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
- 魏繼昆
- 4863字
- 2019-07-22 15:06:32
緒論
一
關于物質和精神之間的關系,1963年5月,毛澤東在其《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中曾指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1]。在此,毛澤東深刻地闡明了存在和思想,亦即物質和精神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他又認為,認識的第一階段,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階段,由存在到思想階段”。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但在認識發展過程中,僅有“第一階段”的“第一次飛躍”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進入到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即“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階段”。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對此,毛澤東認為,“這次飛躍(即第二次飛躍——引者),比起第一次飛躍來,意義更加偉大。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即人從客觀外界的反映過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此外再無別的檢驗真理的辦法”。同時他還強調:“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2]以上闡述,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突出貢獻,同時也是對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升華。
從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探索來看,在偉大的中國革命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尤其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這一代表中國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即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走進中國人民大眾之中并實現大眾化,就會變成推進中國革命事業發展,乃至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巨大的“物質力量”。
對此,筆者認為,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從精神到物質”的巨大飛躍。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引領下,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合力奮斗,終于在世界的東方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二
何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簡言之,就是通過學習、教育、宣傳等普及活動,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現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少數人占有到人民大眾所掌握的過程,其目的在于使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為人民大眾所理解、所掌握、所認同直至所信仰,也就是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要是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從精英占有的狹窄空間中走出來,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是中國共產黨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歷史階段。深化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對于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經驗、規律和特點,具有重要的價值。本課題,將探討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關于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的歷史進程。本課題認為,依其演進的特點,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1)延安前期(30年代中后期):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的初始階段。這個階段,中國共產黨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但是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實踐中,人民群眾還有許多困惑和疑問,特別需要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一步回應和解答其關切和疑惑,并使之獲得迎接挑戰、推動發展的動力。基于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此階段,著重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問題,其目的在于使人民大眾(主要是工農兵)獲得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從而大力推進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的發展。這一階段探索的重要標志,就是毛澤東所著的《實踐論》《矛盾論》以及工農兵群眾對它的學習、掌握和運用;再者就是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在延安等解放區的傳播和學習,如馬文瑞回憶:“早在1936年,毛澤東同志就曾讓大家閱讀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毛澤東稱贊這本書是“通俗的而又有價值”的著作[3]。不過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制約,黨在這一階段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探索重點,主要是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其他方面的探索尚未展開。(2)延安中期(30年代末40年代初):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的展開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在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探索也全面展開。主要是:探索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大眾化,它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大眾化和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大眾化。簡言之,這一階段探索的重點,主要是面向工農兵群眾,推動和實現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大眾化,并通過延安整風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運動深入發展。(3)延安后期(40年代中期):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的升華階段。這個階段,以中共“七大”召開為標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實現了歷史性飛躍。與此相伴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探索也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這一階段重點探索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大眾化。其著重點在于,讓人民大眾認識、把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基本觀點特別是其活的靈魂,并使之成為推動中國革命事業發展的動力。如劉少奇在中共“七大”《關于修改黨章報告》中指出,“用毛澤東思想來武裝我們的黨員和革命的人民,使毛澤東思想變為實際的不可抵御的力量”。并特別強調:“為適應一般黨員的水準,黨的宣傳部門,應將毛澤東同志的重要著作,編為通俗讀物。”[4]這一階段,經過全黨的努力,特別是通過對“中共七大文獻”的學習、宣傳等環節,使毛澤東思想進一步化作了人民大眾投身中國革命的行動和力量。
第二,關于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的主要成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理論上,構建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框架,即探索并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實質、原則、途徑及其檢驗標準等,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思想;在實踐上,以延安為中心,掀起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運動,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入探索,使人民大眾獲得了改造世界的動力,因而極大地推進了中國革命的發展。
第三,關于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的基本經驗。本課題認為,主要是:(1)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始終堅持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相結合,使其相得益彰。實踐證明,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同時也是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兩者是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各有側重的。這是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的根本前提。(2)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始終堅持面向實際,使其根基牢固。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做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箭,必須用了去射中國革命之的”[5]。(3)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始終堅持面向生活,使其充滿活力。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也就是“把口頭上的馬克思主義變成為實際生活里的馬克思主義”。[6](4)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始終堅持面向群眾,使其目標明確,造福人民。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融入到人民群眾之中,即在學習馬克思主義過程中,“逐漸地移過來,移到工農兵這方面來”[7]。(5)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始終堅持正確處理精英與大眾的關系,使其角色定位科學,做到互動、雙贏,合力推進。
第四,關于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的歷史啟示。本課題認為:(1)堅持科學化,必須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的規律及其特點,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事業的發展;(2)堅持人本化,必須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的出發點、立足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本,真誠地為人民服務;(3)堅持通俗化,必須采取多種形式和措施,使馬克思主義原理更通俗易懂,為人民大眾所理解和掌握,但要反對庸俗化。(4)堅持系統化,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建設,這是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舉措。
三
自2007年中共十七大閉幕以來,理論界、學術界就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展開了研究,并漸成熱點。其中關于新民主主義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哲學方面,即重點探討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及其影響。但是對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的研究則少之又少,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只是近兩年來,包括筆者在內,陸續有研究者開始探討這一課題。對此,本課題認為,深化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一,這一研究,對于推進延安時期革命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當下關于延安時期革命史研究,可謂全面而深入,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黨建乃至對外關系,都有系列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關于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研究更是繁榮興盛。可是,關于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的研究,卻少有涉及,存在著滯后現象。為了彌補這一研究不足,需要在深化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同時,加大對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的研究力度。因而,這一研究,對于深化延安時期革命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第二,這一研究,對于推進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中國,不是可有可無、也不是時有時無的問題,而是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始終的重大戰略問題。它有其自身的演進過程、發展規律及其歷史特點。從理論構建看,需要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依據、精神實質、表現形式、實現路徑以及檢驗標準等問題。從實踐推進看,需要全面考察和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演進的歷史過程及其特點;需要梳理和總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的成就;需要概括和總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的基本經驗,等等。而以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探索為對象,作一深入探討,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特別是推進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就是“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8],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第三,這一研究,對于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探索,是一座“富礦”,它不僅是“教育人民”的資源,更是“武裝全黨”的法寶。從黨的建設看,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所推動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因而探討和挖掘這一資源,對于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首先在學習方面,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對于全黨來說,也是一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的普及運動。因而通過探討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總結這一時期的學習型政黨建設的基本經驗,對于在世情、國情和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條件下,使全黨不斷學習、善于學習,系統掌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努力掌握和運用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在服務方面,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的根本,在于踐行黨的宗旨,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通過探討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總結這一時期的服務型政黨建設的基本經驗,對于解決“為誰服務、為誰謀利”這一執政黨建設的根本問題具有重要價值;再次在創新方面,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推動和掀起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運動,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普及的新局面。因而通過探討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總結這一時期的創新型政黨建設的基本經驗,對于推進今天中國共產黨建設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也具有重要意義。總之,總結和探索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經驗,對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特別是對于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迪意義。
[1]《毛澤東著作選讀》(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頁。
[2]同上書,第840頁。
[3]《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頁。
[4]《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7頁。
[5]《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頁。
[6]同上書,第858頁。
[7]同上書,第857頁。
[8]《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頁。
- 制度自信與大國治理
- 《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學習讀本(2020年修訂)
- 周禮與“家天下”的王制:以《殷周制度論》為中心(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研究:中國實踐與國際經驗
- 廉政新規速覽
- 中國社會政策進步指數報告(2018)
- 日出東方:中國共產黨創建紀實
- 多元利益訴求時代的包容共享與社會公正: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創新的“中山經驗”
- 創新理論 服務決策:貴州省領導指示圈示課題2014年研究成果匯編
- 建言者說(叁):2016~2017政協提案小集
- 中國話語叢書:讀懂現代中國模式(套裝共14冊)
- 國家形象:“一帶一路”與品牌中國
- 重大時代課題的系統回答
-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的發展進步(中文版)
- 地方各級人大代表履職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