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近十幾年以來,對宋代文學之研究,視野愈益開闊。學者嘗試從多種角度切入,或與不同學科關聯,努力拓展宋代文學研究之領域。在此種學術背景下,我亦嘗試在宋代文學研究上有更多的突破。

首先,是文體學研究之興起,提示學者每一文體的特殊性。從文體學角度著手,諸多紛爭不決的學術問題,會有新的解決途徑。宋詞,一直是我研究的重心之所在。那么,宋詞的文體特征是什么?或者有學者回答:音樂性。宋詞在當時是可以歌唱的,配樂演唱,促使宋詞這一特殊文體之發生和發展。這樣的回答,當然有其合理性,卻不是全部的答案。回到唐宋時期,歌詞是配合流行音樂演唱的,更多地流行于秦樓楚館,傳唱于美艷歌妓,傳抄于民間樂工。唐宋時期的文人,對配合歌詞演唱的俚俗燕樂,并沒有予以更多關注,那僅僅是當代司空見慣的民間音樂。所以,從晚唐至北宋二百年左右的歷史過程中,極少有詞人或學者關心歌詞的音樂問題。直至北宋末年的李清照,才在其《詞論》中討論歌詞的音樂性問題,然而,也沒有引起彼時詞學界的太多注意。宋以后,燕樂失傳,才逐步引起部分學者的興趣。到了清代,燕樂研究逐漸成為顯學。綿延至今,一提及詩詞之別,就讓人聯想到宋詞的可歌性。這種對歌詞文體特征的認識,是基于今人學術立場的,與唐宋時代文人之認識,有一定的脫節,所以,一直不能解釋唐宋詞發展歷程中的系列重要問題。

梳理唐宋時期文人關于歌詞文體的觀念,問題就變得明晰起來。“詩言志,詞言情”,詩詞之辨實質在于教化與娛樂。此處之“情”,特指男女之艷情。詩言志,其功能目的為政治教化;詞言情,其功能目的為聲色娛樂。唐宋文人對歌詞之喜愛和鄙視,都是以這樣的文體特征為出發點的。所以,在本書中,關于唐宋詞體之興起、宋初詞壇之沉寂、范仲淹詞史地位之確立、“以詩為詞”問題之辨析、南北宋詞壇之演進、歌詞創作題材和風格之類型、歌詞雅俗之變與尊體之進程,都是立足于“詞言艷情”的文體特征,試圖做出新的回答。包括對陸游“無題詩”的研究,也與“詩詞之辨”之文體特征相關。

其次,是科舉制度與文學創作之關系,為宋代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程千帆先生、傅璇琮先生,從科舉制度入手,研究唐代科舉與文學之關系,給學術界以諸多啟迪。部分學者,將目光轉移到宋代,近年來,從科舉制度的角度審視宋代文學演變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祝尚書先生《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林巖先生《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等專著陸續出版。然而,上述學者專著,無論是討論唐代,還是討論宋代,大都從史學角度立論,討論科舉制度之本身,以及與科舉制度相關的種種歷史現象,很難真正將研究的立場延伸到文學領域,由此也招致學界一些旁觀者的批評。梳理科舉制度與文學發生關聯的史實相對容易,如考察唐代科舉考試中詩賦之地位、唐人的行卷和溫卷、宋代科舉考試中詩賦重要地位被策論逐漸替代、宋代詞科考試之興廢,等等。將研究推進一步,探索科舉制度之發生和演變對當時文學創作的影響,需要研究者花費更多的精力,對紛繁復雜的文學創作現象做出分類梳理、綜合歸納、演繹判斷。文學創作是鮮活的,研究者一旦將某種文學現象與科舉制度勾連,討論其影響關系,同時也就是給他人提供了無窮的批評話題。我最近十多年來,將太多的精力投諸宋代科舉制度與文學創作之關系的研究課題。由此,比較完整地梳理了宋人與科舉相關的文學創作,如考官的鎖院詩和士人的落第詩、鹿鳴宴和聞喜宴之作。我也試圖從科舉制度演變的角度,探討唐宋詩之差異,為宋詩的創作特征做出一定的解釋。

再次,由于對范仲淹的特別喜愛,近十余年以來,我一直以范仲淹為研究個案。通過在個案研究上之深入,深度剖析宋代文人的政治活動與文學創作,力圖使自己的學術研究,在面的關注背景下,有點的深化。其他個案研究,亦抱有同樣的學術目的。

此外,對于宋人文學創作之生態環境,我也有相當的興趣,如宮廷“賞花釣魚”之創作、北宋出使遼國之創作,等等。多維視野,確實給我的研究帶來新鮮活力,亦期待著學界的批評和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明市| 永定县| 云和县| 德州市| 铜鼓县| 长泰县| 崇信县| 遵义县| 德钦县| 郑州市| 寿宁县| 文水县| 新邵县| 溧水县| 卫辉市| 天台县| 汉源县| 乐都县| 闽清县| 临湘市| 邢台市| 淳化县| 石城县| 宁远县| 错那县| 罗平县| 乌兰察布市| 华宁县| 靖远县| 通江县| 瑞金市| 汾阳市| 麟游县| 晋城| 武宁县| 婺源县| 宜良县| 浮梁县| 富蕴县| 嵩明县|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