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節 朱熹的生平及著作簡介
一 朱熹的生平簡介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遯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州病叟,別稱紫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南劍(今福建省南平市)尤溪縣,公元1200年(宋寧宗慶元六年)卒于福建建陽(今福建省建陽市),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因朱熹長期寄居福建,他的學派被稱為“閩學”。
朱熹生活的南宋時期,由于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整個南宋王朝由于內外矛盾交加和統治階級的昏庸腐敗,社會危機深重。北宋王朝為金貴族所滅,南宋統治者只能在臨安(今杭州)建立半壁江山,即使如此,金人仍然不斷發起戰爭,步步緊逼,賴民族英雄李綱、宗澤、岳飛、韓世忠等人的抗金斗爭,南宋才得以偏安江南。但是南宋政治集團的最高統治者卻昏庸無能、腐敗不堪。對外,他們委屈就全,滿足于偏安一隅,為了維持統治政權,他們極力主張議和,甚至不惜向金貴族屈膝稱臣,每年繳納貢銀。對內,為了支付龐大的軍費、行政費、向金納貢費并維持統治階級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腐朽寄生生活,統治者巧立名目,殘酷地剝削勞動人民,不僅賦稅十分苛重,各種苛捐雜稅層出不窮,而且還嚴重地兼并土地,使得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各地紛紛發動了農民起義。“據不完全統計,南宋一百五十二年間,農民起義,包括‘兵變’在內,前后達二百余次。特別是南宋初年,鐘相、楊幺在湖南舉行的農民起義,堅持了五六年之久,明確提出了‘等貴賤,均貧富’的革命綱領,給反動統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1]
朱熹家庭的興衰,是同當時的政治風云息息相關的。朱熹的遠祖朱環,諱古寮,唐末奉歙州刺史命率兵戍守歙州的婺源(今江西省婺源縣),遂在婺源萬安鄉松嚴里安家,成為朱家在婺源的開基祖先。朱環以下第七代為朱熹的祖父朱森,號良材,他隨子赴閩,死于政和縣并葬于政和縣的護國寺旁,被贈為承事郎。朱熹的父親朱松,字喬年,號韋齋,進士出身,歷任建州政和縣尉、南建州尤溪縣尉、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尚書度支員外郎、可司勛吏部郎等官。朱松性情剛直,《宋史·朱熹傳》記載,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秦檜決策議和,松與同列上章,極言其不可。檜怒,風御史論松懷異自賢,出知饒州”。朱松在宣和末年到福建的政和縣做官時,因睦州爆發方臘起義,危及他的家鄉歙州,遂舉家寓居政和,后調任尤溪尉,又遷居尤溪,于建炎四年(1130年)在尤溪生下朱熹。
朱熹的啟蒙教育深受家庭的影響。舊史說朱熹的家世是“婺源著姓”,“以儒名家”[2],即朱家在社會上具有顯赫的地位,且篤信儒學,以儒家思想作為指導思想。朱熹的父親朱松是二程的再傳弟子羅從彥的學生,又是當時程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李侗的同學,據《朱子年譜》記載:“初,韋齋(按:即朱松)師事羅豫章(按:即羅從彥),與李延平(按:即李侗)為同門友。聞楊龜山所傳伊洛之學,獨得古先圣賢不傳之遺意,于是益自刻厲,痛刮浮華,以趨本實,日誦《大學》《中庸》之書,以用力于致知誠意之地。自謂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韋之義,名其齋曰韋齋,以自警焉。”[3]這對朱熹的思想和學術都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朱熹自幼聰穎過人,好讀書,善思考,《宋史·朱熹傳》記載:
“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問曰:‘天之上何物!’松異之。就傅,授以《孝經》,一閱,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嘗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
朱熹從幼年起就在深受理學熏陶的父親的直接教育下學習《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并開始接觸二程理學。朱熹十四歲時父親朱松病逝,臨終時要求朱熹師事當時的道學先生胡憲、劉勉之、劉子翚三人,繼續學習儒家思想。朱松遺言:“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學皆有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惟其言之聽,則吾死不恨矣。”[4]朱熹遵照父親遺囑受教于此三人。
朱熹師事的“一胡二劉”分別為:胡憲,字原仲,自號“籍溪先生”,建州崇安人。少時從胡安國學二程之學,對二程理學十分崇拜,是理學由二程發展至朱熹的承上啟下的重要學者之一,朱熹師事他的時間最久。胡原仲受佛教的影響甚深,“質本恬澹而培養深固,平居危坐植立,時然后言。望之枵然如槁木之枝,而即之溫然,雖當倉促,不見其有疾言遽色。人或犯之,未嘗較也。”[5]在學術方面,“其讀書不務多,為訓說,獨嘗纂《論語》說數十家,復抄取其要,附以己說。”[6]劉勉之,字致中,號草堂,時稱聘君,學界稱之為白水先生。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崇安五夫白水(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上梅鄉)人,少以鄉舉入太學。當時蔡京嚴禁元佑書,伊洛之學不傳,故劉勉之“陰訪伊洛程氏之書,藏于篋底,深夜下帷燃膏,潛抄而默誦之。學《易》于譙天授定。已而厭科舉業,南歸見劉元城、楊龜山,皆請業焉”[7]。后來辭離太學,筑草堂于故鄉,耕耘自給,淡泊功名,與胡憲、劉子翚講學論道,研究理學。“其友朱韋齋卒,屬以后事,且戒子受學焉,故文公之得道,自先生始。”[8]劉子翚,字彥沖,號屏山,建州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忠顯公仲子。以父任授承務郎,辟真定府幕屬。以父死靖康之難,痛憤,廬墓三年。服除通判興化軍。以執喪致羸疾,不堪吏事,辭歸武夷山。”[9]筑室故鄉屏山下潭溪邊,講學論道以終,號“病翁”,人稱“屏山先生”。“所與游皆海內名士,韋齋朱先生且以子文公托之。先生少喜佛,歸而讀《易》,渙然有得。以為學《易》莫先于復,而初九乃其工夫之要。文公嘗請益,先生曰:‘吾于《易》,得入道之門焉。所謂“不遠復”者,吾之三字符也,佩服周旋,罔敢失墜。汝尚勉哉!’”[10]
胡憲、劉勉之和劉子翚三人的思想和行為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朱熹分別就學于此三人,他在《籍溪先生胡公行狀》中稱:“先生所與同志,唯白水先生,既與俱隱,又得屏山劉公彥沖先生而與之游,更相切磋,以就其學。而熹之先君子,亦晚而定交焉,既病且沒,遂因以屬其子,故熹于三君子之門皆嘗得供灑掃之役,而其事先生為最久。”[11]他們對朱熹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首先,三人都信奉理學,都醉心于二程理學的研究且學問淵博;其次,三人都主張抗金,堅持操守,不滿于秦檜之流的妥協態度;第三,三人除治儒家經典外,都喜好佛教禪學。這些都對朱熹產生了重要影響。
朱熹十九歲進士及第,二十二歲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待次。此時的朱熹求學心切,二十四歲在赴同安上任的途中,執父禮拜見了父親的同門好友李侗。李侗,字愿中,南劍州劍浦(今福建省南平市)人,學者稱為“延平先生”,與朱熹的父親朱松一同拜羅從彥為師,學習二程之學。羅從彥是楊時的學生,楊時是二程的弟子,故李侗是二程的三傳弟子。初見李侗,朱熹向李侗介紹了這些年他在“一胡二劉”處的學習情況,李侗以長輩的身份對朱熹過去的學習表示出“莫之許”的態度,并指出他所學的是一些禪道。對于李侗的批評,朱熹當時接受不了,但是后來經過反復的思考,才覺得李侗的話有道理。朱熹曾回憶說:
“始見李先生與他說,李先生只是說不是,某卻倒疑李先生理會此未得,再三質問。李先生為人簡重,卻是不甚會說,只教看圣賢言語。某遂將那禪權倚閣起,意中禪道亦自在,且將圣人書來讀,讀來讀去,一日復一日,覺得圣賢言語漸漸有味,卻回頭看釋氏之說,漸漸破綻、罅漏百出。”[12]
于是朱熹三十一歲時正式拜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李侗是篤信孔孟派儒學的思想家,對《春秋》《中庸》《論語》《孟子》等經典都有較深的造詣。朱熹得到李侗多年的教誨,在學術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儒家根底越來越扎實,特別是對《論語》《孟子》的造詣更深,從而樹立了對儒家思想的堅定信念,成為繼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一生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武學博士、知南康軍、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江南西路提典刑獄公事、漳州太守、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等職,后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待制、侍講。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并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治績顯赫。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韓侂胄擅權,攻擊道學為“偽學”,排斥趙汝愚,朱熹也因此被革職回家,于慶元六年(1200年)病逝。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年),詔賜朱熹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以明堂恩加通議大夫。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改徽國公。
朱熹仕途坎坷,在政治上沒有實現他的宏愿,但在教育和學術上卻作出了顯著的成績。他長期從事書院教育,訂立《學規》,著書立說,編纂教材,講學授徒。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朱熹建立了白鹿洞書院,并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岳麓書院,另外還先后創辦了考亭書院、武夷精舍、紫陽書院、晦庵書院、建安書院等。朱熹講學的內容“以理學和儒家經學為主,以‘四書’學為基礎,在‘四書’學的基礎上,以儒學‘六經’作為經學教育的提高階段,把理學教育與經學教育相結合”[13]。朱熹還創立了在中國學術史上舉足輕重的“閩學學派”,對后世具有重要影響。他又與同時代著名的理學家呂祖謙、陸九淵等會于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開展學術交流和辯難,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這些都成了文化史上的美談。
二 朱熹的著作簡介
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哲學、史學、文學、樂律、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獵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宋史·朱熹傳》記載:“其為學,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嘗謂圣賢道統之傳散在方冊,圣經之旨不明,而道統之傳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窮圣賢之經訓。所著書有:易本義、啟蒙、蓍卦考誤,詩集傳,大學禮記中庸、或問,論語、孟子集注,太極圖、通書、西銘解,楚辭集注、辨證,韓文考異;所編次有:論孟集議,孟子指要,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皆行于世。熹沒,朝廷以其大學、語、孟、中庸訓說立于學官。又有儀禮經傳通解未脫稿,亦在學官。平生為文凡一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14]
朱熹的著述遠比《宋史》記載的要多,只是有的已經亡佚了。現根據考證,按《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分別略述于下[15]:
(一)經部
1.《易》類:《周易本義》十二卷,《易學啟蒙》四卷(與蔡元定合著),《蓍卦考誤》一卷,《朱文公易說》二十三卷,《易傳》十二卷(已佚),《古易音訓》二卷(已佚),《損益象說》一卷(已佚),《易問答》二卷(已佚) ;
2.《書》類:《書傳輯說》七卷(已佚),《文公書說》三十卷(已佚),《書經問答》一卷(已佚) ;
3.《詩》類:《詩集傳》二十卷,《詩序辨說》一卷,《文公詩傳遺說》六卷,《毛詩集解》(又稱《詩集解》) (已佚),《晦翁詩譜》(已佚) ;
4.《禮》類:《儀禮經傳通解》三十七卷,《儀禮釋宮》一卷,《家禮》五卷,《儀禮經傳圖解》(已佚),《禮記解》一卷(已佚),《祭儀》(已佚),《二十家古今家祭禮》二十卷(已佚),《四書禮范》五卷(已佚) ;
5.《孝經》類:《孝經刊誤》一卷,《孝經存異》一卷(已佚) ;
6.五經總義類:《新定易書詩春秋古經》(已佚),《經說》三十卷(已佚),《五經問答》(已佚) ;
7.《四書》類:《四書章句集注》十九卷(包括《禮記大學》一卷,《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禮記中庸》一卷),《四書或問》三十九卷(包括《大學或問》二卷,《論語或問》二十卷,《孟子或問》十四卷,《中庸或問》三卷),《論孟精義》三十四卷(包括《論語精義》二十卷,《孟子精義》十四卷),《論語評說》八卷,《孟子問辨》十卷,《中庸輯略》二卷,《大學集解》(已佚),《論語訓蒙口義》八卷(已佚),《論語集解》(已佚),《孟子集解》(已佚),《孟子要略》(已佚),《中庸詳說》(已佚),《中庸集解記辨》(已佚),《新定大學》(已佚),《新定中庸》(已佚),《四書音訓》(已佚),《四書集義》(已佚) ;
8.小學類:《校定急就篇》一卷(已佚),《校定說文解字》一卷(已佚)。
(二)史部
1.編年類:《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資治通鑒綱目提要》五十九卷(已佚) ;
2.傳記類:《伊洛淵源錄》十四卷(未完稿),《八朝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曾南豐年譜》一卷(已佚),《婺源茶院朱氏世譜》一卷(已佚) ;
3.地理類:《臺寓錄》三卷(已佚) ;
4.政書類:《紹熙州縣釋奠儀圖》一卷,《田說注》(已佚)。
(三)子部
1.儒家類:《延平答問》一卷、《附錄》一卷,《西銘解》一卷,《太極圖說解》一卷,《通書解》一卷,《雜學辨》一卷、附《記疑》一卷,《小學》六卷,《經濟文衡》(《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續集》二十二卷),《近思錄》十四卷(與呂祖謙合編),《續近思錄》十四卷(已佚),《訓蒙絕句》(已佚),《困學恐聞》(已佚),《中和舊說》(已佚),《論性答稿》(已佚),《程子微言》(已佚),《朱子讀書法》(已佚) ;
2.數術類:《潛虛考異》(已佚) ;
3.藝術類:《琴律說》一卷,《家藏石刻集》(已佚) ;
4.雜家類;《校正裨正書》三卷(已佚) ;
5.道書類:《陰符經考異》一卷,《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四)集部
1.《楚辭》類:《楚辭集注》八卷,《楚辭辯證》二卷,《楚辭后語》六卷,《楚辭協韻》一卷(已佚),《楚辭音考》一卷(已佚) ;
2.別集類:《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韓文考異》十卷,《昌黎文粹》(已佚),《牧齋凈稿》(朱熹自訂之早年詩集,未刊刻),《東歸亂稿》(未刊刻),《文公文集》八十八卷(朱熹子朱在編) (已佚),《朱文公文集類編》一百五十卷(黃士毅編) (已佚),《晦庵文集》一百卷(王埜編),《文公文集續集》十卷(王遂編)(已佚),《朱文公文集》(《正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正集》一百卷為王埜所編,《續集》十一卷為徐幾所編,乃由王遂編《續集》十卷再增一卷,《別集》十卷為徐師魯所編),《朱子前集》四十卷、《后集》九十一卷、《續集》十卷、《別集》二十四卷(已佚),《朱子大同集》十三卷(朱熹門人陳利用輯,明·林希元復加增輯) ;
3.總集類:《南岳唱酬集》一卷、《附錄》一卷,《歐曾文粹》六卷(已佚) ;
4.詩文評類:《晦庵詩話》一卷(朱熹門人陳文蔚輯),《朱文公游藝至論》二卷(明·余佑輯)。
此外,朱熹編校的書有:《二程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二程外書》十二卷,《校正程氏易傳》四卷,《謝上蔡先生語錄》三卷,《張南軒文集》四十四卷,《韋齋集》十二卷,《玉瀾集》一卷,《二程文集校》十二卷(已佚),《程氏經說校》七卷(已佚),《橫渠集校補》(已佚),《步天歌校》一卷(已佚)。
朱熹的弟子記錄其師談經、論事、明理之言,匯集編訂成書,也反映了朱熹在教育和學術上的顯著成績,主要有:《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黃士毅、李性傳、王佖編),《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黎靖德編),《朱子語略》二十卷(楊與立編),《朱子語錄類要》十八卷(葉士龍編),《語錄類編》(淵編) (已佚),《四書類編》(
淵編) (已佚),《易問答語要》(
淵編) (已佚),《文公進學善言》(
淵編) (已佚),《朱子別錄》十卷(李道傳編) (已佚),《朱子語粹》十卷(程永奇編)(已佚),《語錄匯編》十卷(胡常編) (已佚),《晦庵語類》二十七卷(潘墀編) (已佚),《疑義問答》(嚴世文記) (已佚),《師友問答》(劉剛中記) (已佚),《問答》十卷(李閎祖記) (已佚),《師說》十卷(鄭可學記) (已佚),《師誨》三卷、《附錄》一卷(吳必大記) (已佚),《文說》一卷(包揚錄) (已佚),《文公語錄》(周耜錄) (已佚)。
關于朱熹的著作,后人還多所輯佚、補訂,主要有:《紫陽遺文》(明·張逵編) (已佚),《文公大全集補遺》八卷(明·朱培輯),《朱子大全集補遺》二卷(清·朱啟昆編),《朱子文集大全類編補遺》(清·朱玉輯),《朱子文集補遺》(清·陳敬章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