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啟蒙主義到古典主義:蘇雪林文學思想論
- 劉旭東
- 1318字
- 2019-07-22 15:03:30
序
俞兆平
旭東是我關門弟子。2009年,返聘期限已近,按校方規(guī)定,只能再招一屆博士生。在這數(shù)字化、行政化的年代,恭謹遵命,豈敢戀棧,別自討不自在。所以在面試時,對我這最后一位弟子稍加考量了點,印象還不錯,清爽利索,應答機敏,最新的理論動態(tài)也能一一道來,雖有點書生氣,但對學界的八卦糗事也不乏了解,看來孺子尚可教也。
跟我三年,旭東處于不斷磨合之中,有點苦累了他。因為碩士時期他偏重于影視文學及美學的研究,而我的專業(yè)卻側重于中國現(xiàn)代文論及文學思潮,在理論準備與資料積累上有些脫節(jié)與錯位,這曾使他一度陷于游移與彷徨。加上我之為學宗旨,偏重史實史料的開掘,強化歷史語境的回歸,時不時地會學胡適喊一聲:“拿證據(jù)來!”這對80后的旭東來說,是有點苛刻,但他也只得認命,誰讓他自投羅網(wǎng),上錯賊船呢?好在旭東還算聽話,老老實實地去書堆爬梳了。
“出水還看兩腿泥!”很快就到了博士論文的設計階段了,寫什么呢?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時限,前后加起,滿打滿算,也僅三十余年,而我們這些以此為生的教授、學者,再加上一撥又一撥的研究生,明處經(jīng)典的無窮挖掘自不必說,連書庫里塵封的魯魚亥豕也都攪了出來,君不見,“魯迅與計劃生育”居然也有人選題作文。師徒倆牢騷發(fā)了,正經(jīng)事還得做。
其時,我正在寫關于阿Q的文字,一時興來,對旭東夸起蘇雪林1934年評阿Q的文字來。旭東回去一讀,果然如是,而后又接觸到蘇在魯迅逝世后“反魯”的文章,引起了興趣,便選定她。對此選題,我亦贊同。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蘇雪林的文學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批評,以及她那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構成一復雜、豐富的文學個案。特別是她赴臺之后,再加上意識形態(tài)的遮蔽,逐漸淡出了大陸文壇與學界,甚至一度為大陸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敘述所遺忘和否定。所以,還是可以做點文章的。
說來也巧,當時我和臺灣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陳昌明教授有些學術上的來往。蘇雪林先生自1956年起,至1999年逝世,均在成功大學度過。陳教授為整理、修復、搜集、出版、保存蘇先生的文稿、遺作及文物等,耗費心血。當他得知我的學生準備以蘇雪林先生為研究對象撰寫博士論文時,十分高興,特地從臺灣郵寄來八本蘇先生的著作,為旭東的寫作提供了不少方便與幫助。
旭東的博士論文從“啟蒙書寫”、“道德批評”、“民族想象”和“政治依附”四個視角,以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較為準確地概括蘇雪林的“從啟蒙主義到新古典主義”的文學思想演變歷程,及其文學活動的階段性特征??傮w構架設計比較嚴謹合理,也符合相應的邏輯推演進程,在一些問題上亦能拓展出新意。從海峽兩岸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可算為較全面與扎實的一篇論文,有一定的學術含量與價值。
論文比較重要的特點是,把蘇雪林的文學思想納入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潮中加以考察,并運用文本分析與理論論析相融合的方法,揭示出其獨特性與復雜性。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有著較強的理論思辨與文本分析能力。
論文對蘇雪林文學思想的研究比較全面,并且不回避一些敏感的問題,如她的“反魯”事件、“黨化”問題,以及新人文主義立場等,都作了公允、合理的論析與解答。我相信,論文的正式出版將有助于大陸蘇雪林研究的深化。
當然,因為旭東是我的弟子,此序言自然也就逃脫不了“王婆賣瓜”的自詡。言實相符否,懇望學界同仁們明正、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