧食和他的牛羊都歸你和母親。”說完,象就大模大樣地來到了舜的臥室里,并且得意非凡地彈起了琴。
正在這時,舜推門進來了。象嚇得魂不附體,窘得臉紅耳赤,只好狼狽著退出了舜的房間。
舜并沒有因此而記恨瞽叟和象,反而更加孝順父母親,關心和愛護弟弟象,好像他們之間沒有發生過任何事一樣。
堯十分滿意,就讓舜擔任各種公職。舜將各項事務都處理得井井有條。通過近二十年的多方面考察,堯終于下決心將權力托付給舜,自己告老在家休養了。
舜接掌堯的權力以后,立即按照天象校訂了四時月份,改正了日子的誤差;統一了音律、丈尺;整頓了禮儀;廢除了割鼻、砍足等酷刑,固定了刑法;懲罰并放逐了渾敦、窮奇、梼杌、饕餮四大惡徒,起用了禹、皋陶、彭祖等二十二個有辦事能力的公正廉明的人才。
二十八年后,堯去世了。舜為了將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躲避到了南方。但是,各部落的首領們仍舊去南方朝見舜而不愿去朝見丹朱。
舜看自己躲避不過,明白這是老百姓的意愿,就只好回到國都,成了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舜。
大禹治水
早在堯的時候,中原地帶就經常鬧水災。洪水常常無邊無際地圍繞著大山,淹沒了丘陵,老百姓叫苦連天。堯當時也向各部落首領訪求過能治洪水的人,大家一致推薦了鯀。
鯀去治理洪水,只知道筑壩擋水,經過了九個年頭,洪水仍然沒有消退。
舜登天子位以后,他最大的心事就是為老百姓治理好洪水。他告訴大家:“誰能光大堯帝的事業,努力工作,治理好洪水,我就請他當輔政官‘司空’。”
眾人都說禹可以勝任這個職務。
于是舜就讓禹帶著伯益、后稷做助手出發治水去了。這時候,禹與涂山氏的女兒結婚剛四天。禹為人仁愛可親、誠實忠厚,工作勤勉謹慎,手腳又靈活敏捷。他感慨自己的父親鯀因沒有完成治水大業而受了懲罰,自己便吃苦耐勞,殫精竭慮地從事治水工作。他隨身帶著測量的準繩,登高山立標志,跑九州測地形;不顧暑熱冬寒,不顧雨雪泥濘,日日夜夜奔走在治水工地上。他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甚至聽到自己剛出生的兒子的哭聲,都沒進去看一下妻子和孩子。就這樣,整整十三個年頭,他帶領眾百姓開辟了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條大河,打通了九座大山,終于用疏導的方法治好了洪水,安定了九州。他又命令伯益教百姓在低濕的地方種稻,命令后稷教百姓種各種谷物。于是,五千里見方的地帶成了魚米之鄉。
商湯討伐夏桀
夏朝的最后一個國君名桀,是個典型的暴君。他殘酷剝削壓迫人民,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
當時黃河下游有個叫商的部落,畜牧業發展得很快。到了湯做首領的時候,這個部落已經十分強大了。
湯是個既有才干又有德行的首領,很想做一番事業。他聽說妻子娘家有莘氏部落的伊尹道德高尚,又有才能,是個賢人,就派使者帶著禮物去請他出來做官,但被謝絕了。湯很有耐心,接連三次聘請伊尹,終于使他答應出山。湯請來了伊尹后,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自己不敢用他,把他推薦給國君桀。桀荒淫無道,重用奸臣,驅逐賢才,根本沒有心思治理國家。
人物小資料
紅顏禍水——妺喜
夏朝末年的喜是夏桀(夏代最后一個國王)的寵妃。喜有三個癖好:一是喜歡看人們在大到可以劃船的酒池里飲酒;二是喜歡聽撕裂絹帛的聲音;三是喜歡戴男人的官帽。喜的這三個癖好也加快了夏朝滅亡的腳步。
伊尹非常失望,就回到了湯的身邊。湯對伊尹的回歸表示熱烈歡迎,當即請他做自己的助手,大大小小的事都找他商量。
桀越來越昏庸、暴虐,百姓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湯便下決心推翻夏朝的統治。
不久,湯發兵把夏的盟友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山東范縣東南)、昆吾(今河南許昌東)等部落消滅了。經過十一次出征,商事實上已成為當時最強大的一個部落,但這并沒有引起昏庸的桀的重視。
湯就和伊尹商量是否可以馬上去討伐桀。伊尹認為:“目前桀還有一定的實力,我們不妨先停止進貢,看他有什么反應。”
湯接受伊尹的建議,停止向桀進貢。桀大發雷霆,下令九夷發兵進攻商部落。
于是,湯趕快向桀請罪,并馬上恢復進貢。一年后,九夷中一些部落不堪忍受桀的欺壓,紛紛叛離夏朝。伊尹又及時提醒湯:“討伐桀的時機到了。”
湯在出征前召集將士開了個誓師大會,先分析了形勢,然后對大家說:“不是我想反叛,實在是因為桀作惡多端,上天的旨意是要我消滅他,我不敢不聽從天命啊!”
將士們都恨不得桀早點兒滅亡,因此士氣高漲,作戰勇敢,一下子就把桀的軍隊打敗了。桀一看大勢已去,連忙向南方出逃。湯乘勝追擊,把桀流放在南巢(今安徽巢湖)。
夏朝就這樣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商朝。
我的歷史感悟
湯從臣子到君王的過程讓我懂得:向有才能、有學問的人請教和學習是讓自己變得強大的有效途徑,只有虛心地聽從別人的有益建議和意見,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武王伐紂
商朝的最后一位王名叫帝辛,又稱為紂,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商紂王。
紂王聰明英武,但他整天無所事事,不但變著法子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連那帝王家公子哥兒的獨斷、蠻橫和殘暴的性格也愈演愈烈。他建造鹿臺供他和妃嬪們觀賞美景,設立“酒池肉林”供他和寵妃妲己玩樂。他還設立了一種叫作“炮烙”的刑罰,讓反對他或者與他有不同意見的人在用火燒紅了的銅柱上爬,直到掉入炭火中被燒死。
大臣箕子見紂王實在鬧得不像話,進宮去勸諫。紂王一怒之下,下令將箕子剃了光頭,關到后宮做奴隸。皇叔比干去為箕子說情,紂王竟命武士將他剖胸剜心,說是要看看他這個假裝正經的圣人到底長了幾個心眼。
這時候,在商的西方,有個叫周的諸侯國興盛起來。周武王仁德深受人民的擁護。周武王拜姜尚為軍師,用對待父輩的禮儀對待他。武王還團結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等,使全國上下一條心,又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起兵滅商。
數年后,紂王的昏庸暴虐愈發變本加厲。他竟然把一批忠誠的大臣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周武王得知商朝王室的情況后,知道紂王已經眾叛親離,商朝的氣數已盡,于是便正式出動了討伐大軍。武王的軍隊有兵車三百乘、精兵五萬人,由周武王和軍師姜尚統帥,一路向東進發。
周軍于當年年底來到黃河邊。黃河正好封凍,大軍踏冰渡河,順利地抵達孟津。四方諸侯聞訊,也都紛紛帶了軍隊趕到孟津與周軍會師。
兩年之后,周軍的五萬精兵與號稱八百路諸侯的聯軍抵達朝歌附近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周武王在牧野與各路諸侯誓師。誓師大會上,武王歷數了紂王的暴政與罪狀,宣布自己是奉天命出師伐紂的,同時規定了作戰的紀律——不準搶劫騷擾百姓,不許殺害俘虜,勇敢殺敵者有獎,臨陣脫逃或后退者處死。
這時紂王才著慌起來,連忙組織軍隊抵抗。他臨時將城內的大批奴隸和前幾年與東夷的戰爭中抓來的俘虜統統武裝起來,開往前線。紂王親自率領這支號稱有七十萬人的雜牌軍,來到牧野與武王的聯軍對陣。
兩軍雖然在數量上懸殊:聯軍總共不超過十萬人,而紂王的商軍號稱有七十萬。但聯軍精神抖擻、士氣旺盛,而紂王軍隊中的奴隸和俘虜則恨透了這個暴君,巴不得他失敗。更加可悲的是,紂王到這時還耍小聰明,他讓奴隸和俘虜們沖在前面,自己的士兵只在后面壓陣督戰。于是,兩軍一接觸,戰場上便出現了戲劇性的場面——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紛紛舉著戈矛,調轉身去,殺向紂王自己的軍隊。商軍的前隊倒戈,再加上周軍的勇猛沖殺,紂王的軍隊頓時土崩瓦解,潰不成軍。紂王在幾個親信的保護下逃回朝歌,還未來得及關閉城門,周軍已潮水般沖了進來。
紂王見大勢已去,便逃到鹿臺上,點火自焚而死。商朝就此滅亡。
周武王滅紂以后,建造了一座氣勢宏偉的新都,定名為鎬京(在今陜西西安西南),宣布自己為天子,并尊他的祖宗古公亶父為太王,祖父季歷為王季,父親姬昌為文王。從此便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
我的歷史感悟
這個故事讓我深切地體會到“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紂王雖有聰明才智,但這些才智不用在正確的地方,只會給他招來災難和毀滅。
驪山烽火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個天子,姓姬,名叫宮湦。他不管國家大事,光講究吃喝玩樂。
周幽王有個寵妃名叫褒姒,她長得非常漂亮,卻天生不愛笑,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可她怎么也不笑。幽王沒了法子,就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叫娘娘笑一下,我就賞他一千斤金子(那時把銅叫作金子)。”
人物小資料
褒姒
傳說夏朝末年,有兩條龍來到王宮,自稱“褒之二君”,后來龍離去前遺留的唾液被裝在木匣子里收藏起來,直到周厲王打開觀看,不小心將龍涎灑流于盒外,龍涎化為一只“玄黿”爬進王宮,恰被一個小宮女碰上,她便受了孕,直到四十年后這個宮女才生下一女嬰。該女嬰因降生奇怪被拋棄,被褒國人撿回家養大。后來褒人將她獻給周幽王,因她姓姒,故稱為褒姒。
賞格一傳出去,就有個叫虢石父的不務正業的人跑來對周幽王獻媚說:“我有辦法叫娘娘笑。咱們為了防備西戎(西方的部族,周朝人把他們叫“犬戎”)進擾,在驪山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您瞧,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萬一西戎打進來,守關的士兵就把烽火燒起來,臨近的諸侯瞧見了,就發兵來救了。我想,請您老人家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到了晚上,讓咱們守關的士兵把烽火點著了,燒他個滿天通紅,那些諸侯見了就會上個大當發兵來救,多好玩啊!娘娘見了能不笑嗎?”
周幽王一聽,連連點頭說:“這倒是個好主意。就這么試試看吧。”
到了晚上,幽王讓守關的士兵快快把烽火點起來。烽火臺上的烽火越燒越旺,遠遠近近的全是火柱子。
臨近的諸侯看見了烽火,以為西戎打進來了,趕緊帶兵來打敵人。沒想到他們到了那兒,連一個敵人都沒有見到,光看見那兒一派鼓樂齊鳴、歌舞升平的景象,這才知道剛剛只是周幽王的惡作劇,便都生氣地回去了。
褒姒瞧見許多兵馬亂哄哄地忙來忙去,跟掐了腦袋的蒼蠅似的瞎撞,覺得好笑,就笑了笑。幽王看褒姒笑了,立即把一千斤金子賞給了虢石父。
隔了沒有多少日子,西戎真的打進來了。守關的士兵趕緊把烽火臺上的烽火點了起來。諸侯們以為幽王又在點烽火玩,逗娘娘笑,全都不理他。
不久,西戎打進王宮,周幽王被他們用刀戟殺死,褒姒也被他們給搶去了。
我的歷史感悟
周幽王為了一己私欲,不尊重各路諸侯,當然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并因此導致了自身的滅亡。生活中,我們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