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評價:基于居民感知的實證分析
- 羅連發
- 1477字
- 2019-07-16 11:26:01
二 研究內容與主要的創新點
(一)研究內容
從我國經濟增長質量政策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特征性事實出發,界定基本的研究問題——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低下的理論邏輯是什么。然后,從質量的一般性定義出發,重新確定經濟增長質量的概念,提出一個主客觀相統一的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框架,并在此基礎上設計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引用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于2013年與2014年在全國范圍內所進行的經濟增長質量調查數據,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現狀進行實證性評價,得到基于居民主觀感知的經濟增長質量的特征事實;然后,建立起經濟增長質量評價的決定模型,將經濟增長質量的主觀評價數據與個人特征數據以及區域宏觀經濟增長的數據進行匹配,利用分層線性回歸模型,得出增長質量主客觀指標之間的定量關系,檢驗客觀指標對于我國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是否存在二次曲線效應,以及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區域間是否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最后基于經濟增長質量的實證分析結論,提出我國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的政策建議。
(二)主要的創新點
本書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對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進行了創新:
1.基于文獻與政策的分析提出了經濟增長質量評價的新框架
經濟增長質量是一個政策的熱點問題,我國從1995年就開始提出了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的政策口號,因而對政策的研究是經濟增長質量研究的起點,而目前的經濟增長質量研究還沒有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政策進行專門而系統性的研究。本書在對國內外的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梳理與分析后,還重點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質量政策進行了回顧與整理,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質量政策進行了階段劃分與特征歸納,并從中得出經濟增長質量的理論與政策存在著宏微觀相分離的問題。從質量的一般性定義出發,重新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概念進行界定,提出經濟增長質量是“經濟增長的結果為社會大眾所滿意的程度”,提出了物質福利、社會生活與個人生活的三維度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模型。基于質量的基本定義綜合了經濟增長評價與質量評價的主要指標體系,解決了當前的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側重于經濟增長的某一個方面而過于片面的問題。
2.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質量評價進行了實證調查與測評
本書的另一個創新之處是基于一個新的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框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連續兩年的實證調查,收集了31個省區1.2萬多個樣本的第一手數據,得到了我國經濟增長質量評價的專門數據庫,使得本書的結論能夠建立在豐富的實證數據基礎之上。基于這一數據庫,對我國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經濟增長質量感知評價,進行特征化、結構化的分析,從而能夠從實證上解釋我國居民為什么對經濟增長的感知程度不高,以及為什么不同人群和區域間收入在趨同,但對于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卻有顯著性差異的問題。因而,本書研究的另一重要創新在于將經濟增長質量研究中,許多不能驗證的結果,利用調查數據和實證研究進行了驗證性的分析。
[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數據來源: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
[3]其代表性的觀點是陳統奎、劉劭《從GDP到GNH:中國經濟增長但是人民并不幸福》(2005)中對中國的GDP與國民幸福的分析。
[4]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該調查每季在全國50個(大、中、小)調查城市、400個銀行網點各隨機抽取50名儲戶,全國共20000名儲戶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內容包括儲戶對經濟運行的總體判斷、儲蓄及負債情況、消費情況、儲戶基本情況四個方面。物價滿意指數:反映居民對當期物價滿意程度的擴散指數。該指數的計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儲戶中,先分別計算認為本季物價“令人滿意”與“偏高,但尚可接受”的居民占比,再分別賦予權重1和權重0.5后求和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