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先秦“被·動”式、“見·動”式再認識

一 關于“被·動”式

先秦,“被”直接用于動詞前,最早出現于《韓非子》:

(1)遂卒被分。(《喻老》)

(2)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五蠹》)

(3)故奸莫不得而被刑者眾。(《奸劫弒臣》)

之后,《戰國策·齊策》有二例:

(1)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

(2)萬乘之國被圍于趙。

關于以上幾句中的“被”字,目前學術界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以王力先生為代表,認為“被”已虛化,“被·動”式即被動句的萌芽。二是以郭錫良先生為代表,認為“被”字動詞性還比較強,不能視作被動句。

“被”字,《說文》:“寢衣”,引申為“橫被四表”之“被”。《釋名》:“被也,覆人也。”“被”做動詞用,有“覆蓋”之意。如《楚辭·哀郢》:“被以不慈之偽名。”較之晚起的意義為“遭受”、“蒙受”。仍做動詞用。如賈誼《論積貯疏》:“禹湯被之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身被數十創。”“之”、“數十創”均為名詞性的,構成典型的述賓結構。若其后為動詞,按照郭先生的說法,“被”為謂語動詞,就構成“動·動”式。從形式上看,有三種可能,一種是使成式,一種是連動式,一種是動賓式。使成式是外動詞帶內動詞,連動式兩動詞動作、行為發生有先后,所以前兩種可能性均被排除。只剩第三種:動賓式。我們考察先秦動詞做賓語的情況,發現用例很少。崔立斌《〈孟子〉動詞的活用與兼類》對動詞賓語進行統計,認為“動詞作主賓語時,能充任謂語的動詞是有一定范圍的。從《孟子》語言事實看,動詞作主賓語時由類同動詞、存在動詞和感知動詞充任謂語的比較多,行為動詞作謂語的不多”。[1]不計重復,帶動詞賓語的行為動詞共十個,分別為:為、效、助、俟、及、待、構、取、舍、學。管燮初《先秦語法分期問題》取西周金文一萬四千字的語法材料,其中受事單賓語的動詞結構僅一例,占動賓結構的0.04%。在動詞做賓語如此微乎其微的情況下,認為“被”字后的動詞為賓語似覺論據不足。我們對“被·動”中的動詞與其他做賓語的動詞進行比較。后者如《孟子》:

(1)我善為戰。

(2)效死而民弗去。

(3)勿助長也。

(4)舍生而取義者也。

動詞“戰”、“死”、“長”、“生”在這里并不指特定的動作行為,而是被當作客觀對象來處置的,顯現外延。而“被分”、“被侵”、“被辱”、“被刑”、“被攻”、“被圍”中的動詞“分”、“侵”、“辱”、“刑”、“攻”、“圍”則體現為特定的行為動作,顯現內涵。而“一個詞語(小句)之為指稱性的還是陳述性的,與這個詞語在特定語境中出現時是顯現外延的還是顯現內涵的,完全平行”。[2]所以前者“戰”組動詞為指稱性的,而后者“分”組動詞是陳述性的。用于陳述性的動詞前的“被”,與用于指稱性的動詞前的謂語動詞是不同的。用來對主語進行陳述的謂語部分“被·動”的陳述性在“動”上。主語是“動”動作的直接承受者。而“戰”組動詞與主語沒有直接的語義聯系。它們的聯系是通過中間的謂語動詞來實現的。“被·動”中的“被”與“戰”組的謂語動詞比較,顯然要虛得多。把它們分析為同樣的謂語動詞不妥。古漢語中存在表主動和被動用同一個動詞的現象。如《墨子·耕柱篇》:“大國之攻小國,攻者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守為事;攻人者亦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攻為事。”前一“攻”與“被·動”式中的“被攻”意義完全相同。“被”字在這里已經不表示具體實在的意義,逐漸形式化。說其為被動句的萌芽,并不為過。郭錫良先生等主編的《古代漢語》修訂本,刪去了“被”是謂語動詞的說法,指出“它是后代被動句式的源頭”[3],看法似有所改動。

二 關于“見·動”式

《中國語文》1999年第1期發表了姚振武先生的論文《先秦漢語受事主語句系統》,該文第二部分主要談遭遇義動詞句,指出“先秦漢語受事主語句的一種類型就是用表遭遇義的動詞加在及物動詞前面,形成動賓結構,以表示被動。這些動詞有遭、遇、受、被、罹、得、見等”。我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動詞“遇、遭、受、罹、得”加在及物動詞前面形成動賓結構,但“見”與“被”不能這樣說。姚先生論據有三,都有偏頗,現分別評述。

論據一,從組合能力來看,遭遇義動詞既可以獨立帶名詞性賓語,又可以獨立帶動詞性賓語,表示的意義完全一致。這對于“遇、遭、受、罹、得”是正確的,其后的動詞賓語不是指特定的動作、行為,如“遇讒”,“讒”在這里不是指“讒”這個具體的動作,而是“讒”這件事,而“被”、“見”則不同。“被”上文已作了論述。“見”加及物動詞如“見伐”,“伐”指“攻打”這種動作行為,不是指“攻打”這件事情。與“見”字后的名詞是不同的。另外,“遭遇義”是不延續的,從語義選擇上,其后的動詞賓語也應是不延續的。如“受諫”、“遭執”,然而“見”后的及物動詞卻是可延續的。如《漢書·燕刺王旦傳》:“見留二十年。”用“遭遇義”解釋這里的“見”,似不妥。姚文回避了這一例子。帶動詞賓語的“被”、“見”與帶名詞賓語的“被”、“見”意思并不相同,不能算一個詞。姚文認為:“既能獨立帶名詞性賓語又能獨立帶動詞性賓語的只有動詞。”這一論斷的前提是“見”后帶的動詞是賓語,等于事先已經承認了“見”為動詞,再由此證明“見”為動詞,顯然論證不當。附帶要說明一點,姚先生將“遭遇義動詞句”歸入“受事主語句”是不正確的。所謂受事,是從語義角度界定的,它指動作行為的承受者。受事主語句即主語是謂語動詞的承受者。而遭遇義動詞句只是表明主語“遭遇”到了什么,而并非承受“遭遇”。

論據二,古漢語中動賓結構存在A式:VOB式:O之(是)V的變換關系。姚文認為《荀子·王制》:“所以親之者以不并也,并之見則諸侯疏矣。所以說之者以友敵也,臣之見則諸侯離矣。”該句中“并之見”是B式,所以可以轉換為A式,即“見并”,是動賓結構。這一論斷的前提是“并之見”是B式,即“并”為“見”的前置賓語。而實際上,這里的“見”是不及物動詞,義為“顯現”。張覺《荀子譯注》對“并之見則諸侯疏矣”與“臣之見則諸侯離矣”的翻譯分別為:“如果吞并別國的野心暴露出來,那么各國諸侯就會疏遠他了。”“如果要使各國諸侯臣服的意圖暴露出來,那么各國諸侯就會背離他了。”[4]可見,“并之見”的“見”并非姚先生所說的“見(jiàn)”,“并之見”是主謂結構而非賓語前置的動賓結構,所以也就不能按賓語前置具有的變換關系進行變換。另外,賓語前置是為了強調賓語,賓語是新信息,而“并之見”是用于復句,通過襯音助詞“之”造成的頓宕突出了后面的“見”,“見”為新信息,“并之見”實為主謂結構。

論據三,“見”為遭遇義動詞,所以它常可以和其他遭遇義動詞形成對文、異文。對文、異文可以用來幫助理解意義,但用來語法分析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古文中的對句、排比句并不見得都是語法結構一一相對的”[5]。我們可以舉出一例,《墨子·貴義》:“厚者入刑罰,薄者被毀丑。”我想沒有人會同意“被”字與“入”字用法相同。

姚文認為,《韓非子·難言》:“言順比滑澤,洋洋,則見以為華而不實;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為掘而不倫。”“見以為”后的及物動詞已經具有了賓語的性質。這是不準確的。從句法平面看,“以為”若為“見”的賓語,那么“華而不實”做何安置?從語義平面來說,上古漢語賓語有受事賓語、主體賓語、存在賓語、使動賓語、意動賓語、為動賓語、結果賓語、數量賓語等,那么“以為”是何種賓語呢?都不是。從語用上看,這里用遭遇義動詞純屬多余。因為我們可以單用“以為”(前面不要遭遇義動詞)就能明確地表達意思。因此,“見”不能解釋為“遭遇”義。姚文解釋為“見”不一定要與遭遇義動詞在語義上相等,那么,“見”又何為遭遇義動詞呢?

一些語法成分的產生,往往有一個虛化的過程,虛化了的成分往往還與原來的詞匯意義保持有一些間接的聯系。這使得我們容易將“被攻”、“見伐”等結構中的“被”字、“見”字理解為遭遇義的實詞。但我們在判定某種結構中的一個詞的時候,不能只看到這個詞與詞義本身。要把它放在整個結構中考察它的地位、作用和用法。一方面我們要共時地研究“被”“見”等與遭遇義動詞的聯系,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歷時地看到先秦漢語與后世的聯系,先秦“被·動”是被動句的萌芽。

參考文獻

王力:《古代漢語》修訂本,中華書局1981年版。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語文出版社1992年版。

郭錫良、何九盈等:《古代漢語講授綱要》(上冊),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朱星:《古代漢語》(下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鈺明、周錫:《論先秦漢語被動式的發展》,《中國語文》1985年第4期。

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北大中文56級語言班:《漢語發展史》(初稿)中冊(一),北大油印。

(原載《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3期)


[1] 崔立斌:《〈孟子〉動詞的活用與兼類》,載郭錫良主編《古漢語浯法論集——第二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選編》,語文出版社1998年版。

[2] 朱景松:《陳述、指稱與漢語詞類理論》,載中國語文雜志社編《語言研究和探索》(八),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3] 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5頁。

[4] 張覺:《荀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頁。

[5] 郭錫良:《關于系詞“是”產生時代和來源論爭的幾點認識》,載《漢語史論集》,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黄龙县| 新绛县| 绥芬河市| 招远市| 肃北| 屏边| 逊克县| 彝良县| 元谋县| 泸水县| 陆良县| 武安市| 中超| 嵊泗县| 潢川县| 三河市| 龙口市| 周口市| 昆山市| 东光县| 四子王旗| 阜康市| 屯留县| 乌苏市| 荔浦县| 河北省| 澜沧| 东兴市| 漳浦县| 通渭县| 高密市| 含山县| 葵青区| 普兰店市| 丹巴县| 泊头市| 镶黄旗| 牟定县| 松阳县| 寻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