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文學與哲學
第93日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在第66節中,有論及法、史、哲之間的關系,在本編前言中,有論及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
哲學對于文史均不可少。這里談文學與哲學的關系?!栋蕴卦妼W文集》(王思衷編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中,T.S.艾略特認為經典的文學作品的標準有四個方面:心智的成熟,習俗的成熟,語言的成熟,共同文體的完善。他認為,經典的文學作品往往既屬于一個民族,又超越一個民族;既有時代特征,又超越一個時代。
這里首先是心智的成熟。心智,即心靈與智慧,這是文學經典作家獨具的價值。智慧和心靈一樣,是一個文學經典作家高于他同時代作家之處。但按艾略特的說法,智慧是最難界定和理解的詞,“要理解智慧,本人就必須是一個哲人”。因此,他有《哲人歌德》一文,要人們傾聽歌德生平。這與孟子的“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相同。這是研究經典文學不可忽略之處。
這里就涉及歌德屬于時代又超越時代的一面。在德國民族性高漲時,他堅守古典主義,自覺孤獨,這正是他心智的特立獨行之處。他關于世界文學的思想順應文學普遍性的要求。從哲學上講,普遍性、共同性與個體性、獨特性是統一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在經典文學中也是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時代,尤其不能失去個性和民族性。文學與哲學在這里交融而成為世界性。歌德是一個文學家,又是一位哲人,文學與哲學在他身上是統一的。他是這樣寫他自己這個“人”字的:左一撇是文學,右一捺是哲學。就是這樣,他把“人”字寫成了一個大寫的“人”,從而寫出了文學與哲學之間關系的間際交往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