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視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礎的研究
- 廖加林
- 2485字
- 2019-07-22 15:03:59
序言
廖加林教授的《現代視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礎的研究》一書即將付梓問世,他邀我為之作序,我對這個領域缺乏專門研究,又不好謝絕,只好本著學習的態度,站在一個讀者的立場寫一點讀后感,權以充序。
加林教授大學本科即在湖南師范大學就讀。記得當年我在上倫理學這門課程時,一百多人的大課堂他經常坐在前排,畢業時我也是他的學士論文指導教師,他對倫理學的興趣和執著令我印象深刻。2004年他重返母校攻讀倫理學專業博士學位,有幸進一步續延著我們之間的師生緣分。現在他的博士論文《現代視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礎的研究》在博士畢業6年多的沉淀和修繕之后,終于定稿,即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公開出版,這是一件喜事,也足見他治學的嚴謹。我認為這是一部很合時宜且有相當學術水平的好書。
道德不僅是一種規范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價值的存在,一種體現生命意義的存在。作為規范,道德源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必要性之中,我們應該從社會共同體的架構中去認識一種社會秩序和它的道德價值基礎的關系;作為個體生命意義的存在,道德體現著個體對真善美幸福生活追求的崇高性,我們應該關注人們道德成長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和社會生活基礎如何的問題。加林教授的《現代視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礎的研究》一書以20世紀初梁啟超等學者對公德私德問題的探討為切入口,認為應該把國人公德心缺失這一問題置于現代性的問題域中予以考察,強調這不僅是所有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都要遇到的外在的科學技術層面、社會制度層面的現代化同內在心靈層面人的觀念的現代化相協調的普遍性問題,而且也是中國作為后發國家其道德文化傳統能否適應現代化進程及如何轉型的特殊性問題。基于這樣一種理解,該書一方面探討了現代性道德價值是什么,其哲學價值基礎、經濟基礎、政治基礎和社會基礎是什么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闡發了對個體道德的生成與實現條件的思考。從這種雙重維度來思考公共道德及其基礎問題,我以為立論堅實,值得肯定。縱覽全書,亮點不少,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首先,借鑒了當代社會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近代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造成了社會生活的經濟、政治、文化三大領域從以往的統合狀態向相對分離狀態的轉變。作者在這一社會哲學最新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正是這種相對分離的狀態,意味著道德的生活基礎和人倫關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也使倫理學理論范式從德性倫理學轉向了規范倫理學,其中心視域也從注重個人的內在生活和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向社會的公共生活轉移,從而把握住了倫理學理論范式、中心視域和它的生活基礎三者的內在關聯,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訴求,認為現代社會作為自由、平等的公民的一個廣泛的互惠合作體系,作為多元差異主體間不斷進行的對話與交往的合作實踐,需要提倡的是尊重、寬容、信任和積極參與等體現公共精神的道德價值,并進而分析論證了人們的價值系統和行為模式因此而調整的哲學基礎和價值基礎。作者還特別提倡和推崇公共參與、公共精神以及當今世界志愿組織的活動,認為這是一種走向未來的社會維度的公共道德行為模式。我以為這是很有見地的。
其次,揭示了現代社會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主要面臨的兩重關系。作者認為這兩重關系,一是個人通過制度與共同體發生的縱向關系;二是個人與普遍性人格他者(陌生人)的橫向交往關系。作者指出,對現代社會的公民來說,公共道德也就因此而包括對制度規則應該承擔的道德責任和對他者(陌生人)應該持有的態度與行為這兩個基本的維度——公共道德的政治維度和社會維度。社會公德即從社會維度去理解的公共道德。作者認為應從政治維度和社會維度去把握公共生活的道德訴求,我以為這是該書的一個重要創新點,它有利于厘清建國以來人們常常混同使用的“公德”與“社會公德”這兩個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的概念。
第三,論證了公共道德人格乃是現代社會的價值范式與倫理精神在公民個體身上的內化與展示。作者認為,它包括兩個層面的“應然”要求:一是公民必須遵守“生活的道德”,自覺履行與享有的權利相對應的完全責任義務;二是公民個體在基本的生存問題解決之后,在較自由的制度環境中,他能夠自主地籌劃個人生活,關注個人以外的世界,追求“道德的生活”,自覺選擇履行不完全責任義務(行善的義務),以成就一種理想而高尚的精神境界。事實上,市場經濟為人的活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空間,極大的豐富了人的社會屬性。而憲政體制和由它提供的切實保護的公民權利,也為個體提供了足夠的自由空間去追求來自日常生活的幸福。另一方面則同時要求公民必須自覺地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從而在公私領域中把個人對物質生活的滿足與對自由的熱愛同對公共事務的關心結合起來,以實現其肉體享受的改善與心靈境界的提升的雙重目標的統一。這就不難看出,作者試圖將規范倫理與德性倫理的訴求融合起來,并從一種德性的生成論視角論證了現代人從正當到崇高的道德追求的可行性。我以為,作者的這種理論立場和價值追求是值得重視,很有啟發的。
上述三點只是我讀加林教授的著作感受比較鮮明的心得。應該指出,該書還有不少地方只要仔細玩味,也都是富有啟發的。例如,該著在采取綜合性、多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的同時,選擇了從社會現實基礎和條件出發,去研究公民的公共人格、公共精神的形成和新道德實踐模式形成的思路,既從公共性的理論譜系研究了現代社會公共道德的價值訴求及社會結構基礎,又從公共性的實踐譜系探討了當今社會道德實踐的新模式,這種嘗試是有益的,它能夠為我們從宏觀的角度為當代中國道德生活的變遷原理和道德建設的努力方向提供一種合理解釋和有價值思考的參照系。
當然,無須諱言,加林教授的著作也存在一些不足或欠缺之處。例如,對當今時代中國社會展現的公共性特征著墨不多,對公共生活中制度倫理維度的研究只是作為一個次要的方面有所涉及,對公共道德的性質和特征只是在公共道德人格特征的研究中作了初步闡發,對私人道德的研究及其與公共道德關系的研究更待具體深入,等等。我想這些可以留待作者以后做進一步研究和思考。我相信,作者在今后的教學科研實踐中會把自己的論題引向深入,推出更多更高層次的研究成果。
是為序。
唐凱麟
二〇一五年春節于長沙岳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