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作為新興產業,文化產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創造就業機會、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于中國的很多城市而言,當前經濟轉型的首要任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展創新型經濟。文化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它代表著一種集約取向的經濟發展方式。而文化產業發展的直接表現就是產業體系的完善與產業規模的擴大,這將從增量層面降低國民經濟的能耗水平、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從而直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社會轉型來看,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能夠通過促進文化觀念的傳播、改善公共服務供給、加快城鄉一體化、協調經濟與環境的關系途徑對社會轉型產生推動作用。[1]

應該說,文化產業不是一個新事物,但絕對是一個新問題。一方面,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激發了地方政府對發展文化產業的熱情,各地文化園區建設如火如荼,文化產業發展突飛猛進。產業的實踐帶來了理論研究的繁榮。從目前看,對于文化產業的研究,盡管已經取得了相當多的成果,但是,在很多關鍵問題上,學界似乎還沒有達成共識,更重要的是,很多研究已經滯后于文化產業的實踐。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缺乏前瞻性理論的指導,很多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處于一種無序狀態,遍地開花的文化產業園區蛻變為文化地產,各種優惠政策的出臺,導致了“候鳥型”文化企業的出現。甚至在個別地方,出現了新一輪的文化產業“大躍進”。地方政府不顧該地產業基礎,提高指標,虛報數據。這些現象又導致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滯后于理論界的價值期待,從而形成了產業發展與理論研究“雙重滯后”的尷尬局面。

以熟知的文化產業園區為例,近年來,特別是2006年以來,源于對“加速”、“節約”、“孵化”等價值期待,對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園區成功經驗的汲取以及恰逢“退二進三”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區正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園萬園遍地開”。就江蘇而言,截至2008年,各類建成和在建的文化產業園區已有60多個,其中僅南京就有50個。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在江蘇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客觀地講,文化產業園區的速生對于地區的文化產業后期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重視文化產業的規模擴張,文化產業園區的廣泛設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我國目前的文化產業園區只能說是效仿工業產業園區而建立的一種以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交易為業態的“產業集聚區”,與“產業集群”的理論價值期待尚有一段距離。

對于文化產業的屬性,我們通常說的就是具有文化與產業的雙重屬性。所謂文化屬性,即意識形態屬性,也就是說,文化產業肩負著意識形態傳播的重任。所謂產業屬性,即經濟屬性,就是文化產業能夠實現財富增值的功效。兩種屬性的界限在哪里,何種屬性更為重要,一直是學界、政府爭執不清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從根本上看,唯GDP傾向是對文化產業價值和功能的一種誤讀。其致命缺陷是只重視經濟價值,不重視文化價值。或者把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混為一談,認為經濟效益好,文化價值就一定高,這些看法都不利于文化產業健康發展。”[2]

從地方政府的角度看,他們更關注的是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學者角度看,已經有不少學者指出了中國發展過程中GDP主義對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危害。雙方似乎爭執不下。

當然,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折中的方案,即正確把握兩種屬性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不能以追求其商品屬性和經濟功能為唯一目的,而忽視或否認其意識形態屬性和精神價值,另一方面也不能以其意識形態屬性而抹殺其商品屬性,兩者共同統一于文化產品的統一體中。[3]可是,這兩種屬性在現實操作中該如何平衡,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

這種爭論產生的現實效應就是文化產業難以兼顧兩個效用,不少文化產品既無法承擔教化人的意識形態重任,又脫離了市場的基本規律,從而導致文化產業的文化屬性與產業屬性的“雙重背離”。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產業,必然有著它自身的規律,必然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則。即使我們反復強調它的雙重屬性,即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但是,從產業發展本身來看,我們首要關注的是它的產業屬性。文化產業首先是要把它當產業,而不是當事業來看待。當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由注重硬件、技術、管理層面必定會過渡到注重對文化產業的軟件、內容和意識形態性。[4]這應該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從這一點出發,筆者認為,對于文化產業的研究必須關注三點:首先,我們要關注文化產業如何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基礎、重要資源。文化產業不是空穴來風,它必須深深地嵌入該地區的歷史文化環境中,才能吸取更多的營養,才能扎根于當地的經濟社會,才能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次,我們要關注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文化產業發展至少需要兩個關鍵條件的支撐,即居民文化消費與文化體制改革。文化消費是文化產業的外在支撐,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產業的內在支撐。脫離了這兩個因素,文化產業發展就無從談起。

最后,我們要特別關注政府與產業的關系,也就是通常說的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問題。在筆者看來,從決策者角度出發,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是建園區、投資金,而是要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創業環境、市場環境、監管環境。這一點,不僅僅是對文化產業,對任何產業都是如此。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稱為朝陽產業的文化產業不會是曇花一現。

研究文化產業的發展實踐、揭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困境以及探索可能的出路,是文化產業研究者的基本使命,也是這一學科發展的內在動力。限于能力,我們的研究也許僅僅略見一斑,但是,期冀這些探索能為后來者提供一些思考。


[1]符紹強:《論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新聞戰線》2008年第3期。

[2]祁述裕:《正確認識文化產業的GDP》,《人民日報》2010年11月23日。

[3]曹守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特征》,《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4]同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乡县| 临洮县| 黄大仙区| 乐昌市| 澄城县| 岳阳市| 潍坊市| 二连浩特市| 贵溪市| 黑龙江省| 泰来县| 响水县| 沽源县| 杂多县| 石首市| 元氏县| 宜城市| 涡阳县| 汾阳市| 甘泉县| 永济市| 南木林县| 荥阳市| 天等县| 杭锦后旗| 蓬溪县| 特克斯县| 临颍县| 柏乡县| 全南县| 新丰县| 南部县| 宁陕县| 威远县| 达州市| 边坝县| 治多县| 太白县| 宁强县| 民勤县| 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