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新論
- 譚志云等
- 3154字
- 2019-08-16 18:44:30
一 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比較分析
“十一五”期間,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文化南京”建設為目標,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手抓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活力不斷增強,實力顯著提升。南京市小口徑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05年末的73.48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94.71億元,占GDP的比重從3.05%增長到3.9%,年均增幅達20%,高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1065億元的1/6多。包括教育、科學與研究等大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148.91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530億元,占GDP的比重從6.2%增長到10.6%。南京市2009年在“創意中國、和諧世界”文化產業國際論壇上獲得“中國文化產業創意城市示范獎”,2010年獲全省“文化發展先進地區”稱號。但與兄弟城市相比,南京的文化產業存在一定差距。
(一)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放緩
從總量規模來看,2008年,南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32.2億元,落后于北京、廣州、上海、成都、沈陽、青島、武漢、深圳、杭州、寧波,文化產業增加值僅高于長春、哈爾濱、西安、濟南和廈門,在所比較的城市中排在第11位;分別落后成都、寧波1.5億元、4.1億元,差距較小,領先西安市僅12.8億元。2009年,南京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51.73億元,落后于北京、上海、沈陽、青島、武漢、廣州、深圳、杭州,位次有所上升,排在第9位,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成都和寧波,超過成都15.43億元、寧波18.73億元,對排名靠后的西安、濟南領先優勢較小,分別為0.71億元、7.63億元。2010年,南京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94.71億元,據所收集到的有限數據來看,落后于北京、上海、長春、青島、廣州、深圳、杭州,長春市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比2009年增長69.1億元,超過南京1.99億元,南京領先西安、濟南優勢較小,分別為10.68億元、9.71億元。﹙見表2—1﹚
表2—1 2008—2010年間北京、上海和15個副省級城市文化產業增加值情況[1]

續表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南京市文化產業目前處于北京、上海和15個副省級城市中的中等位置,與第一梯隊的北京、上海、廣州差距非常大,基本不具備可比性,短時間內不可能趕超;與青島、深圳、杭州等副省級城市有一定差距,要超過這幾個城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較長時間;與南京市文化產業大致處于同一發展水平的城市有西安、濟南、長春,這三個城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與南京不相上下,且長春、濟南兩市的文化差異增加值增速快于南京。
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看,南京市該指標值較低,低于大部分兄弟城市,位次靠后,對GDP的貢獻較小。以2010年為例﹙見圖2—1﹚,雖然南京文化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方面絕對落后,北京、上海、長春、青島、西安、廈門、深圳、杭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過5%,北京、上海、杭州已達到或接近10%的高點,而南京的該指標值為3.9%,僅高于大連、哈爾濱,分別落后濟南、西安0.83、1.8個百分點。

圖2—1 2008—2010年北京、上海和副省級城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較
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來看,2010年度,南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7.66%,2008—2010年該比值呈遞增趨勢﹙見圖2—2﹚。在取得統計數據的11個城市中,以2010年為例,南京落后于北京、上海、沈陽、西安、廣州、杭州,杭州市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為24.26,位列所統計城市首位,昭示文化產業成為其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杭州、北京、上海、沈陽、西安、廣州、深圳該比重均超過或接近10%,領先南京均超過3個百分點。從2008、2009兩年的統計,可以發現南京市該比值僅高于成都和武漢,排在倒數第三位。盡管南京市文化產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就當前來看,其支柱地位并不明顯。
2010年,南京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94.7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9.7%,增幅高于全市GDP增速6.6個百分點,高于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6.7個百分點。

圖2—2 2008—2010年北京、上海等11城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比較
2008年,在所取得統計數據的城市中﹙見表2—2﹚,南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快于上海、深圳、杭州、寧波,低于增速最快的沈陽16.2個百分點,分別低于西安、成都、青島9.3、6.1、4.2個百分點;2009年,南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比2008年增長16%,增速分別高于北京、上海、青島、廈門、杭州、西安,其中,增速超過青島、西安0.3、6個百分點﹙2008年增速低于二城市﹚,與成都的增速差距減小,僅低1.8個百分點;2010年南京市該指標值為19.7%,高于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僅領先西安0.6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濟南、長春兩市文化產業增長迅速,分別實現28.5%和54%的增長。
表2—2 2008—2010年間北京、上海和12個副省級城市文化產業增速情況

續表

2008—2010年期間,南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為18.03%,在所比較城市中處于中等水平,高于北京、上海、廈門等城市,高出廈門1.05個百分點,超出優勢不明;平均增速分別低于成都、沈陽、長春、青島、西安3.12、9.27、24.47、1.12、0.9個百分點﹙見圖2—3﹚。根據南京市統計局《“十一五”期間南京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分析》的數據,“十一五”期間,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在全國也處于領先地位,如2005—2008年間,南京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速為22.6%,分別高于同期成都﹙18.6%﹚、青島﹙22.3%﹚、寧波﹙16.9%﹚等城市4、0.3、5.75個百分點。顯然,平均增速放慢,南京在2008—2010年間已被青島、成都超過。綜上可以發現,2008—2010年,南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降低,發展速度放緩。

圖2—3 2008—2010年北京、上海等10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2]
(二)文化產業構成繼續優化
從分層角度來看,近些年來南京市文化產業核心層作用逐年減弱,外圍層發展大致平穩,相關層“喧賓奪主”,日漸成為主體。傳統的以提供新聞、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等服務產品的核心層作用正在逐漸減弱,實現增加值占文化產業比重逐年減少:2008—2010年占比分別為36.5%、34%、29.7%;以提供網絡文化、文化休閑等服務產品的外圍層實現增加值占文化產業比重由2008年21.7%提升為2009年得25.2%,提高3.5個百分點,但在2010年又回落到21.7%,2005—2007年該指標值分別為22%、21%、22%,除2009年出現增長波動,總體較平穩,還不能看出其進一步的發展趨勢;以提供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相關層日漸成為主體,實現增加值占文化產業的比重由2008年的40.8%提升為2010年的48.6%,對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增強。根據所搜集到的資料,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增加值的情況可以大致分為三類﹙見表2—3﹚:核心層占比重大、相關層占比重大、外圍層與核心層并重。從目前情況看,南京屬于相關層比重大的一類,與南京文化產業構成相類似的有常州、山東、寧波、深圳、廈門。其中,寧波市與南京情況最相近,都是核心層比重減弱,外圍層所占比重較小;雖然山東省、廈門市文化產業中相關層占的比重較大,但是其外圍層的比重超過核心層,核心層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削弱,這一點與南京不同。西安市、重慶市、武漢市、合肥市、海南省、吉林省等6個省市文化產業中核心層占比重最大,但從廣東省2004年和2009年的數據來看,核心層比重有減小的趨勢。成都、長沙、大慶、湖南等省市文化產業中,外圍層作用比較明顯,外圍層所占比重大致與核心層持平。
表2—3 南京與相關城市文化產業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情況

續表

(三)園區集聚效應不明顯
南京市文化產業園區自2007年開始了快速發展的歷程。據《“十一五”期間南京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分析》的統計,南京現有各類建成和在建文化產業園46個。在發展較為成熟的產業園中,文化企業占比最多的已經達到100%;比最少的文化產業園,在入駐的56家企業中,納入文化產業統計口徑的企業38家,占比也已達68%。目前全市各類文化產業園入駐企業達到688個,其中納入國家文化產業統計口徑的文化企業580個,占總數的84.3%。全市園區經營管理人員近千人。相比其他城市,南京市在園區數量方面有一定優勢,但是規模較小,因而集聚效應較小。而北京市只有21個產業園區,但是入園企業數量就達到4687個,吸納就業人員1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