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區域金融集聚的空間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
- 鄧薇
- 11130字
- 2019-08-16 19:25:39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 研究的背景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在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金融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加快,金融機構逐漸集聚在某些地區以相互協作的方式開展金融業務,全球金融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某些地區金融業不斷集聚并逐步形成國際金融中心。這些金融中心最開始出現在發達國家的經濟中心城市,例如,紐約、倫敦、多倫多、巴黎等,后來隨著東亞地區經濟崛起,東京、新加坡、中國香港也逐漸建立形成了金融中心。根據2014年9月發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簡稱GFCI)來看,倫敦、紐約和香港為綜合競爭力排名前三的金融中心。倫敦和紐約聚集了大量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企業的總部機構和分支機構,是世界上具有極大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在證券交易、股票融資、外債發行、貨幣市場和外匯交易方面都首屈一指。香港在2013年首次超越東京成為全球排名第三的國際金融中心,是世界最大的保險市場,亞太區重要的外匯交易中心,其金融衍生品交易、黃金交易、證券交易也位居前列,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為全球最大的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倫敦、紐約和香港控制了全球絕大部分的金融交易,形成了一個能夠潤滑全球經濟的金融網絡——紐倫港,在未來很有可能保持強勢并進一步發展壯大。
從我國金融發展的情況看來,自金融體制改革以來,金融資產規模迅速膨脹,金融體系不斷完善。2014年全國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21.8萬個,從業人員372.2萬人,資產總額154.7萬億元,存、貸款余額共計114.3萬億元、83.0萬億元,共有證券公司120家,總資產達4.1萬億元,上市公司共計2613家,證券市場籌資額達7059.6億元,保險法人公司共計178家,分支機構1585家,保費收入達2.0萬億元。由于經濟基礎、資源稟賦不同,四大經濟地帶金融發展呈現較大的差異,金融資源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不斷流向經濟發達、市場條件和基礎設施都相對優越的東部地區。2014年,東部地區銀行業分支機構、從業人員、資產總額占全國比重分別為41%、45.2%、58.4%,存、貸款余額占比分別為57.3%、56.8%,上市公司數占比為65.7%,股票籌資額占比為64.0%,保費收入占比為54.5%。由此可見,我國金融業發展呈現出向東部集聚的特征。從各個地區的發展來看,北京、上海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金融集聚。上海擁有全國唯一的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聚集了眾多的金融企業總部和外資金融機構。2014年隨著自由貿易賬戶落地、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總部落戶上海、滬港通的正式啟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北京作為首都城市擁有優越的政治區位環境,不僅是四大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總部所在地,而且匯集了眾多金融決策、監管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深圳地區證券交易、創業投資活躍,同時還是全國最大的財富管理中心,金融集聚水平僅次于上海與北京。
隨著金融集聚現象的日益顯現,區域金融業的發展和空間布局逐漸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盡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以來,各級政府也開始以建設金融中心為政策制定的核心,希望通過金融集聚的競爭優勢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力。除上海、北京與深圳之外,廣州、成都、天津、重慶、武漢、濟南等城市也相繼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設想。這些地區金融發展與集聚現狀是否有利于建設金融中心,我國金融業發展如何科學地布局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二 研究的意義
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區域金融集聚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早期有關金融的研究多側重于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市場機制在金融發展中的作用、金融如何促進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等,這些研究中常常忽略了空間因素。雖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空間距離”對經濟活動的影響被削弱,有些金融活動可以在相距遙遠的兩地之間進行,但是,金融機構卻越來越集中于某些地區,進而在某些中心城市形成金融中心。這一現象使一些經濟學家拋棄經濟行為可以擺脫空間約束的觀點,開始認為全球化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加速了金融集聚,在區域金融的研究中應該注重空間因素。本書將在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引入空間效應,運用空間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與空間計量經濟學的分析工具,研究我國區域金融集聚問題,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理論意義
產業集聚現象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但是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制造業,有關服務業集聚的研究相對較少,專門針對金融業集聚現象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書將利用空間分析工具揭示區域金融活動的空間布局和空間效應。空間分析強調“空間因素”的量化分析,利用地理屬性數據的空間特性,在分析空間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數值的相關分析,可以更準確地揭示區域金融發展的本質,是金融地理學、空間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地理信息系統跨學科研究的綜合體現。本書將從空間角度分析區域金融集聚的差異問題,是將產業集聚理論、空間計量經濟學應用到區域金融集聚研究上的一個新嘗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2)現實意義
我國金融發展與集聚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性,東部沿海地區金融業發展水平高,集聚現象較為明顯,而中部、西部和東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金融業發展水平低下,還未形成較為顯著的金融集聚。在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轉軌階段,金融發展及布局也應以適應經濟轉軌為目標。雖然眾多城市均提出了建設金融中心的設想,但在這些城市中,究竟哪些具備建設金融中心的條件、各個地區金融集聚的現有水平如何、金融業的空間分布具有什么特征、影響區域金融集聚的因素有哪些、地區金融集聚的發展趨勢如何?這些問題的研究與探討對促進我國區域金融的合理布局與協調發展、推進我國金融中心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 國外研究綜述
隨著金融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性越來越明顯,金融集聚現象也日益突出,這一現象引起國內外經濟學者的關注。然而,對金融集聚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1)金融資源的地域流動
傳統的金融理論以貨幣和金融市場為主要研究對象,其理論與模型的建立都忽略了地域差異對金融發展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外學者開始關注“金融的區域性”問題,在金融研究中使用空間和地理的視角。
金融資源的地理分布和地域流動是金融地理學主要研究方向之一。Leyshon & Thrift(1997)[1]對貨幣流動方式、不同地區(相距遙遠)之間貨幣的聯系方式以及貨幣如何推動資本主義社會運轉等問題做了深入的分析。David(1998)[2]通過數據分析發現跨境資金的流動不僅取決于不同國家的市場規模和交易成本,交易技術和信息的分布也是影響資金流動的重要因素。Portes & Rey(2000)[3]發現市場的規模和效率影響著股權資本跨界流動,從信息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距離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將會阻礙交易流動,造成市場分割。Clark(2003)[4]從國際清算銀行和世界銀行取得了官方數據,并據此將東京、紐約、倫敦等重要金融市場的流動聯結起來形成24小時交易圖,以反映全球金融資源流動的情況。
(2)金融集聚的動因
金融地理學家利用信息流理論研究金融集聚的成因,認為盡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加深了金融服務的信息化程度,地理因素仍是影響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距離帶來的信息非標準化與不對稱、地域依賴都影響著金融的發展。信息革命并未減弱地理空間距離對金融活動的影響,金融機構接近信息源能夠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交易風險。Clark & Wojcik(2004)[5]對德國的資本市場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歐洲的一體化程度偏低,資本市場有效性不足,職業投資者如果離信息源近一些,將有利于搜尋信息、分析信息并從中獲利。Zhao(2002)[6]認為由于非標準化信息的傳輸不同于標準化信息,金融機構只有在充分接近信息源的條件下才能準確地了解非標準化信息的內容和價值,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金融交易風險。
還有一些學者以產業集聚理論為基礎對金融集聚現象進行了分析,認為規模經濟、外部經濟、集聚經濟和交易成本是金融集聚的主要動因。Davis(1988)[7]通過對金融企業的選址決策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金融機構在選址時主要關注所選地區是否能使其獲得必需的生產要素,商業條件是否完善,地區金融需求規模的大小,金融體系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創新的發展情況。由于金融企業在選擇時具有相似的需求,選址結果趨同,從而形成金融集聚。N.R.Pandit(2001)[8]從微觀的視角分析了金融機構集聚的機制。從需求的角度看,位于著名集聚區的金融機構更容易獲得對顧客全方位的了解,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從而提高企業信譽、維持長期客戶關系。從供給的角度來看,位于集聚區使金融機構更容易獲得專業金融人才,能加深其與鄰近金融機構的合作。
(3)金融集聚的效應
Kindleberger(1974)[9]認為“集聚能夠提高金融機構跨地區的支付效率和金融資源的地區配置效率,節約金融機構周轉資金余額,提供投融資便利,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Gehrig(1998)[10]認為支付體系的規模經濟、金融機構的信息溢出和金融中心較好的市場流動性是金融機構集聚的主要效應。金融集聚產生的知識外溢和信息外部性使集聚區內的金融機構能夠獲得經驗、技術及專業人才的共享。Pandit(2002)[11]的研究表明金融集聚效應影響公司的成長和新進入者的數量。他將金融機構分為八個部分,利用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發現“非壽險與信托投資兩類金融部門的年成長率遠遠低于其他部門的平均水平,而銀行、金融中介及其附屬機構、壽險公司的成長率較高。金融集群區域內非壽險、非銀行金融中介、銀行三個部門對本部門金融機構的集群與成長具有較強的正效應,對其他部門的金融機構則產生較強的負效應,從而阻礙其他部門金融機構的成長”。
(4)金融中心的相關研究
金融資源的區域流動,金融集聚的結果是形成金融中心。國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金融中心進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對金融中心成因的分析、對金融中心競爭力的評價和金融中心層次結構的研究等。
對于金融中心的成因問題,Pryke(1999)[12]認為,金融機構集聚的規模經濟導致了金融中心的形成。多個金融機構的空間聚集加強彼此間的協調和配合,并且通過共享基礎設施減少投資,降低成本。金融集聚縮短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距離,使兩者能夠便捷地溝通,同時通過減少金融交易過程中的流通環節,使生產和消費更為方便。Gehrig(1998)[13]的研究表明金融活動對信息的敏感程度的不同導致其集聚傾向性有較大差異。較為敏感的金融活動為了獲取更多的信息傾向于集中在金融中心,而那些對信息不敏感的金融活動為了使交易限制減少、交易成本降低會舍棄金融中心而選擇城市郊區。
在金融中心的層次結構方面,國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Reed(1981)[14]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處理,對20世紀70年代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利用識別分析方法進行了分析并排序。Sassen(1999)[15]認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地區性金融中心具有不同的功能。國際金融中心處理國際化的資本流動及運作,針對不同國家的公司或者政府提供金融服務和管理。地區性的金融中心則為本地區公司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務。Poon(2003)[16]利用聚類分析法對1998年全球資本市場進行了分層,將1998年的全球資本市場劃分為七個層次,紐約和倫敦位居第一層,東京和法蘭克福位居第二層,中國臺北位居第三層,中國香港位居第四層。
二 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對金融集聚的研究起步較晚,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集聚的成因、形成機制和集聚效應的研究以及金融中心的相關研究等。
(1)金融集聚的動因
對于金融集聚的動因問題,潘英麗和梁穎從金融機構選址決策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潘英麗(2003)[17]運用企業區位選擇理論分析了影響金融機構選址決策的供給因素和需求因素,資金與生產要素的供給、經濟與政治環境、政府的政策與掌握通信技術的人才是金融機構選址時考慮的主要因素。梁穎(2006)[18]認為,金融企業的選址決策最終決定了產業集聚的區域。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區市場的供求因素、路徑依賴因素和政府推動因素是影響金融企業選址的主要因素。
馮德連、葛文靜(2004)[19]認為國際金融中心成長的動力來自兩種拉力(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三種推動力(供給因素、歷史因素和城市因素)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力。香港學者S.X.B.Zhao等(2004)[20]認為金融集聚與跨國公司區域總部所在地有緊密聯系,通過對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大量的問卷調查發現信息問題是金融集聚的重要因素,完備的通信設施有利于金融集聚的形成與發展。范方志等(2004)[21]的研究表明市場因素與政府推動是上海銀行業集聚的主要動因。
(2)金融集聚的形成機制
就金融集聚的形成機制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張鳳超、黃解宇和楊再斌的研究,他們從金融地域運動的角度對金融集聚的形成機制進行了解釋。張鳳超(2003)[22]認為金融資源的地域差異性將引發金融地域運動。中心城市是金融地域運動的樞紐,發揮著組織、集散和傳輸的功能。金融資源在中心城市集聚成金融產業,而金融產業成長水平的差異形成了金融職能的等級結構,中心城市逐次遞進為金融支點、金融增長極和金融中心等城市類別,承擔和發揮各自的金融功能。黃解宇(2006)[23]提出“金融集聚的過程即是貨幣資金、金融工具、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整體性金融資源時空動態運動以及有機結合的過程。一定的地域空間在吸納、動員、引導、傳輸、配置、開發金融資源上具有不同的能力和初始條件,在適宜的地域或空間內,金融資源通過與地域情況相結合參與地域運動并凝結成金融產業,進而形成金融集聚。而由于條件、要素的地域差異,必然產生金融資源的地域流動,并向區位與其他條件優越的地區集中和聚合,從而形成不同層次的金融集聚”。
梁穎(2006)[24]通過分析倫敦和新加坡這兩種不同的金融集聚形成模式,歸納出金融集聚形成的主要因素。倫敦的金融集聚是由歷史積累自發形成的,由于經濟增長產生了新的金融需求,從而導致金融機構和市場的相應擴張和長期繁榮。而新加坡的金融集聚是政府主導的嵌入發展,即由國家或地方政府主導,通過人為設計規劃和政策強力支持,引導金融資本流向那些金融基礎相對良好的地區,形成產業集聚的雛形,帶動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進而通過產業的上下游聯系,促進經濟各部門發展,從而催生出對金融業的新需求,鞏固產業集聚的效果,加深集聚的程度和規模。對兩種不同模式的金融集聚的實證分析表明,區位優勢、經濟基礎、金融制度、法制監管、財稅政策和金融專業人才的儲備是金融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
(3)金融集聚效應
金融集聚效應是指金融集聚形成后對本地區經濟及周邊地區金融與經濟發展起到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國內這方面的相關研究較少。劉紅(2008)[25]運用LS模型分析了金融集聚對本地區的增長效應和對周邊地區的輻射效應。金融集聚帶來的需求關聯效應、資本溢出效應對本地區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而市場擁擠效應則有可能使金融資源從集聚狀態發展為擴散狀態,對周邊地區產生涓流效應。金融資源流入周邊地區將伴隨著信息和創新技術的擴散,有利于周邊地區技術進步和資本生產率的提高。同時,金融資源的擴散會使周邊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金融資源數量與質量得到提升,從而產生資本累積效應和儲蓄投資轉化效應。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上海金融集聚對本地區具有明顯的增長效應,但對周邊江蘇省和浙江省的輻射效應并不明顯。唐吉平、陳浩、姚星垣(2005)[26]利用威爾遜最大嫡原理測算上海對周邊城市蘇州、杭州、南京的輻射強度,結果表明長三角金融輻射區相互重疊,已經形成緊密聯系的網絡格局。
閆彥明(2010)[27]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了金融集聚對周邊地區的輻射效應。他認為金融集聚地區可通過設立金融分支機構,為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提供投、融資和規避風險的場所,提供便捷、可靠、低廉的金融信息服務,構建強大的區域金融監管體系等途徑來發揮金融輻射效應。此外,金融輻射效應還往往具有負面作用,如加劇區域金融差距、推動金融風險的跨區域擴散等。定量分析表明上海是長三角地區金融實力最強的中心城市,輻射了絕大部分長三角地區,江浙作為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兩翼,金融輻射效應也較為明顯,對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寧鐘等(2006)[28]研究了金融集聚的正效應和負效應,正效應包括金融機構集聚產生的規模經濟、信息溢出和市場外部性,負效應包括市場進入成本的增加、政府的干預與尋租行為以及信息地區化等。
(4)金融中心的相關研究
國內關于金融中心的研究主要側重于金融中心形成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及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問題的研究。這些研究闡明了經濟發展、政策環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對金融中心形成的作用,并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胡堅等(2003)[29]認為“一個地區能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主要取決于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和金融因素三個方面。快速增長的本地經濟、穩定的政治環境、完備的金融制度、高水平的金融創新水平、充沛的金融人才、發達的通信網絡、較高的金融發展水平將有利于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與發展”。潘英麗(2003)[30]認為“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條件有:政治與經濟穩定、高效的金融機構體系、先進的通信設施和良好的監管環境。在金融中心的形成過程中,政府應通過相應的公共政策降低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促進人力資源的供給和電信產業的現代化,不斷完善監管環境和稅收制度”。黃運成等(2003)[31]總結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條件主要有高速增長的經濟水平、國際化的經濟與金融、穩定的政治環境、既寬松又嚴格的法規體系,指出上海與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之間仍然存在著差距。干杏娣(2002)[32]認為上海應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推動金融中心建設進程,借鑒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成功經驗,順應潮流并發展自身特色,加快經濟金融體制的市場化發展。
(5)金融集聚的評價
有關金融集聚評價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使用產業集聚的測度指標來衡量金融集聚水平,常用的指數有赫芬達爾指數、區位基尼系數、區位熵等。另一類是建立指標體系來衡量金融集聚的水平。梁穎(2006)[33]從金融集聚城市競爭力的角度建立了宏觀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金融產業運營的國民經濟績效、金融產業規模、金融產業效率、金融產業的環境、金融產業的制度等方面。陳平等(2011)[34]研究了香港金融集聚的歷史,選取了與銀行、保險及財務類公司相關的八個指標構建了香港金融機構集聚度,并通過建立回歸模型分析了香港金融機構集聚度的影響因素。丁藝(2010)[35]建立了包括金融總體規模、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四個準則層的金融集聚程度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2007年我國31個省、直轄市的金融集聚程度進行了評價分析。結果表明金融集聚程度從東部向東西部地區遞減,上海是我國金融集聚水平最高的地區,北京、廣東僅次于上海。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和環渤海地區整體金融集聚水平較高。
三 國內外研究評述
從以上文獻綜述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金融集聚問題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對進一步發展金融集聚理論,促進金融中心的建設和金融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與產業集聚的研究相比,金融集聚研究的時間較短,研究尚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現有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1.金融集聚的理論研究框架較少
從現有文獻資料分析,金融集聚的研究多借鑒了產業集聚的理論研究框架,國內外學者對金融集聚的理論分析框架還缺乏深入系統的探討。隨著新經濟地理學的興起,金融集聚研究應突破單一的產業集聚理論分析框架,結合多學科的研究成果,針對金融產業的特性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
2.金融集聚的理論研究與定量研究聯系不緊密
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單純從定性角度或者定量角度研究金融集聚的文獻較多,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進行系統研究的文獻比較少。金融集聚的理論研究不應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層面,而是要為定量研究的開展提供理論平臺,定性研究應與定量研究緊密結合起來。
3.金融集聚的實證研究方法較為簡單
金融集聚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集聚的評價、金融集聚影響因素分析和金融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研究幾個方面。在金融集聚評價的某些文獻中所建立的指標體系雖然全面,但由于相關統計數據較難獲取,可操作性較差。有些實證分析對指標權重的附值帶有主觀性,研究所采用的數據較短,多為靜態的分析研究,對金融集聚程度變化趨勢的動態研究較少。在關于金融集聚影響因素和金融集聚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相關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較為簡單,例如,時間序列模型、基于截面數據或面板數據的回歸模型、協整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或VAR模型,較少采用空間數據和空間統計方法來進行實證研究。
4.金融集聚的研究中考慮空間相關性的較少
在關于金融集聚的研究中,絕大部分是將研究區域作為孤立的封閉的區域進行實證分析,沒有考慮到本區域與周邊區域之間金融業發展的空間相關性,在建立的計量模型中忽略了空間距離要素,這將使模型的設定與估計出現偏誤,其分析的結果因此而缺乏實際應用的價值。
第三節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內容
本書以金融集聚為研究對象,首先,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總結吸收區域經濟學、金融地理學、空間經濟學等對金融集聚的研究成果,依據金融集聚的科學內涵,構建金融集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中國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程度,從縱向與橫向比較中國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的差異。然后,利用空間統計分析方法分析金融業的空間布局,剖析省級區域金融業發展的空間關聯性和空間差異性,通過建立空間計量經濟模型研究區域金融集聚差異的影響因素。最后,預測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的發展趨勢,為區域金融業發展與集聚以及我國金融業整體布局提出政策性建議。
本書的重點是:省級區域金融集聚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實證分析;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的空間差異性與空間關聯性分析;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的動態預測。
本書分為七個部分,各個部分的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是本書的導論部分。闡明了本書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對金融集聚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綜述,總結現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并且介紹了本書的研究內容、研究路線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金融集聚的理論部分。主要介紹金融集聚的科學內涵及特點,對金融集聚相關理論進行梳理。闡述規模經濟理論、區位經濟理論、交易費用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金融地理學理論等金融集聚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是金融集聚的測度。首先從行業角度對東、中、西、東北部的金融集聚現狀與趨勢進行概述。然后利用集中度、基尼系數、區位熵對我國金融集聚狀況進行測度。接著,通過建立區域金融集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對我國省級區域的金融集聚程度進行測度,對各個地區的金融集聚水平進行縱橫向比較分析。
第四章是省級區域金融集聚水平的空間分析。首先介紹空間統計的基本原理,然后利用空間統計方法中的分位圖、Moran's I指數和散點圖對我國省級區域金融集聚進行全局空間相關性分析和局部空間相關性分析,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統將分析結果“視圖化”。
第五章是金融集聚的影響因素分析。首先從理論角度分析影響金融集聚的多種影響因素,在建立模型時考慮金融集聚的空間相關性,將空間因素納入計量模型,通過建立空間面板模型對省級區域金融集聚影響因素進行計量分析。
第六章是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的動態預測。介紹灰色系統預測的基本原理,用灰色系統對我國省級區域的金融集聚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第七章在前述各章研究基礎上,歸納全文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現狀和金融發展趨勢,對省級區域金融與經濟協調發展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并提出本書進一步完善方向。
二 研究方法
本書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比較研究法
本書綜合運用集中度、基尼系數、區位熵等多種產業集聚測度指標,運用比較法多維度、多層次地揭示我國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和集聚特征。本書主要作兩類比較:一類是四大經濟地帶的比較研究;另一類是省級區域的比較研究。
(2)綜合指標體系
本書在利用單一產業集聚指標衡量我國金融集聚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包括金融規模、金融機構和金融效率三個層面的區域金融集聚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對31個省級區域的金融集聚水平進行了全面綜合的評價。
(3)縱橫向拉開檔次評價法
縱橫向拉開檔次法是基于時序立體數據的動態綜合評價方法。該方法將每一被評價對象的多個指標值構成的向量投影到一維空間上,利用最優化的方法使投影的分散程度最大,從而使每一被評價對象被客觀賦予權重之后在橫向上最大限度地拉開差距,這樣評價結果具有較強可比性,沒有絲毫的主觀色彩。本書第三章使用縱橫向拉開檔次法對省級區域金融集聚水平進行了測算。
(4)空間分析法
本書采用空間分析法,從定量角度分析我國金融業空間布局與影響因素。第四章用分位圖、Moran's I指數和Moran散點圖分析我國金融業以及銀行、證券、保險業發展的空間差異。第五章納入空間因素,構建空間面板經濟模型對我國金融集聚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使模型的解釋力更強,更符合經濟現實。
(5)灰色系統預測法
灰色系統是介于白色系統與黑色系統之間的過渡系統,系統的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灰色系統預測對原始序列進行生成處理并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對系統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本書第六章以灰色系統預測原理為基礎,對省級區域的金融集聚發展趨勢進行了動態預測。
本書的研究路徑如圖1—1所示。

圖1—1 研究路徑
[14]H.C.Reed,The preemin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Praeger,1981.
[15]Sassen S.,“Global Financial Centers”,Foreign Affairs,Vol.78,No.1,1999.
[17]潘英麗:《論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觀基礎——金融機構的空間聚集》,《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18]梁穎、羅霄:《金融產業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視角與中國的選擇》,《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19]馮德連、葛文靜:《國際金融中心成長的理論分析》,《中國軟科學》2004年第6期。
[21]范方志、湯玉剛、齊行黎:《國內外銀行業聚集上海動因的實證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22]張鳳超:《金融地域運動:研究視角的創新》,《經濟地理》2003年第5期。
[23]黃解宇、楊再斌:《金融集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頁。
[24]梁穎、羅霄:《金融產業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視角與中國的選擇》,《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25]劉紅:《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的增長效應和輻射效應研究》,《上海金融》2008年第6期。
[26]唐吉平、陳浩、姚星垣:《長三角城市金融輻射力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27]閆彥明:《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長三角城市的金融輻射效應研究》,《上海經濟研究》2010年第12期。
[28]寧鐘、楊紹輝:《金融服務產業集群動因及其演進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年第8期。
[29]胡堅、楊素蘭:《國際金融中心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兼及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30]潘英麗:《論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觀基礎——金融機構的空間聚集》,《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31]黃運成、文曉波、楊再斌:《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性條件與主要差距分析》,《上海經濟研究》2003年第9期。
[32]干杏娣:《新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策略與規劃》,《上海金融》2002年第11期。
[33]梁穎、羅霄:《金融產業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視角與中國的選擇》,《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