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手機、數字電視等新型傳媒在我國獲得了快速發展,人們進入了新媒體時代。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休閑娛樂的影響更加廣泛而深刻,并已經深入社會的各個角落,為億萬人民群眾所接受,成為影響和引導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的重要因素。新媒體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經濟基礎、歷史背景、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本來就面臨重重困難,在新媒體的影響下更是舉步維艱。

目前關于新媒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聞與傳播業務,輿論引導與社會管理,民族文化傳承、傳播與發展,社區發展、文化認同與身份建構,疾病預防等方面。

新聞與傳播業務研究是當前新媒體研究的主要內容。一是對新媒體本身的特點研究。其中以新媒體類型、特點為主要研究內容。根據不同的標準,新媒體可以分為不同類型。一般根據其載體,分為網絡新媒體、手機新媒體、電視新媒體和戶外新媒體等形式。研究者普遍認為,新媒體具有快捷性、交互性、多媒體性、容量海量性、社群性等特點。也有研究者從技術性與社會性兩個層面對新媒體特點進行了研究。[2]二是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影響的研究。有的認為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會面臨消亡的危險,即所謂“報業消亡論”;有的認為新媒體為傳統媒體發展帶來了機遇,即所謂“報業春天論”;有的認為新媒體會促進傳統媒體的轉型,即所謂“報業拐點論”。三是新媒體廣告研究。其中,新媒體廣告類型與特點,新媒體廣告制作、營銷與策劃是研究的主要內容。四是媒介融合研究。研究者普遍認為,新媒體時代媒介融合將不可避免。王漱蔚的《媒介融合: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認為,新媒介的出現打破了媒介間的壁壘,為不同的傳媒提供了資源整合的平臺和基礎。傳統媒介之間、傳統媒介與新媒介之間正形成一種互為補充、相互融合的關系,媒介融合儼然成為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周志平的《媒介融合:媒體未來發展的新趨勢》也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媒介融合已經成為當今媒體發展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

輿論引導與社會管理研究。研究者普遍認為,新媒體對輿論引導、社會管理以及執政能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劉學峰在《新媒體與公共危機管理》中認為,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形成、發展起著巨大作用,對公共危機的緩解和政府危機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王玉珠的《新媒體時代地方政府的輿論引導策略》指出,新媒體時代地方政府應依托地方權威媒體,占領新媒體輿論空間;加強政府門戶網站建設,打造網絡品牌欄目;與時俱進,重視對新興傳播方式的輿論引導。劉宇赤的《論新媒體時代的執政能力建設》認為,新媒體時代對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媒體的有效運用與否,成為衡量執政能力強弱的又一標準。各級黨政部門和領導干部都必須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把握新媒體時代的機遇,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充分運用媒體來體現并提高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曲明、聶法良《新媒體時代高校危機管理機制建構及對策初探》認為,新媒體時代高校必須強化危機管理,建立應對危機管理的有效機制,設置高校危機管理常設機構,引導高校管理層樹立媒介危機管理意識,提高危機管理水平,以保證高校健康發展。

民族文化傳承、傳播與發展研究。研究者普遍認為,新媒體對民族文化傳承、傳播與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民族文化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程曼麗的《從歷史角度看新媒體對傳統社會的解構》指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對社會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關系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它加快了人類生活的節奏,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交流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以及消費方式,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姜在新的《新媒體藝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一文,通過對黑龍江圖書館中藏書樓的三維模型構建的考察,認為三維模型保護了文物不被破壞,又使大眾可以在千里之外直接通過網絡進行瀏覽,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是對文物保護和開發方式的新探索。楊璇的《新媒體藝術語境中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認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引領著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進程,新媒體藝術運用在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的前景是不可想象的。Ruth Lemon的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M?ori Culture and Belief Systems探討了殖民地毛利人從傳統口語到標準書面語言交流系統的發展進程,以及新媒體對毛利文化和信仰系統的各種影響,認為毛利文化所擁有的強大文化根基足以為新媒體領域提供工作框架,毛利人正準備在全球知識經濟領域利用新媒體對文化安全提供支撐。魯鵬軍、張富博、張濤的《秦腔的本位傳播——新媒體時代秦腔的傳播方式探析》對新媒體時代秦腔的傳播方式探析認為,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逐漸邁入信息時代,我們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戲曲很快就被邊緣化。但是,不管媒介技術多么發達,戲劇的現場感都是無法復制的,即使有最優秀的演員、最出色的劇本、最先進的技術,也會缺少聲氣相求、息息相通的交流,缺少現場的變化莫測的刺激和冒險。本位傳播的核心就在于傳播的是無法復制的現場感。這是秦腔取勝的根本之道。

社區發展、文化認同與身份建構研究。研究者認為,新媒體促進了網絡使用者對虛擬社區的認同與身份建構,促進社區管理和發展。筆者的《全球網絡時代的大眾傳媒與民族認同》認為,大眾傳媒在促進民族認同的同時,也為一些極端民族主義思想傳播提供了途徑,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造成了不利影響。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更加快捷,大眾傳媒對民族認同的影響日益深刻。因此,亟須采取措施,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在民族認同中的積極作用,促進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和發展。莊曉東就云南網絡傳播與少數民族文化認同、身份建構和文化傳播進行了研究[3]。孟繁華從傳媒與文化領導權的角度,對當代中國的文化生產與文化認同進行了研究[4]。Jennifer Marie Almjeld在其博士學位論文The Girls of Myspace:New Media as Gendered Literacy Practice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中指出,博客促進了女性文化和身份構建。Marcus Foth.Helen Klaebe.Greg Hearn在The Role of New Media and Digital Narratives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一文中分析了新媒體在社區發展中的作用。

疾病預防研究。研究者認為,新媒體為疾病預防提供了有益的手段。譚宗洋、陳思、何景琳的《新媒體時代的艾滋病預防與倡導》提出,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涌現為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更多有益的手段和可行的方法。

目前,學界對民族文化的現代性建構研究,主要從“國家層面、民族層面、異質文化等方面”來探討“傳統/現代”一元對立和“單線式”的社會進化、“大傳統”與“小傳統”再建構等,其研究涉及傳統文化、鄉村社會、民間信仰、宗族的變遷、民族文化的重構、民族自覺等研究領域。涉及少數民族文化現代性建構研究的主要有:莊曉東將網絡媒介及其激發的社會文化變遷置于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現代建構的理論背景下考量,從三個不同的向度——作為媒介使用者的少數民族族群成員及相關社會文化變遷,虛擬世界的真實文化話語建構,民族地區政治博弈、經濟發展和現代性變化的過程中網絡傳播的現代性效能,展開了較為細致和全面的分析。[5]王真慧就市場經濟背景下浙江畬族的現代性建構進行了研究,重點分析了畬族文化現代性建構的推動因素,制約著畬族文化現代性建構的原因,以及畬族文化現代性建構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6]。海闊從關注歷史不同人群的視角來探究大眾傳媒與中國社會文化現代性的關系問題。[7]肖青以“大社會”的宏觀歷史發展為主線,以“小地方”的“社區史”為敘述框架,在“國家—社會”關系視野中具體展現湖村的撒尼文化建構歷程。[8]崔榕研究了湘西苗族在國家力量引導下的文化現代性建構歷程,認為其現代性文化的建構特征主要表現為:理性、科學對民間信仰的沖擊,權利意識的強烈伸張,文化主體意識的增強,文化開放性的日益明顯。[9]李春霞從電視對彝族鄉村傳統的影響研究了彝族地方性知識的建構與變遷。[10]劉鶴的《抗戰時期湘西現代化進程研究》以現代化的角度對抗戰時期湘西地區的社會發展進行了研究,總結了促進湘西政治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和民眾思想現代化發展的動力,并指出戰爭對湘西現代化發展的影響。[11]此外,也有一些關于傳媒與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變遷的研究也涉及少數民族文化現代性建構問題。如陸漢文的《現代性與生活世界的變遷: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會學研究》[12]、錢春蓮的《幻影年華:跨越時空的影像作者研究》[13]、田中陽的《雙輪:本土與現代》[14],等等。

綜上所述,新媒體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研究目前還是很薄弱的。文化變遷是永恒的,現代性是民族文化變遷的特點,現代化與民族性結合是民族文化變遷的最佳選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建構過程也是其不斷向現代化發展變遷的過程,其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新媒體無疑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其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廣泛而深刻。因此,新媒體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變遷的影響將是不可回避的話題。隨著新媒體研究的不斷深入,其研究領域將進一步拓寬,從宏觀研究向微觀研究深化,從理論研究向應用研究拓展,從單一方法運用向多手段轉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鸡泽县| 双峰县| 敦煌市| 鄂托克前旗| 菏泽市| 佛冈县| 蓬安县| 乌鲁木齐县| 邢台市| 沙坪坝区| 任丘市| 淳安县| 灌云县| 营口市| 定襄县| 栾川县| 通道| 方正县| 德令哈市| 光泽县| 荣昌县| 闽清县| 西藏| 平遥县| 常宁市| 松滋市| 南安市| 乌拉特中旗| 泸水县| 洛隆县| 朝阳市| 平果县| 惠东县| 大冶市| 灵台县| 黄浦区| 垫江县| 樟树市| 大邑县| 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