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王安國

130多年前(1875年)的俄羅斯,緣于一家出版商的一個新穎創意:邀約名揚文壇的一批詩人,以一年四季不同月份為題,各寫一首小詩,并同時約請當年正聲名鵲起的35歲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創作12首鋼琴曲,以映照這些雋永小詩中所蘊含的俄羅斯季節景觀,從而成就了一卷色彩斑斕、筆觸精致、境界悠遠的“詩樂”篇章,世界音樂史也由此多了一部12首標題小曲集成的鋼琴套曲《四季》。雖然與柴科夫斯基作品目錄中一些內涵深刻、技法艱深、戲劇沖突激烈并常伴有史詩性內容的鴻篇巨制相比,《四季》僅可算作一部小品集,但卻因它能集中體現作曲家精巧的藝術構思、豐富的創作技法、多彩的音響色調,而被譽為用鋼琴描繪的俄羅斯風景畫。它是50余年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的規定曲目,是現代鋼琴教學與作曲理論教學的典范教材,也是音樂學者經常眷顧的學術研究課題。任紅軍撰寫的這部《曼聲弦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研究》,為“四季”研究文庫增添了一份新的成果。

通覽全書,我感覺在以下兩方面,特色十分突出。

一方面,作者積極踐行當前音樂學界所倡導的音樂分析理念,努力追求作品文本的技術分析與其中所蘊含的審美元素及社會內容有機融合。書稿的“中篇”,從“一月”至“十二月”,以統一的文本格式,就作品的曲式結構、音樂材料發展手法、和聲特征和調性布局等四個方面進行音樂本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每首樂曲在結構、材料、和聲、調性等不同技術層面的宏觀建構。在此基礎上,書稿的“下篇”,結合詩歌題意,透視音響背后相關文化內涵和社會內容的潛臺詞。其中“既有作曲家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也有對大自然的贊頌,更表達出勤勞的俄羅斯人民歷經生活的艱辛后對幸福生活的渴求”;音響“有質樸的優美、開朗的歡樂,也隱含著淡淡的憂傷”;音樂與詩歌結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充溢著多彩的俄羅斯情調”……這些由音樂本體結構分析支撐的人文內涵透視,使本書具有審美性與專業性的雙重品格。

另一方面,將本書選題及其研究內容的廣度、深度和所達到的學術水準,置于作者任職師范院校音樂教學與科研的工作環境可以看出,與偏重高精尖選題、追求成果獨特性與創新價值的較純粹音樂學術相比,它更切合作者本職工作所賦予的培養素養全面、能力多元的音樂教育后備人才的責任和使命。也正是這種準確的科研定位,使本書的體例編排與內容呈現具有清晰的學術理念和與之相應的構思邏輯。如本書“上篇”,作者不吝贅述,特意編排“音樂材料的主要發展方法”和“音樂作品曲式分析中的基本概念”兩塊具有普適意義的知識內容;“下篇”則在“中篇”對12首作品進行“平面分析”的基礎上,不避重復之嫌,變換角度再次對“四季”的音樂材料發展手法、旋律創作特色、調性布局特征、典型和聲語匯等相關技術內容進行提煉和歸納。之所以如此,我似乎能夠體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針對眾多的普通音樂讀者(包括作者每天面對的高校學生),選擇“四季”這個“舊”題,就是要通過作為音樂學習典范材料的這部精美的藝術品,透視其中技法運用的典型性與技法展示的多樣性,引導學習者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去體驗和理解多聲音樂之美及其藝術價值,從中領悟音樂表現技法在經典作品使用中的妙處,由此培養和提升學習者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

音樂藝術,從實踐意義上看,充滿著經驗和技能;從學術意義上看,它又是一門藝術科學,需要對實踐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高等教育中音樂藝術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經驗或純技術層面,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論和觀念的高度,才能使其發揮提高音樂教育水平和推動音樂藝術發展的現實作用。從任紅軍近十年間的學習經歷來看,他于大學畢業三年后重返校園,先后在四川師范大學、北京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完成碩士和國內訪問學者等高層次的學習及進修,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與人文修養。作為一名地處較偏遠城市的綜合院校專業教師,任紅軍基于教書育人與科學研究相互促進的思想認識和事業追求,在音樂藝術與音樂教育學科發展的工作平臺,努力積累基礎理論、作曲技法、史學、美學、民族音樂學等多學科知識。在承擔繁重的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同時,潛心學術,常有研究成果面世,其執著努力的進取精神值得大力弘揚。為此特寫上述文字,以表達我對這種孜孜不倦、認真治學精神的贊佩和支持。

2014年5月7日于北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江县| 吴江市| 历史| 平利县| 久治县| 澄江县| 旺苍县| 寿阳县| 西和县| 固始县| 桐庐县| 马尔康县| 六枝特区| 海安县| 长阳| 洪湖市| 都兰县| 台前县| 元氏县| 安龙县| 偃师市| 个旧市| 通河县| 东兰县| 金坛市| 乌兰察布市| 疏附县| 肇东市| 沁源县| 松江区| 蚌埠市| 宜宾县| 长宁县| 商水县| 德清县| 焉耆| 宁夏| 延津县| 淮滨县| 房山区| 阿巴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