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文化競爭力與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決定一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公共文化設施、傳媒、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人力資源與創新、文化消費、生活質量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區域文化產業的支撐。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文化競爭力。

文化競爭力不僅決定著一個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也影響著區域的文化產業競爭潛力。因此,我們在調研中從區域文化競爭力的基本內涵出發,以增強區域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等為出發點與歸宿點,在遵循系統性、層次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獨立性等原則的基礎上,依據《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有關內容,[6]構建了城市文化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基礎競爭力、公共文化服務競爭力、傳媒競爭力、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競爭力、人力資源與文化創新競爭力、文化消費與生活質量為主要指標,將南京置于“全國副省級城市”和“江蘇省內城市”兩個參照系內,對南京的文化競爭力進行了實證比較分析。

(一)文化競爭力居于全國前列

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區域文化競爭力總體上分為三個梯隊,存在著較大的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呈現了南強北弱的特點。廣州、深圳、杭州、南京處于第一梯隊,南京文化競爭力指數為62.77,在副省級城市中綜合排名第4;武漢、西安、成都處于第二梯隊;廈門、青島、寧波、沈陽、濟南、大連、哈爾濱和長春處于第三梯隊。詳細指數見表2—12。

表2—12 2005年副省級城市文化競爭力指數排名

img

續表

img

副省級城市文化競爭力優勢排名的結果表明,競爭力總體排名比較靠前的城市,在文化競爭力各要素的均衡發展上有著很強的實力,在優勢要素的占有上相對比較集中。如綜合實力排在前4名的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各城市的指標優勢要素高達4—6個;武漢、西安、廈門相對較弱,各有2個優勢要素;而其他副省級城市的優勢要素占有量少且比較分散。[7]上述競爭力的綜合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副省級城市總體綜合實力的強弱。但總值的高低并不代表各要素的水平一致。要素發展的不均衡將導致區域文化競爭力進一步發展的不穩定,短板要素的存在,將會影響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從江蘇省來看,南京文化競爭力在江蘇省內城市排名第一。江蘇13個省轄市文化競爭力可分為三個層次:南京、蘇州、無錫為第一方陣,平均指數80.78。南京文化競爭力指數87.37,列省內城市第1位,在公共文化服務競爭力、人力資源與文化創新競爭力、文化消費與生活質量競爭力上都排名第一;常州、南通、揚州、鎮江為第二方陣,平均指數為50.17;徐州、鹽城、泰州、連云港、淮安、宿遷為第三方陣,平均指數為36.94。詳細指數見表2—13。

表2—13 2005年省內城市文化競爭力指數排名

img

通過對江蘇城市文化競爭力指標的分析,我們發現,江蘇地區文化競爭力指數差異顯著:第一方陣平均文化競爭力指數超出第二方陣30.61,第二方陣與第三方陣平均文化競爭力指數相差13.23。雖然在三個方陣之間文化競爭力指數有明顯差距,但在各個方陣內部各市文化競爭力卻相差無幾,在未來幾年各梯隊內文化競爭力排名情況可能會有新的變化。

(二)南京文化競爭力的優勢要素

南京文化競爭力優勢要素主要為基礎競爭力、公共文化服務競爭力、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競爭力和人力資源競爭力。

1.基礎競爭力

經濟程度越發達的城市,其基礎競爭力也越強,而經濟發達程度較低的城市,基礎競爭力則相對較弱。基礎競爭力由GDP、人均GDP、中外旅游者人次數、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公路網密度等指標構成。南京基礎競爭力較強,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以72.57分位列第3,位于廣州﹙87分﹚、深圳﹙78分﹚之后。在省內,南京基礎競爭力以82分緊隨蘇州﹙92分﹚之后,位居第2。在基礎競爭力各項數據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公路網密度是南京的強項,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分列第1和第2位,省內分列第1和第3。強大的公路網密度直接導致了南京經濟的強大,便利的交通也使得南京豐厚的文化資源得以展現在世人面前,大大吸引了游人來此參觀。2005年,南京的中外旅游者人次數為3307.6萬人次,位列副省級城市第4,省內城市第2,僅次于蘇州。南京的GDP、人均GDP和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在副省級城市中分別位列第6、6和5位,在省內城市中位列第3、4 和1位。

2.公共文化服務競爭力

公共文化服務的競爭力主要包含劇場、影劇院數,藝術團體數,人均圖書占有量和公共圖書總藏量等四個方面。南京的公共文化服務競爭力以65.61分位居副省級城市第2名,在哈爾濱﹙68.86分﹚之后;在省內城市以62.57分排名第1,排在第2位的是常州﹙57.82分﹚。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公共文化服務競爭力排名靠前,主要在于人均公共圖書占有量和圖書總藏量這兩個指標得分很高。2005年,南京人均公共圖書占有量為1.93冊,公共圖書藏書總量為1150.1萬冊,均列副省級城市的第2名,省內城市的第1名。這兩個指標占優勢的主要原因是南京擁有全國有名的南京圖書館這樣一個省屬資源。近幾年,南京的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奧體中心、南京文化藝術中心、南京電視臺演播中心、南京報業大廈等一批具有較高水準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及基層文化場館相繼落成,有10個區縣圖書館和8個區縣文化館被文化部審定為國家一級館;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和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程進展順利,全市農村行政村有線電視聯網率達100%,數字電視轉換達到近80萬戶。

3.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競爭力

對文化資源競爭力的評價主要根據聯合國和國家的資源等級評定而制定的歷史資源文化得分和自然資源文化得分兩個指標。南京的文化資源綜合得分位列副省級城市的第3,省內城市第1。其中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得分410分,名列副省級城市第1位,比排名第2的西安高14分,比排名第三的杭州高94分;在省內城市中,比蘇州高22分,比無錫高231分。南京的自然文化資源得8分,名列副省級城市的第9名,省內城市第3位。南京自然資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占據優勢,在絕對數量上相對匱乏。但自然文化資源并不是影響文化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在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方面,南京調整了《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立了以明代四重城郭、三條歷史軸線為框架的文物保護范圍。明孝陵成為南京首個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金陵刻經印刷技藝、金箔鍛制技藝、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秦淮燈會被正式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4年、2006年兩屆“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的舉辦,使得南京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南京作為世界性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正在煥發和展現。

南京文化產業競爭力在全省、全國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中國創意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年度報告﹙2007﹚》顯示,在我國15個創意產業發展較快的城市中,南京2006年沒有上榜,而2007年位列第7。2005年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為73.4億元,占全市GDP比重為3.05%;200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90.66億元,比上年增長23.4%,占GDP比重為3.27%。2006年江蘇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為437.25億元,占GDP的2.02%,全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5123億元,占GDP的2.45%。南京的發展高于全國、全省水平。如果按照大文化產業的統計概念,加上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研究與發展教育、衛生、體育業,2006年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66億元,占GDP的9.25%。這一數據,已經與上海、杭州、寧波等城市較為接近,說明南京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已經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引起全國關注的城市之一。2007年上半年南京已經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0.7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4%。據不完全統計,南京目前有各類文化產業園區﹙基地﹚36個,各類文化交易市場約12個,文化藝術展館29個,文化旅游景區36個,文化主題公園19個,體育健身場館18個,文化休閑街區18個,重點扶持的民營文化企業20多家。2006年、2007年兩屆中國南京文化產業交易會的舉辦,充分展現了南京文化產業的豐富內涵和優秀成果。2007年文交會現場總交易額突破5000萬元,訂單交易額近5.5億元,投融資總額逾200億元,簽約金額逾40億元。

4.人力資源競爭力

南京在人力資源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位列副省級城市第3,省內城市第1。以廣州、武漢、南京、西安、濟南等高校聚集為代表的城市,是全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人力資源在副省級城市乃至全國的地位都是不可動搖的。南京的教育水平居北京、上海之后列全國第3位,擁有各類高校41所﹙不含部隊院校﹚,以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為首的一批高校科研實力在全國名列前茅。2005年,南京擁有在校本科生56.11萬人,位居副省級城市第2,在校研究生﹙包括碩、博士研究生﹚5.75萬人,每萬人擁有大學生人數845人、研究生96人,兩項均列全國第一。2005年南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57年,在副省級城市和省內城市中均列第1,比副省級城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9.63年高0.94年。南京市“五個一工程”領導小組成立后,制定了優秀作品創作生產規劃,實施了“文化名人精品”工程和“五個一批”人才工程。2006年評選出南京首屆“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文化精品”,對評選出的名人和精品進行重獎,鼓勵優秀作品的創作,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在全國第九、十屆“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南京獲獎作品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居于第一方陣。在江蘇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南京有20部作品獲獎,位居全省第一。

(三)南京文化競爭力問題所在

1.傳媒競爭力不強

對傳媒競爭力的測評主要考察的是有線電視入戶率、國際互聯網用戶數、國際互聯網用戶率三個指標。在副省級城市中,南京的傳媒競爭力以47.35分位列第8,處于較低的水平。深圳、廣州的傳媒競爭力指數平均值77.9分,處于第一方陣;寧波、廈門、青島位居第二方陣,西安、杭州、南京、武漢、成都、哈爾濱處于第三方陣,傳媒競爭力指數的平均值為46.7。縱觀衡量傳媒競爭力的各要素,南京的有線電視入戶率較高,以75.22%排名第4;國際互聯網用戶數和國際互聯網用戶率水平較低,2005年南京的國際互聯網用戶數為623521戶,排名第13,比排名第1的深圳少了2138479戶;國際互聯網用戶率為32.25,排名第11。與省內城市相比,南京的傳媒競爭力指數以91.87分位列省內第2,落后于蘇州的96.81分,在國際互聯網用戶數和用戶率上都低于蘇州。

2.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

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競爭力測評的主要指標是文化資源競爭力與文化產業競爭力。南京的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競爭力得分38.42,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8,排名第1的杭州得分是78.42,相差40分;廣州、武漢、深圳、廈門、西安、成都均排在南京之前。在江蘇省內城市中,南京以79.72分,位居第2,排名第1的蘇州得分是98.39,相差近20分。其中,南京的文化資源指數為69,而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數為25.26。廣州文化資源指數為44,而其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數達到93。說明南京的文化資源優勢還沒有被充分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3.文化創新競爭力不足

南京文化創新競爭力在副省級城市中位列第5,在江蘇省內城市中位居第1。從排名上看,南京的文化創新競爭力似乎具有優勢,但是如果結合人力資源指數來分析,南京人力資源與創新能力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對稱。在副省級城市中,南京的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數達76.1,文化創新競爭力指數為45.5,而排名第1的深圳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數為50,文化創新競爭力指數達到82.4。在江蘇省內城市中,南京的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數高達98,文化創新競爭力指數為82;蘇州的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數為48,文化創新競爭力指數達到79。以深圳、廈門、蘇州、無錫、常州等為代表的新型城市,其文化創新競爭力指數都要遠遠高于人力資源指數,說明南京人力資源的創新能力、創新潛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文化創新力不足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南京市民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相對較低。南京在2003—2005年間,專利數一直都在第10、8和9名之間徘徊。在省內城市中,2005年,南京的每10萬人專利授權量以36.35件排名第3,比排名前兩位的蘇州、無錫分別少18.81件和9.95件。

4.文化消費水平不高

南京的文化消費與生活質量指數排名在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2,在省內城市中位列第1。說南京的文化消費水平不高,不是與副省級城市和省內城市相比的結論,而是指南京沒有達到在目前人均GDP水平下應有的文化消費水平。2003年《文化產業藍皮書》總報告提出,按照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需求將占總消費支出的23%。2005年南京人均GDP已經超過5000美元,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系數只有16.3%,遠低于國際上的標準。同時,南京市民娛樂性、享受性、消遣性的享受型文化消費精神文化消費占的比例偏大,存在著超前發展,而基本文化消費、發展型、智能型文化消費卻表現為投入不足、增長乏力。教育經費所占比重過大。2005年,南京人均教育支出466.69元,增長26.5%,約占娛樂文教消費支出的50%。


[1]大連數據缺失。

[2]各市2008—2010年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的計算,只有兩年數據的取兩年平均值,只有一年數據的不予計算。

[3]胡永舉、吉淑娥:《黑龍江省道路運輸業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森林工程》2006年第3卷,第4頁。

[4]同上書,第5頁。

[5]倪鵬飛、黃進等:《廣州城市國際競爭力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頁。

[6]《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認為文化主要包含理論和思想道德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新聞事業、文化產業、文化創新、民族文化保護、對外文化交流與人才隊伍等八個方面的內容。考慮到整個中國的理論與思想道德建設都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為基礎,呈現出的是統一的標準,而且指標難以量化,因此本指標體系沒有將其納入。

[7]本書將排名在前五位的要素認定為優勢要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桑日县| 伽师县| 边坝县| 连州市| 崇仁县| 长子县| 温宿县| 林州市| 佳木斯市| 金湖县| 云和县| 翁牛特旗| 扶风县| 西畴县| 肇州县| 自治县| 临桂县| 山丹县| 绥宁县| 军事| 永修县| 清水县| 莱西市| 阿拉善盟| 九龙县| 花莲市| 白玉县| 永平县| 克什克腾旗| 那坡县| 上林县| 冕宁县| 永寿县| 华蓥市| 宣汉县| 西华县| 休宁县| 云霄县| 东丰县| 上栗县|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