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 寓桂文學的在文學史上的深遠影響

(一)形成以寓桂作家為中心的創作群體

外省籍的作家或因貶謫流放、入幕、游歷等因素而旅居廣西,隨之而來的也有他們長期所接受的主流文學氣象。而廣西那些篤志于學的文人士子循慕著寓桂作家的足跡,自覺地團結在他們周圍,把他們奉為圭臬,由此形成了以寓桂作家為中心的文人群體。這些創作群體中既有以范成大為中心的文人群體,以張孝祥為中心的粵西詩詞文人創作群體,也有以李憲喬為中心的詩人群體以及以周稚圭為中心的詞人群體等,這些寓桂作家與本土文人之間的交游唱和、相互贈答無不成為廣西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二)促進廣西本土創作群體的形成和發展

自唐逮明,全國能言者千家,然廣西本土文學,無論是從作家人數上來看,還是以作品數量而論,都遠遠落后于主流文學區域。即使間有曹唐、曹鄴以及蔣冕這樣的地域名人,但總體而言,這些本土作家更多的是以零散的方式出現。至于地域性的作家群體,幾乎是難覓蹤跡。雖然清代以前廣西本土作家未成氣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從唐代開始,歷朝歷代都有許多文人寓居于此,其中亦不乏大家名家。他們寓桂時期的文學活動不僅繁榮了廣西詩壇,同時也為廣西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更為清代廣西文學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例如晚清“都嶠三子”“杉湖十子”以及“臨桂詞派”等廣西本土作家群體的涌現在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寓桂文學的長期浸潤。

除了因志趣相投、風格相近而結社唱和的創作群體外,家族文學的繁榮也是清代廣西文壇值得注意的現象。例如臨桂朱氏、況氏、龍氏以及王氏,靈川的周氏、崇左的滕氏以及全州的蔣氏等,這些具有深厚家學淵源的文化世家,往往也通過交游或者家族聯姻的方式進行文學創作活動。由此可見,經過長期的文學積淀,清代廣西文壇早已突破了之前乏善可陳的文學現狀,從而實現了巨大的發展,其中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廣西本土作家群的崛起。從致力于古文創作的“嶺西五家”,到以吟詩作賦為結社旨趣的“都嶠三子”和“杉湖十子”,再到曾主盟晚清詞壇的“臨桂詞派”以及大量涌現的家族文人等,這些創作群體的出現無不說明廣西已經積聚了豐厚的文學底蘊,這是歷代寓桂作家及他們的文學貢獻不斷浸潤著廣西本土文學的重要結果。

(三)開啟一帶文風

廣西處于西南邊疆,風景秀美,然而在古代,其因偏僻的地理位置卻長期被視為“瘴鄉”或“南蠻之地”,這也使得它的文學發展長期遠離中原主流文學,呈現出進展緩慢的狀態。雖然廣西本土作家作品并沒有像中原以及清代江浙地區一樣成勃然之勢,然而那些歷史上宦居和游居于此的文人,卻對廣西地方文學的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柳宗元之于柳州,黃庭堅之于宜州、秦觀之于橫縣,趙翼、李憲喬、劉大觀、汪為霖之于鎮安等,這些歷代寓居廣西的文人不僅為嶺南這一荒僻之地帶來了先進的文學氣象,提高了當地文化與文學水平,而且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文風的形成。


[1] 李仰智等:《八桂多才俊:廣西文學的現狀與未來》,《名作欣賞》2014年第31期。

[2] 胡大雷等:《粵西文化與中華文化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7—39頁。

[3] (宋)王溥:《唐會要(卷七五)》,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622頁。

[4] 鄧廣銘:《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2期。

[5] (先秦)晏子:《晏子春秋》,廖名春校,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頁。

[6] 陳貽焮:《增訂注釋全唐詩》(第二冊),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729頁。

[7]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714頁。

[8] 王象之:《輿地紀勝》,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347頁。

[9]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12頁。

[10]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19頁。

[11]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72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时尚| 务川| 汝州市| 象山县| 沅陵县| 大英县| 盐城市| 昭觉县| 门源| 周口市| 迁西县| 泰兴市| 正宁县| 墨竹工卡县| 黄骅市| 富平县| 德化县| 七台河市| 商水县| 江达县| 泰来县| 武城县| 怀柔区| 太谷县| 长丰县| 棋牌| 罗山县| 霸州市| 固镇县| 包头市| 泰来县| 徐州市| 龙江县| 武汉市| 开远市| 大渡口区| 彝良县| 邯郸县| 新丰县|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