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美教育“以美育德”的機理研究
- 王敬艷
- 1432字
- 2019-07-16 11:30:00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意義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美學美育及德育基礎理論為指導,以現代腦科學、認知科學、德育學、心理學、美學、美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依據,在多學科視野下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展開研究,揭示審美教育“以美育德”這一過程在神經生理水平及心理水平的發生機制和作用機理,以及這一過程應遵循的教育原理。很多學者認為,審美、道德是人的高級精神活動,怎么能從神經生理水平解釋呢?但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是道德還是審美的發生過程都是生理和心理活動相互交織的過程。在生理上必然以一定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結構為物質基礎,表現為高級神經系統一系列的活動;在心理上必然表現為各種情感和心理的活動。因此,必須從科學角度研究這一問題才能使問題真正獲得突破。這一過程尤其要引入大量認知神經學、神經倫理學、神經美學以及認知心理學、情緒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清晰地揭示美育過程中審美主體對審美信息的加工過程,審美情感、道德情感的誘發過程和作用機理,情感智慧與道德智慧的意會和積淀機制,等等。長期以來,美學界總認為審美是人之天性,人們的審美感受主要依靠直覺,對審美信息的感受常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因此,審美信息被認為是難以捕捉的,審美體驗過程被認為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13]本研究試圖科學地揭示美育活動中,人腦如何對審美對象的信息進行加工,哪些因素會影響這一加工過程,如何使這一加工過程更加高效,美育的道德教化的效應和作用機理怎樣,以及這一過程中應該依據什么樣的教學原理和原則來控制教學的各種要素,等等。
二 研究意義
審美教育“以美育德”機理的研究具有深遠的現實和理論意義。具體如下:
第一,從社會和時代層面看,本研究以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與理論需求為基點,對社會的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無疑將具有深刻的理論指導意義。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如今我國面臨著從物質現代化向精神現代化的轉型。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黨和國家做出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今后要堅持道德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建設并重,力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不僅需要更多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寓教于樂的審美對象,還需要更好的美育。新的時代背景下,美育該如何充分發揮它以美育德、陶養情感的作用?這需要在理論上做出種種揭示和回答。本研究能在理論和實踐上更好地指導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實踐,確保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的良性發展。
第二,從學校教育層面看,本研究順應了學校美育、德育實踐對理論創新的吁求,有助于解決美育、德育面臨的理論和方法困境。這是因為,本研究對美育影響人的心腦活動與道德情感、判斷、行為機理的研究,以及對這一過程應遵循的教育原理的揭示,將大大有利于教師借助美育育德的原理來開展美育及德育教學,從而真正提高美育、德育的方法效度和理論信度。總之,本研究對學校美育和德育的實踐將提供深刻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有利于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第三,從教育理論研究創新層面看,本研究有助于提高美育心理學的研究層次,也將豐富德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本研究通過交叉性、橫跨性、互滲性的多學科知識和高度集成性的方法,借助跨學科的思維可以讓美育心理學的研究更上一個臺階,實現理論研究的系統化、科學化,確保動態與靜態、宏觀與微觀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這一研究屬于美育和德育學科交叉的理論研究,其復雜性決定了這恰好是理論創新的平臺,是新思想、新方法的創生之地,因此,其研究必然能大大豐富德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