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學概念與方法:丹·本-阿默思文集
- 張舉文編譯
- 820字
- 2019-07-22 15:30:40
第一編 承啟關系中的民俗
作為一個現代學術學科的民俗學在20世紀60年代經歷了一次革命,或者說學科的范式轉換。其核心就是從“文本中心論”的(民間)文學路徑轉向“承啟關系中心論”(包括由此發展出的“表演中心論”)的路徑,吸收了人類學、哲學、心理學、社會語言學等理論概念與方法。在這場范式轉換中,將民俗界定為“交際”“事件”,這標志著一代學者的新觀念和新方向,也奠定了美國民俗學至今還在延續著的研究模式。代表這場學科革命的年輕學者之一,并提出“民俗是小群體內的藝術性交際”的就是丹·本-阿默思。
本編中的四篇文章時間跨度達半個世紀,由此,系統地體現了本-阿默思在研究和發展民俗的定義與承啟關系概念過程中,如何追根溯源,借鑒多學科理論觀點,為民俗學提出新的思考。從1967年的《在承啟關系中探求民俗的定義》,到1977年的《民俗的承啟關系:暗示與啟示》,再到1993年的《承啟關系中的“承啟關系”》,本-阿默思以這“三部曲”展示的不僅是他個人的理論探索,更是民俗學在這幾十年所經歷的學科拓展和深入。尤其有意義的是,在2014年,本-阿默思以《民俗的定義:一篇個人敘事》回顧和反思了近半個世紀里有關思想的經歷,通過個人敘事,展現了民俗學家之間互動的“亞民俗”實踐,生動地講述了一個學術定義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的確,至少在美國民俗學界,對民俗的承啟關系的關注已經是學科的基礎,而每當提到這個理論觀點,本-阿默思的這幾篇文章是無法回避的。盡管現在“表演”成為更為流行的術語,但是,表演論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承啟關系概念。正是本-阿默思將民俗學的承啟關系從最初的狹隘的口頭言語表演的“語境”或“場景”,通過借用馬林諾夫斯基的術語,擴展到更大的社會和歷史層面上的“文化承啟關系”,有助于民俗學研究能從更高的視野對民俗在歷史、社會和政治,以及多元文化中的運用與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并找到更合邏輯的分析路徑。這個路徑不僅有助于民俗學走出“文本”的象牙塔,而且也成為后來發展起來的公共民俗的核心關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