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河南文化的精神實質

厚重、多元、輝煌的河南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河南文化精神,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與時俱進的愛國奉獻精神

愛國主義意味著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列寧說它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中原古代,像北宋儒臣范仲淹,一生為官清正、愛國憂民,其思想學說積淀于中國及河南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影響到朝野及后世。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體現出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在現代河南有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等,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豐富和發展了中原人民愛國主義的奉獻精神。當代河南,有常香玉、焦裕祿、史來賀、任長霞等。常香玉所表現出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愛國主義的奉獻精神;焦裕祿精神、史來賀精神、任長霞精神,更是新中國共產黨員對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及愛國主義奉獻精神的新詮釋。

2005年9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宣傳教育活動在河南省廣泛開展,堅定了全省上下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信心。廣大干部群眾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轉化為立足本職、多做貢獻的實際行動,“為當地做貢獻,為河南添光彩”活動在1500多萬外出務工創業人員中廣泛開展,各個行業、各條戰線的先進人物層出不窮,任長霞、常香玉、陳新莊、李連成、李學生、洪戰輝等一個個閃光的名字更是享譽全國。

二 獨具特色的團結和平精神

團結統一、愛好和平,是整個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在河南文化中具有獨特的表現。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也是歷史上融合、同化了許多其他民族而形成的。在中國歷史上,如何處理境內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及與周邊民族之間的關系,一直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課題。而在與西北草原地區游牧民族的關系方面,以漢族為主的中原農業民族基本上采取的是防御政策(長城即是這一政策的見證),并且還很注意在堅決抵抗入侵的同時兼用“懷柔”、“撫和”政策,如和親、會盟、開放“互市”、贈送大量布帛絲茶等。這種民族關系的主流和有關民族關系的政策,應該說是儒家講求民族大義“協和萬邦”、“和為貴”、“厚德載物”、“順俗施化”,道家和平不爭思想等傳統文化積極影響的結果。從中國的歷史實際來看,維護民族獨立而不向外擴張,追求團結凝聚、向往和平穩定,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和優良傳統,也是河南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中原人民的價值追求。

三 底蘊深厚的勤勞自強精神

中原兒女自古就有著剛健勤勞、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上可以用《周易·大傳》中的兩句話作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健”即剛健,也就是運行不止、堅強不屈之意。“自強不息”,即積極主動,努力向前,絕不懈怠。這里包含著勉勵作為、堅韌不拔之意。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原人民乃至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發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原文化自我更新的內在思想源泉。這些先進的精神文化值得我們去宣揚去繼承,將其運用到社會主義物質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去。

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寫照,同時也是河南人民的象征。歷史上的中原兒女,用自己的豐富實踐創造了燦爛的河南傳統文化,反過來看,燦爛的河南傳統文化則昭示著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河南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這種民族品格的典型寫照。

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當代河南的最獨特表現是“紅旗渠精神”。這條“人工大河”被國際上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紅旗渠是河南的驕傲和自豪,“紅旗渠精神”已經成為河南精神的象征、代表和精神符號。焦裕祿領導蘭考人民戰風沙、抗災害的頑強拼搏精神,楊水才“小車不倒只管推”的精神,史來賀、王洪彬、張榮鎖帶領群眾不怕困難、勤勞致富、改變家鄉面貌的精神等,都為河南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注入了豐富的現代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北| 沅江市| 揭东县| 石首市| 昌平区| 平舆县| 南郑县| 灵寿县| 龙岩市| 宜良县| 石柱| 宁波市| 遂昌县| 磐安县| 筠连县| 桃园市| 科尔| 卓尼县| 西乡县| 双牌县| 新乡市| 栾川县| 长乐市| 辛集市| 米泉市| 德格县| 达拉特旗| 高陵县| 沐川县| 富锦市| 株洲市| 肃宁县| 屏山县| 集贤县| 靖西县| 陆河县| 微山县| 吐鲁番市| 通州市| 来凤县|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