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能源中國展望:2018—2019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能源室
- 13字
- 2019-07-22 15:41:23
第一章 石油市場回顧與展望[1]
一 世界石油市場狀況與趨勢
(一)2017世界石油市場狀況回顧
在全球性減產的背景下,2017年世界石油行業開始回溫,供過于求的局面大有改善,再加上在全球經濟增長等需求因素的驅動下,過去三年被供應過剩壓抑的油價得以逆轉。2017年的石油市場除去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減產調整的持續作用,還要面對一些頻發非預期事件的影響,導致對于世界石油市場是否進入新常態的判斷難度加大。通過對影響油價趨勢主要因素的分析表明,OPEC及其他產油國減產執行、全球經濟回暖所帶來的需求增速是推動本輪油價持續上行的主要因素;美國產油量攀升、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結構改善是油價增速的主要因素;非計劃的短期供給擾動以及金融市場投資是增大油價波動的主要因素;在供需收緊的狀態下,美元與本輪油價走勢呈現微弱的正相關性,無法撼動石油市場價格的走向,下半場美元持續走低對油價上漲形成推力。
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強勁,石油需求的不斷走高,同時由于石油市場供給限制,市場供需、庫存等各層面均呈現向好態勢,推動石油價格上漲。具體分析如下。
1.國際原油市場供過于求的狀態顯著轉變
2017年全球大部分地區的GDP都在最近十年以來的最廣泛周期性上升期間繼續加速增長,全球需求增長的勢頭加強。2016年石油需求增長為1.3百萬桶/日,2017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到1.5百萬桶/日,相較于2016年需求增速為正。而石油市場的供給限制(包括減產執行、非計劃性供應減少等問題)導致供給增幅則相對緩慢,供給增長為0.4萬桶/日,與2016年持平。根據OPEC數據,2017年為三年來首次出現全年供應小于需求的情況,供需總量分別為97.3萬桶/日和97.8萬桶/日。在第一季度,市場供給略小于需求,基本達到了供需相抵的狀態,第二季度全球原油供給短缺進一步拉大,差值約達到1.1百萬桶/日,后兩個季度原油供給短缺約0.5百萬桶/日。

圖1-1 2016—2017年分季度全球石油市場供需以及庫存變化
資料來源:國際能源署(IEA)。
2.石油庫存大幅下降
造成庫存減少的原因既有過去幾年庫存水平上升的滯后效應,也有供給減少導致的庫存水平下降。不斷下降的原油庫存對油價形成較強的支持。截至2017年年底,OECD商業庫存跌至2851百萬桶,且在12月減少了55.6百萬桶,經歷了自2011年1月以來的最大跌幅。美國能源署公布的原油庫存數據顯示,自2017年4月以來,美國原油庫存持續下降,由12.27億桶下降到年末的10.88億桶。在非OECD國家中,根據新華社石油系列數據,自8月以來中國原油庫存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在10月底由于原油進口放緩,導致原油庫存在該月首次環比減少幅度達到9.5%。

圖1-2 2017年1月—2018年4月美國原油庫存周度數據
資料來源:EIA。
3.世界石油市場開始復蘇
世界石油市場的復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全球油價上升趨勢明顯。2017年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均值達到54.12美元/桶,較去年均值水平上漲約24%,且超過2015年52.32美元/桶的均值水平。第二,原油衍生品市場投資者看多情緒高漲。從期貨市場交易數據(CFTC)來看,市場對于油價愈加樂觀,從6月到12月原油期貨的資金經理的多頭/空頭人數比由2上漲至11,多頭頭寸和空頭頭寸之間的差額甚至在11月底達到最高928百萬桶。

圖1-3 2016—2017年原油現貨價格以及期貨市場資金經理人頭寸
資料來源:CFTC、CME。
(二)世界石油價格的影響因素
總體來看,OPEC減產行為和全球經濟發展增速對于2017年油價走勢具有重要的影響:此次減產執行效果十分明顯,大幅度改善了過去三年供過于求的市場局面,全球經濟發展為石油需求帶來了增長動力,兩者合力為油價上行提供了強勢支撐。盡管當前全球石油市場供給狀態得到了較明顯的改善,但這種狀態是基于供給壓抑,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彈空間。除此之外,本輪油價受到極端氣候、地緣政治等諸多短期干擾因素的影響,本輪油價處于一種弱平衡的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油價的不確定性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科技進步,有三個明顯的事實:一是美國頁巖油產業的發展。盡管頁巖油開發受原油價格的影響較大,但隨著相關技術的進步,其生產成本已經大幅下降,當前油價的波動對頁巖油產量的影響已經弱化。頁巖油產量的提高,大幅度提高了石油供給安全的保障,同時也強化了國際石油市場的競爭度。二是技術發展讓可再生能源進入市場。在技術進步依托下,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一旦技術足夠成熟,可再生能源成本低到一定程度,相比于傳統的化石能源,其環保、可持續的特點更受到市場的歡迎,目前的全球能源結構轉型正說明這一點。三是技術發展促進能源效率的提高,減緩了全球能源需求增速。
現在,我們利用具體數據對影響油價的主要因素進行討論。
1.良好的減產執行率,改善石油市場供需局面
2017年石油市場的回暖標志著石油市場管理正處于一個新階段,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OPEC和非OPEC產油國在2016年年底所達成的減產協議。國際原油市場自2014年以來存在較為嚴重的產油過剩問題,去年油價甚至一度下跌至26美元/桶。這份減產協議是2009年以來最全面的石油產量限制協議,其旨在緩解全球石油市場供應過剩的局面,穩定市場預期,以平穩油價波動,加快促進石油市場價格的再平衡。減產協議中除了利比亞和尼日利亞被豁免減產以及伊朗被允許少量增產外,成員國綜合減產后產量上限為3250萬桶/日。
整體來說2017年減產執行情況良好,加速全球油市的再平衡進度。OPEC/非OPEC產油國石油減產監督委員會(JMMC)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執行減產協議的月平均減產執行率達到了107%。除了利比亞和尼日利亞(兩國被豁免減產),其余11個OPEC產油國已經達到了減產目標,并在2017年超額完成了減產任務,減產執行率達到103%;非OPEC產油國的平均減產協議完成率也達到83%,10月減產執行率甚至超過110%。
委內瑞拉、安哥拉和沙特阿拉伯成為此次減產的主要力量,其減產執行率均超過100%。其中,11月份沙特阿拉伯的降幅達到最大,產量降至10百萬桶/日以下;安哥拉由于對浮式生產儲卸裝置進行定期維護,其供應量下降了60千桶/日,降至1.62百萬桶/日,達到其5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委內瑞拉受國內經濟崩潰、美國制裁、政府腐敗和管理不善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在該月公布了高達239%的減產執行率,成為當月減產貢獻最大的OPEC產油國。而事實上委內瑞拉主要是由經濟危機造成的被動減產。委內瑞拉由于原油基礎設施缺乏資金投入,導致原油產量不斷下滑。
2.美國頁巖油產量攀升,弱化OPEC減產效果
盡管OPEC嚴格遵守減產協定,控制生產限制出口,但美國原油產量的反彈則減弱了減產的效果,給油價帶來不確定性。全球石油產量在2017年上升了38萬桶/日,達到97.33百萬桶/日,其中非OPEC石油國貢獻了73萬桶/日的增量,達到58.09百萬桶/日,約86%的增量源于美國產量的提高(增量為63萬桶/日)。自2016年11月初以來,美國的鉆井活動和完井率回升,22套新的石油鉆機投入使用。根據IEA發布的數據,2017年美國原油產量持續攀升,四個季度的產量分別為12.70百萬桶/日、13.00百萬桶/日、13.14百萬桶/日、13.85百萬桶/日。繼受哈維颶風影響后,美國原油產量在第四季度增長幅度高達日均71萬桶。

圖1-4 2000—2017美國原油總產量、頁巖油產量以及布倫特原油價格
資料來源:EIA。
美國頁巖油是2017年推動原油產量強勢增長的主力。美國能源署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美國原油日平均產量達到10.04百萬桶,其中頁巖油平均日產量達5.14百萬桶,占美國原油總產量約50%,不僅如此,2017年美元原油總產量的日均增長量約94%來源于頁巖油產量的增加。
2017年石油市場環境為頁巖油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由于受成本限制,頁巖油的產量一定程度上受到原油價格影響,然而在油價由2014年105美元/桶到2016年跌破30美元/桶的過程中,頁巖油產量并沒有出現明顯的驟減。從2014年產量最高點(4.56百萬桶/日)至2016年最低點(4.11百萬桶/日),頁巖油產量降幅不足10%。頁巖油的開采技術在近十年發展非常迅速,生產商通過對鉆井技術的改進、基礎設施和設備的完善、開發效率的提升、對油層地質結構理解的深化不斷地改變頁巖油開采的成本結構,美國各地區頁巖油井口盈虧平衡價格在逐年降低(EIA,2017),在2017年OPEC減產、油價回升等多重有利條件下,美國頁巖油產量迅速回升。
3.非預期事件頻發,增加油價波動
2017年是颶風季最為嚴重的一年,受八月底颶風“哈維”影響,美國墨西哥灣已經暫停了部分原油生產。盡管災情嚴重,但災后受影響的石油設施的恢復相對迅速,未出現明顯的供應中斷。根據IEA2017年9月的最終數據發現美國原油產量環比增長230千桶/日,其恢復進度超出預期[2]。根據美國能源署提供的月度數據,美國原油9月份的總產量達到13.3百萬桶/日,相較于去年同期增長了1.1百萬桶/日,其中在德克薩斯州的增長尤為強勁,其石油產量比上月增加了193千桶/天,達到3.57百萬桶/日,同期新墨西哥和科羅拉多的石油產量也累計增加了96千桶/日。“哈維”之后,10月熱帶風暴“內特”路徑穿越墨西哥灣中部地區,導致墨西哥灣離岸大量鉆井平臺提前關閉,減產達到約300千桶/天,超過八月份“哈維”颶風來襲時的兩倍。11月,殼牌Enchilada平臺發生火災,導致4個海上設施關閉。除此之外,12月英國Forties原油管道破裂,嚴重影響了該月的石油生產。從IEA公布的最新數據來看,英國12月原油產量僅為82萬桶/日,較上個月減少了28萬桶/日。除了氣候問題帶來的停產之外,伊拉克動亂,沙特政局變動,美國針對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發起制裁等政治因素一度加劇了市場對于原油供應中斷的恐慌情緒,加大了油價的波動。

圖1-5 2017年BRENT原油價格、收益率
資料來源:IEA,路透社。
與過去幾年相比較,2017年原油市場受到非計劃性供給變化的影響更加明顯。這是由于過去幾年石油市場一直處于供給過剩較為嚴重的狀態,導致大部分供給變化的影響被過剩的原油供給所消化。然而,在2017年供給過剩局面轉向供需緊縮的背景下,地緣政治風險對油價造成的影響開始凸顯,成為支撐下半年油價上漲的推力之一,這些因素也為油價是否達到再平衡狀態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4.全球經濟復蘇加強,帶動石油需求上漲
需求在石油定價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全球經濟復蘇加速帶動了石油需求增長,對原油價格起到支持作用。2017年在發達經濟體投資回升和亞洲制造業快速增長的驅動下,石油需求出現了近七年以來最廣泛的全球增長同步上揚。全球約120個經濟體(占全球GDP的3/4)的經濟增速都表現出了加強的趨勢。美國、德國、日本以及韓國等發達經濟體在下半年的經濟增速明顯加快。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中,中國、南非和巴西的經濟增長表現則更為突出。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的改善,2017年全球石油需求高于預期,有效幫助舒緩了全球庫存過剩以及北美頁巖油增產和部分石油生產國未如約完成減產指標的問題。
2017年世界石油日均需求增長了約150萬桶,需求總量達到日均97.8百萬桶,增量較上一年日均超出20萬桶,增量增幅超過15%。從需求量來看,OECD國家中石油需求量最大的是美國,其2017年石油總需求達到24.8百萬桶/日,占全球總需求的1/4,較上一年增長約10萬桶/日。非OECD國家中石油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國,其2017年石油總需求達到12.5百萬桶/日,占全球總需求的1/8,較上一年增長了60萬桶/日。從需求增速來看,OECD國家中,歐洲國家由于強勁的運輸需求和堅實的工業部門發展對需求加速起到主要作用。非 OECD 國家中,亞洲國家成為2017年石油需求增長加速的主力,石油需求增長近一半來自中國市場。2017年亞洲國家石油日均總需求增長100萬桶,上一年總需求增長為80萬桶/日。其中中國的石油需求增加60萬桶/日,增量為去年的兩倍,約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40%。其他亞洲國家的石油需求增長為40萬桶/日,增量較上一年(50萬桶/日)有所降低。
5.能源結構向低碳轉型,石油產業持續承壓
當前全球能源結構正處于逐步轉型階段。在科技進步、環保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共同推動下,能源結構正在向更加清潔和低碳的能源轉型。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RENA)2017年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16年可再生能源占經合組織初級能源供應總量份額的9.7%,達到1990年以來的最高份額。而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新能源對于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使石油產業受到長期轉型所帶來的持續壓力。
在新能源的發展中尤其突出的是太陽能光伏市場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太陽能成本的大幅下降和政策支持,推動了太陽能光伏市場的蓬勃發展。2016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球凈新增電力容量的近2/3,其中太陽能光伏發電增長了50%,首次超過了煤炭的凈增長。太陽能電力容量增加超過了74吉瓦(7.4×107千瓦),近一半來自于中國。同時,可再生能源電力協議價格低至3美分/度,其中包括印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墨西哥和智利在內的許多地區太陽能和風能電力采購協議的合同價格,甚至接近或低于新建天然氣和煤炭發電廠的發電成本。2017年G20峰會上一些國家已經擬定對燃油車銷售和使用的限制措施,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備受矚目。事實上,得益于產業產能、新能源車性能的提高以及補貼政策的影響,新能源汽車全球銷售在2014—2016年已實現了48%的年復合增長率,2017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增長58%。盡管電動汽車是影響石油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根據國際能源機構估計,到2022年電動汽車也只能取代有限數量的運輸燃料,還有占陸運汽油消耗比例43%的貨運車尚未得到有效滲透。
雖然目前新能源的發展仍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但石油產業應當警惕能源轉型所帶來的長期壓力。油價的持續高企將會刺激和加速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從而反過來影響石油需求壓制油價。
6.能源效率提高降低石油需求增速
能源效率是用能源密集度,即是用單位能源創造的GDP來衡量的。能源效率的提升能降低對于能源的需求,2016年家庭能源消耗降低了10%—30%,工業能源消耗在2000—2016年降低了20%。尤其是對于新興國家而言,高效的能源使用率有效降低其經濟增長過程中所需的能源需求量。能源效率的提升減少了許多國家能源進口量。以日本為例,能源高效利用在2016年為其節約了20%的石油進口。
目前,全球能源效率處在持續上升階段。2010年至今,能源密集度就以每年2.1%的速度降低,這相較于前40年每年1.3%的下降速度有明顯進步。從2017年IEA公布的數據來看,2016年全球GDP增長3%,但能源需求僅上漲了1.1%,能源密集度較上一年降低了1.8%,反映了在強勁的經濟增長下,能源需求的增長在減速。其中中國的成績最為突出,2016年其能源密集度下降了約5.2%。美國和歐盟的能源密集度分別降低了2.9%和1.3%。
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資源,原油需求一定程度上會受到能源效率提升的影響,但要形成顛覆性的影響,全球能源效率一年需要提高至少2.6%,而目前離這個目標還很遠[3]。再加上近年全球能源效率政策的落實率較低,降低了能源效率提升的速度,弱化了其對石油需求增速的影響。
7.衍生品市場風險增大油價波動
2017年衍生品市場規模持續增長,一定程度增大油價波動。根據2017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交易數據,原油衍生品市場期貨合約未平倉量整體上呈現大幅上升趨勢,均值由2016年181萬份上漲到2017年228萬份,增幅約26%。
不僅是規模增長,市場多頭比例在2017年創新高。多空頭比例反映了原油市場情緒的變化。根據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布的交易者數據,2017年資金經理在原油期貨中建立多頭頭寸人數和空頭頭寸人數比例呈現U形,尤其是在2017年年末原油的月度合約達到2015年下半年以來的高點。下半年數據顯示原油期貨價格受到美國鉆井平臺數據信息的影響有所下跌,而在此之后,中東地緣政治的發展以及減產協議期限延長又將油價推至兩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資金經理多頭頭寸比達到新高。上半年在經歷了年初的看多情緒之后便出現了大幅下降,由于初期多頭倉位的建立與供應基本面脫節,一定程度上使石油市場易受價格下跌的影響,增大了上半年的油價波動。

圖1-6 2016—2017年原油期貨未平倉量以及資金經理人頭寸
資料來源:CFTC。
8.美元貶值助推后半段油價上漲
從2017年上半年原油價格與美元指數的走勢來看,兩者的負關聯較弱,甚至出現較為明顯的同向走勢。上半年油價主要受到OPEC和美國頁巖油之間的博弈影響,受美元影響相對較弱。在美國頁巖油產量大幅上漲之前,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OPEC一直掌握著定價權,對油價的影響最大。隨著美國頁巖油的崛起,美國石油產量對于油價的影響越來越大。美國的石油增產與OPEC減產一直背道而馳,即使在油價低迷的時期,美國被迫削減了頁巖油產量之后,仍未停止頁巖油鉆機投入的增加。美國可以通過降低對于OPEC石油進口的依賴,同時增加出口所占的比重,使石油收入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部分。在OPEC產油國落實減產協議與美國增產的反復拉鋸中,盡管美元指數在持續下行,但市場供給因素占主導地位,美元走勢對油價的影響較為微弱,上半年油價呈現波動下滑的走勢。
從油價與美元下半年的走勢來看,兩者表現出明顯的負向趨勢,美元持續貶值對于后半段油價的上漲有一定助推作用。盡管2017年下半年由于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改善美國進行了兩次加息,加息后美國的貨幣政策由寬松到緊縮,但一些主要經濟體的強勁經濟表現導致美元持續走低。美元貶值給油價增加上行推力。一方面原因在于,原油是以美元計價的,因此美元貶值將導致原油價格上漲。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美元持續貶值減少其他石油生產國的實際利潤,因此這些石油生產國傾向于提高油價以維持世界市場的實際收入。
(三)石油供需主要國家狀況及預測
1.主要供給國的供給狀況及預測
(1)美國
OPEC對于2017年美國原油總產量的估計上調至13.19百萬桶/日,這主要得益于其在颶風災害后快速的產能恢復(OPEC,2018)。2018年美國原油產量估計將上漲1.51百萬桶/日,達到14.7百萬桶/日。美國常規原油產量在2016年、2017年分別較上一年減少了29萬桶/日、3萬桶/日,預計在2018年減產5萬桶/日至2.94百萬桶/日。墨西哥灣原油產量在最近兩年都保持了穩定的增量,預計2018年將增長7萬桶/日至1.73百萬桶/日。美國頁巖油產量扭轉了2016年的下跌趨勢,2017年產量回升至4.62百萬桶/日,并預計在2018年增產80萬桶/日至5.42百萬桶/日。頁巖油上游投資對于油價十分敏感,2017年油價回升為頁巖油這類高成本資源市場帶來了投資增長,而美國由于較低的服務成本、較高的運營效率、可通過新技術進步獲得的可開發資源以及穩定的監管框架,導致美國的頁巖油項目投資回收期縮短,因此這些投資在未來幾年將大部分集中于美國[4]。IEA預計,美國將有望超過沙特和俄羅斯成為最大的石油供應國。
(2)俄羅斯
根據IEA的數據,2017年俄羅斯原油產量同比增長2萬桶/日至11.36百萬桶/日。在2016年年底的減產協議中,俄羅斯承諾在1160萬桶/日的基準上減產幅度為30萬桶/日,盡管2017年俄羅斯與OPEC聯合實行減產,但其石油產業仍處于擴張狀態,原油產量實現了連續攀升。俄羅斯在2017年的平均減產執行率約81%。按照OPEC和非OPEC產油國之間延長到2018年年底的減產協議調整水平,預計到2018年,俄羅斯石油供應預計將減少19.9萬桶/天,達到日均10.98百萬桶。
2.部分主要需求國的需求狀況及預測
(1)中國
2017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60萬桶/日,達到12.4百萬桶/日。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背景下運輸和工業部門對石油的需求,11月份中國石油需求延續前幾個月的增長勢頭,同比增加約63萬桶/日,增幅達到6%。其中汽油需求量達到自2016年3月以來的最高增幅,同比增加20萬桶/日,與汽車銷售同比增長率保持一致。預計2018年中國石油需求將呈現上漲的趨勢,需求量將增加50萬桶/日[5]。這主要源于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石油化工產品需求增長和交通運輸燃油需求的增長。石油化工產品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關鍵驅動,尤其是在美國和中國。經濟增長提高了高收入中產階層比例,預示著對包括個人護理用品、食品防腐劑、油漆、汽車和工業用潤滑油等這些以石油副產品為原料的產品需求上升。同時,中國工業部門的燃料替代和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將為中國的石油需求帶來下行的可能。中國現階段迫切需要解決城市空氣污染問題,因此正在加緊布局新能源的使用,部分取代了對于石油的需求。
(2)美國
2017年美國石油需求上漲了20萬桶/日至24.9百萬桶/日。2017年美國GDP增長強勁,前十個月美國的石油需求與美國經濟保持穩定的同步增長,但在第四季度由于燃料替代和天氣轉暖,美國石油需求增長部分被液化石油氣和柴油需求縮減所抵消。從十月份的數據來看,美國液化石油氣和柴油需求分別同比下降了-0.2%和-0.5%。不斷改善的勞動力市場以及持續強勁的國內需求為2018年的美國經濟增長提供動力。此外,美國減稅法案(2017年稅收減免和就業法案)也將為2018年的增長形成支持。考慮到下半年強勁的增長勢頭以及稅收法案的實施,OPEC 將2018年GDP 增長預測提升至2.7%,并預計2018年美國石油需求將溫和增長至25百萬桶/日。
(3)印度
印度在2017年石油需求為4.65百萬桶/日,較上一年日均上漲了10萬桶/日。2017年印度經濟活動有明顯的改善,第三季度最新國內生產總值從第二季度的5.7%飆升至6.3%,石油需求由4.49百萬桶/日上升至4.8百萬桶/日。印度制造業PMI也從11月份的52.6上升至12月份的54.7。2017年11月的增長率看起來非常可觀。包括工業產品和燃料是拉動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同比增長達到16%。此外,政府公布的公路建設和液化石油氣分銷系統的擴張項目,為石油需求的增長提供了支持。根據IEA數據,預計印度2018年石油需求將大幅上漲32萬桶/日達到4.97百萬桶/日。
(四)世界石油市場展望
預計到2020年全球經濟持續向好,帶動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加速,再加上OPEC產油國減產協議期限延長趨勢,這都將有利于穩住2017年市場調整的成果。但考慮到市場供給彈性空間較大,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若減產調控失效,美國石油供給加速增長,則市場供需局面可能恢復到減產前的狀態,石油價格受挫下行,原油價格有可能下跌至60—70美元;而石油供給若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再加上美國制裁伊朗所導致的供給減少,預計市場將維持供需收緊局面,原油價格有望持續穩步上漲,預計2018年原油均價達到75美元/桶,2019—2020年均價進一步上漲至80美元/桶。
1.世界石油需求將加速增長
2017年,全球經濟復蘇加速,經濟增速從2016年的2.2%提高至2017年的3.7%。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的預測,未來兩年將延續2017年強勁的增長勢頭,全球增長率預測為3.7%,該預測在近期上調0.2個百分點至3.9%[6]。OECD國家在美國歐元區的支持下,2018年預計經濟增長率為2.2%,僅略低于2017年的2.3%。在非OECD成員國,中國經濟增長勢頭預計將在2018年略有放緩,由2017年的6.9%降至6.6%,而預計印度經濟增速回升,很可能從2017年增長緩慢的6.5%反彈到2018年7.4%的增長率。巴西和俄羅斯預計將在2018年繼續復蘇,增長率分別由2017年的0.8%和1.9%增長至1.5%和1.8%。
2018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率估計為1.51百萬桶/日。石油需求增長來自于OECD和非OECD國家工業部門、建筑能源以及運輸燃料需求,其中運輸部門的擴張將為石油需求貢獻大部分的增長量,石油化工部門的石油需求將成為美國、中國、韓國以及中東地區需求快速增長的重要方面。未來五年,石油需求將持續上升,2019年將可能超過100百萬桶/日[7]。

圖1-7 2018年全球部分國家實際GDP增長率預測
資料來源:OPEC。
2.OPEC減產協議延長面臨不確定性
2017年年末,OPEC和由俄羅斯牽頭的非OPEC產油國同盟將減產協議延續至2018年年底,這也造成了2017年年末原油價格的加速上漲。延長減產期限協議中,對于OPEC產油國限制其產量減少120萬桶/天,降至3250萬桶/天;而非OPEC產油國產量減少55.8萬桶/天;此外,延期減產協議中加入了之前豁免的利比亞和尼日利亞。隨著油價反彈至60美元/桶的水平,盈利的油田數目正在逐步增加,也將刺激勘探和原油生產企業的并購活動大幅增加,全球的供應或將逐步增加。在此背景下,2018年延續減產協議的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減產協議將繼續在與頁巖油的博弈中試圖支撐石油市場去庫存從而推動價格的上漲。2018年的減產面臨兩個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方面是減產執行中止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發展強勁、石油需求增長加速、減產控制下供給增長緩慢、原油庫存持續降低,這些有利因素都將推動油價上漲。高油價下美國頁巖油產量持續增長,強勁的石油需求將可能削減 OPEC 成員國和俄羅斯減產意愿,從保價轉向保市場份額,導致減產協議提前終止。另一方面,美元頁巖油復蘇形勢等外部因素可能對OPEC減產協議的執行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可能導致OPEC進一步加大減產的力度。
3.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于美國石油產業
2018年非OPEC石油供應增長率為0.99百萬桶/日,達到58.81百萬桶/日。其中美國、加拿大、巴西、哈薩克斯坦、英國、加納、剛果和澳大利亞預計將是推動供給增長的主要國家,而墨西哥、中國、俄羅斯、哥倫比亞、阿塞拜疆和挪威預計將會進一步減少石油供應。
長期來看,美國產量增加依然是原油市場再平衡的不確定性因素。在2017年年末,美國的原油產量增長速度已經達到了日均846千桶,預期2018年美國石油供應增長將達到日均1.05百萬桶。美國未來有望超過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供應商。尤其是大幅度的成本壓縮之后,美國的頁巖油將為美國石油產業帶來重大機遇。不僅是市場份額擴張,美國石油產業也許將迎來由進口向出口傾斜的重大轉變,這對世界石油市場格局將會產生極大的影響[8]。IEA預計石油新增供應最大比例來自于美國,如果油價保持在60美元/桶左右,美國輕質油產量將強勁反彈,到2022年將增長至日均140萬桶。由于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對美國輕質致密油的預期高于去年的預期。如果油價進一步上漲至80美元/桶,可能加速美國頁巖油生產,美國的長期目標產量將在五年內增長至3百萬桶/日。

圖1-8 2018年非OPEC國家石油供給變化量預測
資料來源:OPEC。
4.委內瑞拉局勢將影響石油供給
2017年委內瑞拉的被動減產為世界石油市場減少供給有顯著貢獻。委內瑞拉的原油是世界上原油產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石油收入約占出口收入的95%,石油和天然氣部門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由于委內瑞拉政府管理不善以及內部腐敗,加上油價長期低迷,委內瑞拉一直在經濟危機中掙扎。2017年12月,由于債務和基礎設施問題,委內瑞拉石油產量減少至161萬桶/日,接近30年低點,幫助油價在2018年年初突破70美元/桶,達到三年來最高水平。委內瑞拉仍然是一個未知數。未來幾年委內瑞拉局勢惡化將導致石油產量的進一步下降。在面臨超高通脹、經濟衰退、食物短缺、債務違約等問題的背景下,美國正在考慮對委內瑞拉石油產業實施制裁,禁止委內瑞拉對美國的石油出口。2018年5月20日馬杜羅再次當選委內瑞拉總統之后,美國對委內瑞拉的石油行業實施制裁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5月21日油價繼續大漲,WTI原油價格一度升破72美元/桶。
5.突發事件對于油價短期影響增強
過去一年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過剩局面已經得到了良好的轉變,非預期事件對于油價的短期沖擊增強。2017年非預期事件頻發,颶風,油管破裂,海上設備火災,伊拉克動亂,沙特政局變動,美國針對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發起制裁等一系列自然災害和地緣政治事件在短期內均對油價產生了顯著的影響。2018年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特別是東亞和中東地區,這給石油產業供需帶來不確定性。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包括巴西、哥倫比亞、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國家即將舉行的選舉可能給改革實施帶來風險以及委內瑞拉局勢惡化帶來的風險。極端天氣條件的發展,包括大西洋颶風等嚴重氣候事件的風險,這些事件給受影響地區造成不穩定。隨著石油市場進一步深化市場平衡,突發性事件對于油價的影響將進一步增強。
6.美元升值預期或對油價形成打壓
2017年美元整體呈現走弱趨勢,全年貶值約9.8%,為近三年來最大跌幅。2018年年初美元繼續貶值,在國內經濟走強、美國稅改以及美聯儲預期加息的背景下,美元仍然延續下降趨勢。美元持續貶值有多方原因,主要原因是在全球經濟普遍呈現復蘇態勢的背景下,其他國家經濟相對于美國將有更強勁的發展。此外,2018年全球貨幣政策有收緊趨勢,而美聯儲的鴿派漸進式加息模式,最終導致加息落地情況低于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美元走勢。如果美元持續走低,將配合市場基本面進一步推高原油價格。但后期隨著稅收改革計劃影響的加大,加上潛在的通貨膨脹率上升,可能導致加息的速度超過當前預期,如果美元溫和升值,對于油價有壓制作用,但不會成為油價下跌的主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