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橫山地區的自然地理狀況及邊界的假設

南山山脈(祁連山脈)位于廣闊的戈壁沙漠和青藏高原相接之處,其北麓的河西走廊成為連接塔里木盆地和中國內地的橋梁。戈壁沙漠向東北方一直延伸到大興安嶺,陰山山脈南方隔著黃河大彎,就是鄂爾多斯沙漠。鄂爾多斯沙漠位于中國農耕地區的西北方,現在其南緣基本上到了長城沿線,并與河西走廊綠洲北面的阿拉善沙漠一道,包圍了位于黃河西岸南北縱橫的賀蘭山脈,它還與北方的戈壁沙漠相連,形成了橫跨亞洲北部的大沙漠。

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位于渭水南岸,是中國南北方的重要分界線。在其東北方,連接著向北、向東北綿延的太行山和呂梁山,這兩座山脈在黃河和汾河之間基本呈南北走向,東部是太行山脈,秦嶺的西北方就是前面提及的南山山脈。呂梁山包圍了鄂爾多斯沙漠的東端,在呂梁山和南山的中間有自秦嶺向北延伸的六盤山脈[1]。以上就是中國西北邊境地區較大的山脈了。陜甘高原、陜北盆地、山西高原、渭河盆地等都位于其間,而在南山山脈東南,秦嶺和太行山之間,北至長城線一帶的區域就是“黃土高原”了。

黃土高原是因其地表覆蓋著厚薄不一的黃土而得名的。石灰質的黃色沙粒和粘粒凝結而成的黃土層,像厚薄不均的毛毯一樣覆蓋著這片廣袤的土地[2]。眾所周知,這里黃土層的厚度并沒有像李希霍芬所說的400米以上[3]。甘肅中部的黃土層厚度大約在100米以上,涇河中上游流域在100—150米之間,而陜北一帶則不足50米,到山西高原就成了30米左右,再向東到冀熱山地,只有在盆地才看得到黃土的堆積,其厚度還不足20米[4]

黃土是由黃灰色的細小顆粒狀壤土凝集而成,堆積在一起也不會形成地層,而是縱向形成柱狀,在河岸等地往往形成絕壁的樣子,這是黃土地帶的獨特景觀。黃土自古以來就是漢族的有利生活條件;還有黃土一般被認為是從西北的大沙漠乘著西北風而來,因而形成堆積于此處的細小沙塵等,這些都無須贅言。據最近的報告分析,對六盤山東麓及陜北盆地北部的黃土進行了調查,自西北向東南,黃土層中的“沙礫”減少,而“粘粒”則呈增加的趨勢[5]。也就是距戈壁沙漠的邊緣越遠,黃土中的顆粒就變得越小。這里的沙礫指直徑在0.5—0.002厘米的顆粒,粘粒是指直徑在0.002厘米以下的顆粒。通常黃土顆粒的直徑被認定為1/16—1/32毫米之間[6]。總之,距離沙漠越遠,黃土層的厚度越薄、顆粒越小這一情況可以更加明確這一判斷:黃土是中國西北沙漠里的沙子經過風力作用而堆積形成的。從整個黃土地帶來看,可以說位于鄂爾多斯沙漠南部的陜北盆地一帶的黃土堆積層是比較厚的[7]

圖1-1 白于山秋景

那么,鄂爾多斯沙漠南部和農耕區之間有丘陵狀的山地,其東部位于黃河西岸的陜西東北部山地和六盤山脈北麓之間。這些山脈或山地,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包圍著陜北盆地。陜北盆地南面隔著渭河止于秦嶺山脈,東面和呂梁山脈與黃河隔河相望,而其東北方向就是山西高原。從呂梁山脈渡過黃河向西就是陜西東北部山地。這些山地主要是二疊煤系地層、二疊世、三疊世臺地地層構成,向西傾斜。從這里向西,會逐漸變為呈帶狀的侏羅紀、白堊紀的新地層,到六盤山一帶突然變成新的晚第三紀地層。六盤山一帶的黃土堆積也比較厚。

六盤山脈北麓標高1500米的等高線向北沿山水河一直到達金積縣[8],人稱“長嶺”或稱“積石嶺”,是幾乎草木不生的丘陵。從這里到陜西東北部山地是以白于山為主峰的群山。其標高為1500米山麓以鄂爾多斯沙漠的南緣為邊界,綿延于注入黃河的無定河上游、無定河支流和六盤山北麓長嶺之間。從詳細地形圖上來看,發源于白于山主峰一帶的河流較多,有無定河、其上游紅柳河、支流大理河、小理河、槐理河[9],同樣注入黃河的清澗河及其支流中山河、麻兒河,還有其南面的延水、西面的洛河、洛河支流周水河、白家河、石勞河,以及流向西南的涇河支流柔遠河、東河等。很多大小河流在此流出,這些河流的間隔在白于山主峰東南斜面尤為狹窄,這就是北宋時期的橫山地區。作為北方沙漠和陜西農耕區相接的地帶,這塊山地在黃土地帶中也備受關注。

圖1-2 今寧夏中部干旱帶自然景觀

這一帶的山地一般呈丘陵狀,由于氣候干燥,幾乎草木不生。在山麓坡度較大與北面沙漠相接的地方,有一些綠洲。而向南則坡度漸緩,農耕景觀漸漸展開,逐漸過渡到農耕區。至于從何處開始是農耕地帶,并沒有明確的分界線。關于地表覆蓋黃土一點無須贅言了,在諸多河流的切割剝蝕下,這里形成峽谷、溝谷、河岸、溪口等地貌,并且出現農牧聚落等。綠地、河流、聚落最為密集的是白于山主峰的東部地區,這里可以看到在黃土丘陵間有很多川地,與其西部的六盤山北麓的地形截然不同[10]

黃河圍繞著鄂爾多斯沙漠西、北、東三面,蜿蜒曲折,形成曲流。據說在自西向東流的這段,一直到轉向南流的大拐彎處,黃河幾乎是以300英尺/分鐘的均勻速度流動。轉向南流之后,速度陡增,奔流于峭壁間的峽谷中,并常常成為急流[11]。自南向北流淌的黃河河岸一帶是粘土質,有很多由河流沖刷造成的塌陷,甚至還能看到不少的舊河床。鄂爾多斯地區黃河南岸多為含有鹽分的沙礫。在沙漠中,黃河河岸一帶是有植物生長的寶貴綠地。馬蘭屬、黍類、葶藶屬的植物,檉柳、蘆葦等植物生長茂密。在賀蘭山東麓、陰山南麓還可以看到規模較大的灌溉渠道。

圖1-3 毛烏素沙地

鄂爾多斯沙漠以北沒有大的支流注入黃河,但是在其南部,自南向北有山水河注入黃河,自北向南有屈野河、無定河等注入黃河,規模都不小。穿過陜西東北部山地向南流注入黃河的有清澗河、延水,此外還有渭河、洛河、汾河等河流分別從西、北、東北等方向注入黃河。無定河、山水河之間是以白于山為中心的丘陵狀山地,其北部則是廣闊的鄂爾多斯沙漠。鄂爾多斯沙漠可分為兩部分:東部的沙丘地帶和西部的荒原地帶[12]。東部沙丘高7—20米,分布著峰頂間距30—100米的新月形沙丘,沙丘之上幾乎沒有植物,也有部分長有草、灌木等植物的沙丘。沙丘呈現半月或新月形狀,每年隨著風向向東南方移動3米左右。現在在陜西榆林縣,也有沙丘正自北向南逐漸逼近城墻。今后沙丘群會像波浪一樣,慢慢逼近東起府谷縣、榆林縣一帶,西至定邊一帶的區域,其余波會變成沙塵一直侵犯到綏德縣一帶,這里的農田已經受到了威脅。眾所周知,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了防治風沙,已經建設了八條大型防沙林。

鄂爾多斯沙漠西部與黃河西北面的浩瀚戈壁一樣,是生長有旱生植物的“荒原”。在有巖石露出的地表上覆蓋著堿性粘土質的沙子,呈高原狀。含有鹽分的粘土質土壤,在沙子里形成了白色噴霧狀,一滴水都沒有。普熱瓦爾斯基在描述經過這里的時候,連蟋蟀的叫聲都聽不見,能看見的生物只有在沙子上爬行的黃灰色蜥蜴[13]。硫酸鹽混雜風化了的硝石堆積而成的鹽湖,可以說是鄂爾多斯西部的荒原地域中唯一的綠洲[14]。這一荒原的海拔隨著南北流向的黃河呈現南高北低,到磴口的對岸一帶形成了多巖石的山地,并沿著黃河向南延伸,連接前文提及的鄂爾多斯沙漠邊緣的山地。

鄂爾多斯沙漠南緣的山地,從榆林縣附近開始沿著沙漠南緣延伸,連接六盤山脈北麓以及向其北方深入的丘陵地帶,海拔為1500米。這一走向基本上和長城線是一致的,沿沙漠形成了弧線狀。仔細看1500米的等高線,會發現呈多樣的星形形狀,范圍涉及涇河上游的環縣北方山地,以及同在涇河上游的東河[15]、柔遠河流域一帶的山地,周水河流域的保安縣附近,清澗河流域的安定縣一帶,以及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縣一帶。六盤山北麓、長嶺也包括在這一范圍。

在此依據地理條件暫且將上述這些地方都納入“橫山”的假定地理范圍。


[1]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第15圖—第23圖,《最新中國分省地圖》第1圖、第12圖、第13圖、第18圖、第19圖;中華地理志編輯部:《華北區自然地理資料》中各地形圖,科學出版社1957年版。

[2] [俄]索普:《支那土壤地理學》,[日]伊藤隆吉等譯,巖波書店1940年版,第11頁。

[3] [日]石田龍次郎著:《世界地理》第3卷《支那一》,河出書房1942年版,第206頁。

[4] 中華地理志編輯部:《華北區自然地理資料——地貌》,科學出版社1957年版。

[5] 熊毅、文啟孝:《如何改良西北的土壤》,載《科學通報》1953年10月號;《華北區自然地理資料》,第16頁。

[6] [日]石田龍次郎著:《世界地理》第3卷《支那一》,河出書房1942年版,第208頁。

[7] 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問題,中外學者提出幾十種解釋,較有影響的是“風成說”“水成說”“風化殘疾說”等。“風成說”認為在蒙古、中亞和我國西北一帶的荒漠地區,氣候干燥,溫差很大,由于熱脹冷縮的作用,使巖石、沙礫等被“加工粉碎”成細小的沙子和粉塵。強勁的西北風將以百萬噸計的細沙和粉塵旋入天空,隨風南下。于是粗粒的先沉降下來聚成沙漠,細粒的則被飄移至秦嶺北麓。經過二三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于形成了黃土高原。但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例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粘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因此,黃土高原的形成機理還在不斷的探索之中。前田正名先生顯然主張黃土高原“風成說”。——譯者。

[8] 金積縣為民國時期所設,1960年8月撤銷,駐地在今寧夏吳忠市,轄區范圍包括今寧夏吳忠市、永寧縣、青銅峽市部分區域。——譯者。

[9] 即今陜西淮寧河,發源于陜西省子長縣,流經子洲縣、綏德縣,注入無定河。—— 譯者。

[10] 中華地理志編輯部:《華北區自然地理資料》,科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11—12頁。

[11] [俄]普熱瓦爾斯基:《蒙古和青海》上卷第5章“鄂爾多斯”,田村、高橋共譯,生活社1940年版;[日]石田龍次郎:《世界地理》第3卷《支那一》,河出書房1942年版,第183頁。

[12] [俄]索普:《支那土壤地理學》,[日]伊藤隆吉等譯,巖波書店1940年版,第37頁。《最新中國分省地圖——陜西省》。

[13] [俄]普熱瓦爾斯基:《蒙古和青海》上卷,田村、高橋共譯,生活社1940年版,第234、233頁。

[14] [法]古伯察:《韃靼西藏支那旅行記》上卷,[日]后藤富男譯,生活社1939年版,第302頁。

[15] 此處有誤,東河即柔遠河。——譯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保山市| 武乡县| 新竹县| 娄底市| 日土县| 浦东新区| 广东省| 临朐县| 郓城县| 太康县| 平阳县| 安远县| 滁州市| 青阳县| 即墨市| 紫金县| 文登市| 湘潭县| 石城县| 丹东市| 玉树县| 三台县| 龙里县| 祁东县| 昌乐县| 文水县| 黄浦区| 北流市| 平泉县| 大化| 大竹县| 青阳县| 佛教| 新竹市| 琼海市| 嘉鱼县| 溧水县| 安西县| 理塘县| 白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