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環境下圖書館讀者隱私權保護研究
- 易斌
- 5319字
- 2019-08-28 17:16:21
第二章 隱私及隱私權概述
第一節 隱私概述
一、關于隱私
人類的隱私意識和觀念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產生,并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早在太古時期,祖先們就開始用獸皮、樹葉遮掩身體上的某些部位,那時他們的頭腦中就有了最為原始的關于隱私的概念。在圣經中,也記載著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為偷食了知善惡果,有了理性,產生了羞恥感,因此就用樹葉編裙遮體。這也許就是人類最早的隱私保護。此后,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隱私的內容不斷增加,但由于受到階級差別的限制,僅保護奴隸主和封建地主階級的隱私。例如:不得刺探國王等王公貴族的私生活,對“窺宮者”處以嚴厲的刑事制裁;封建統治者出行,路人應當“回避”、“肅靜”。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資產階級倡導平等與自由,尊重與保護個人利益,人格尊嚴包括私人生活秘密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開始得到平等的法律保護,即全體人民一律平等的享有隱私權。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運輸旅行工具越來越快,大眾傳播、通信等交際手段越來越現代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周圍的環境也越來越復雜,人們的隱私也越來越面臨著被侵犯的威脅,對隱私進行保護也就逐步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需求。
二、隱私的概念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將“隱私”等同于“陰私”,并把它視為見不得人的勾當或理解為兩性間的個人秘密。我國1979年版的《辭海》根本沒有收“隱私”這個詞,可見多數人的意識里還沒有隱私的概念。1989年版的《辭海》將“隱私案件”解釋為:“亦稱陰私案件,涉及男女私生活、奸情或其他淫穢內容的案件。”這種對隱私的理解在我國非常有代表性,這些狹隘的理解無疑是對人格尊嚴的一種褻瀆,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隱私權的發展。1987年,孫國祥著文指出,應該把隱私與陰私區別開來,認為前者是對個人私事的隱瞞,后者則僅指與男女兩性關系有關的事情。[1]
不同的學者對隱私有不同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被各種文章和著作經常引用的觀點有兩種:一是我國學者張新寶指出的“隱私,又稱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和公開”。[2]另一種觀點是我國學者王利明認為:“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私人信息,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私人活動,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私人空間。”[3]
構成隱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私”,即純粹是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事情。這是隱私的本質所在,也是構成隱私的前提條件,任何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情,即使是個人私事,也不能稱其為隱私。因為任何私事都必須局限在合法的、合乎公共道德準則要求的范圍內,任何違反法律、違反公共道德、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他人都有權進行揭露和干涉。其次是“隱”,即某件事情、某個信息不為人所知,或某種活動及領域不被他人干涉或侵入。它包括:某些個人私事當事人不愿或不便被他人知悉。按正常的心理和道德水準,這些事情一旦泄露會對當事人產生不利的后果,如引起當事人情緒緊張或精神壓抑等;某些私人活動或私有領域當事人不愿或不便被他人干涉。否則,這些活動就不能按當事人本來意愿自主地進行,這些領域也不再是當事人的隱秘的私人空間,當事人無法在這些領域按自己的意愿進行自由的活動,從而引起當事人的煩躁和不安。
三、隱私的基本內容
由于人們對隱私概念理解上的差異,導致了對隱私范圍的不同界定:
1.張新寶認為隱私包括私生活安寧和私生活秘密兩個方面。認為私人空間的隱私保護雖然重要,但是私人空間不能與私生活秘密、私生活安寧相并列,指出隱私的具體內容包括十個方面:
(1)自然人得保有姓名、肖像、住址、住宅電話、身體肌膚形態(尤其是性器官)的秘密,未經本人許可,不得加以刺探、公開或傳播。
(2)自然人的個人活動,尤其是在住宅內的活動不受監視、監聽、窺視、攝影、錄像,但依法監視居住者除外。
(3)自然人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窺視或者騷擾。
(4)自然人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擾、干預、窺視、調查或公開。
(5)自然人的儲蓄、財產狀況不受非法調查或公布,但是依法需要公布財產狀況者除外,司法部門依正當程序進行的調查除外。
(6)自然人的通信、日記和其他私人文件(包括儲存于計算機內的私人信息)不受刺探或非法公開,自然人的個人數據不受非法搜集、傳輸、處理、利用。
(7)自然人的社會關系,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等,不受非法調查或公開。
(8)自然人的檔案材料、個人數據,不得非法公開或擴大知曉范圍、用于不當用途。
(9)自然人不向社會公開的過去或現在的純屬個人的情況(如多次失戀、被罪犯強奸、患有某種疾病或者曾經患有某種疾病等),不得進行收集或公開。
(10)自然人的任何其他純屬私人內容的個人資料、數據,不得非法加以搜集、傳輸、處理和利用。[4]
2.王利明、楊立新認為隱私是個人不愿為他人所知和干涉的私人生活。其內容應包括三個方面:
(1)個人信息的保密。個人信息屬于個人隱私的范疇,這是公認的。
(2)個人生活的不受干擾。就是享受生活的權利。
(3)個人私事決定的自由。指那些純屬個人的、與他人無關、不危害社會的私事的決定權應當歸個人行使,政府和其他的團體、個人均無權干涉。[5]
3.郭衛華、李曉波認為,隱私在本質上是一種信息,而不是一個范圍極為寬大的領域。隱私權是自然人對自己私生活秘密信息進行獨立支配的一種人格權。[6]可見,這種觀點認為隱私僅包括個人的私生活秘密信息。
4.在美國侵權法中,侵犯隱私主要有四種情形:不合法地侵入他人之秘密;竊用他人之姓名或肖像;不合理地公開他人之私生活;使他人有不實形象之公開。質言之,受法律保護的隱私有:居住安寧;姓名或肖像;私生活資料;真實形象。
四、法律名稱的使用
在世界各國相關個人隱私保護的法律、標準中,通常采用三種稱謂,即個人數據、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近年來,在我國學術界討論個人隱私、個人信息等有關問題時,出現了一種錯誤傾向,即認為個人隱私、個人信息、個人數據等并沒有區別,對它們不加區分,混為同一概念。
(一)個人數據(personal data)
什么是個人數據?不同國家的法律對個人數據有著不同的表述:
英國1984年制定的《數據保護法》規定:“個人數據是由有關一個活著的人的信息組成的數據,對于這個人,可以通過該信息(或者通過數據用戶擁有的該信息的其他信息)識別出來,該信息包括對有關這個人的評價。”
德國1977年實施的《聯邦數據保護法》規定:“個人數據是指可以直接或間接識別自然人的任何資料。”
1995年通過的《歐洲聯盟數據保護規章》對個人數據下的定義是:“有關一個被識別或可識別的自然人(數據主體)的任何信息。可以識別的自然人是指一個可以被證明,即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特別是通過對其身體的、生理的、經濟的、文化的或社會身份的一項或多項的識別。”
筆者認為個人數據亦稱個人資料,是指已經識別或可以識別的與個人相關的所有資料。個人數據的概念比較寬泛,主要包括:
(1)個人的自然情況:姓名、性別、肖像、出生日期、身高、體重、血型、生理特征、住宅、種族、身份證號碼、標志及其他符號、家庭電話號碼、醫療記錄、財務信息、人事檔案等;
(2)與個人相關的社會背景:受教育程度、工作經歷、宗教及其他信仰、政治觀點和傾向、社會關系等;
(3)家庭基本情況:婚姻狀況、配偶、父母、子女等;
(4)其他:計算機儲存的個人資料等。
(二)個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1.個人信息的概念
關于個人信息的具體定義,在學術界并沒有一個權威的界定。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給出的定義是:個人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和非身份信息。個人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地址、電話等,非身份信息指人口統計信息,包括年齡、性別、身份、教育程度等。
加拿大《個人信息保護和電子文件法案》規定的個人信息,包括存在于書面和網絡中的所有個人情況資料。[7]
我國對個人信息也有一些定義,如,中國人民大學楊立新教授認為:個人信息是隱私權保護的內容,凡屬于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資訊、資料,包括計算機儲存的個人資料、域名、網名、電子郵件地址等都是個人信息。[8]郎慶斌等認為:個人信息是具有屬性特征的個人數據和經過加工處理的個人數據的集合。個人信息的主體是擁有個人數據的個人。個人信息主要包括:(1)個人數據;(2)數據加工處理后的數據;(3)網上活動的數據資料:如IP地址、網站瀏覽、網上活動內容等。[9]我國在2005年推出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中認為“個人信息”是指個人姓名、地址、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醫療記錄、人事記錄、照片等單獨或與其他信息對照可以識別特定的個人的信息。[10]這個定義采取了列舉的方式,留下的疑問是:所列舉的事項僅僅是舉例,還是排他性?受保護的個人信息是否都必須與所列舉的事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
從各類個人信息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個人信息就是一切可以直接或者間接識別或者判斷出個人的所有信息的總和。這些信息涉及個人的經濟、生理、心理、文化、社會等多方面。
2.個人信息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個人信息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1)根據能否直接識別自然人為標準,個人信息可以分為直接識別信息和間接識別信息。所謂直接識別信息是指可以單獨識別本人的個人信息。它涵蓋個體的生物信息(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經濟的、家庭的信息等,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或護照號碼)、電話、通信地址、住址、電子郵件地址等。間接識別信息是指不能單獨識別本人但和其他信息相結合,通過對照、參考、判斷、分析從而識別本人的個人信息。包括:職業、教育程度、收入狀況、婚姻、家庭狀況、興趣愛好、網絡瀏覽記錄等。法律劃分直接識別信息和間接識別信息的目的在于:一般而言,對個人直接識別信息的侵害后果比間接識別信息更為嚴重。
(2)按照個人信息的敏感程度,分為敏感個人信息和一般個人信息。所謂敏感信息,常指那些對個人有重要影響的個人信息。一般來說,敏感個人信息包括主體的種族、家庭出身、政治觀點、宗教與道德信仰、醫療記錄、家庭財產、代理關系及與此有關的訴訟、性生活等方面的個人信息。而所謂的一般個人信息,是指個人信息中除了敏感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由于這些信息對個人的影響不如敏感信息那么大,因此,被稱為一般個人信息。從有關立法的規定來看,之所以對個人信息作如此區分,乃是根據二者的敏感度不同而實行不同寬嚴程度的保護措施,這亦是歐盟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立法的做法。一般來說,對于敏感個人信息需要采取嚴格和特殊的保護措施。[11]
(3)以個人信息是否公開為標準,可以分為公開個人信息和隱秘個人信息。公開個人信息,是指通過特定、合法的途徑可以了解和掌握的個人信息。我國臺灣地區《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施行細則》第32條第3項規定:“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8條第3款所稱已公開之資料,指不特定之第三人得合法取得或知悉之個人資料。”隱秘個人信息,是指不為社會公開的個人信息。將個人信息劃分為公開個人信息和隱秘個人信息的意義在于:公開個人信息,無論是否屬于敏感個人信息,都已經喪失了隱私利益,不能取得敏感個人信息的特殊保護。[12]
(三)個人隱私(personal privacy)
在美國現行法律體系中,隱私是內涵和外延非常廣泛的概念,已經涵蓋了個人、個人生活,乃至社會生活中的所有領域。在美國現行法律體系中,個人隱私主要包括四個部分:①私人財產的隱私;②個人姓名和肖像權益的隱私;③私生活的隱私;④尊重個人不便透露信息的隱私。[13]在我國,更多的學者認為隱私就是指個人生活安寧和生活秘密不受他人披露和干涉的狀態。盡管隨著生活的發展,隱私的內涵也在不斷地擴張,但就其最為核心和普遍的內容而言,還是側重于對私人秘密和私人安寧的保護。
(四)三者的區別
個人數據是個人信息的載體,個人數據與個人信息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使用個人數據概念的國家或地區最多,主要是歐洲理事會、歐盟、歐盟成員國以及其他受歐盟1995年指令影響而立法的其他大多數國家。在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則使用個人信息概念。
概念的不同主要是源于不同的法律傳統和使用習慣,實質上并不影響法律的內容。就內容而言,各國或地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雖然在許多方面具有重大的差別,但是,他們都具有如下兩個共同的特征:第一,法律保護的對象是作為自然人的個人,而不是企業或其他組織;第二,法律所要實現的目標是使能夠識別特定個人的信息不被隨意收集、傳播或作其他處理,侵犯個人的權利。[14]雖然根據信息與數據兩者之間的關系,一般認為個人信息的內涵和外延比個人數據更寬泛,個人信息包含了個人數據。但在實踐中這兩個概念的分界比較模糊,學界在論述時經常不加以區分。
個人隱私一詞來源于美國。與美國屬于同一法律體系、或受美國影響較大的國家或團體機構,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多采用“個人隱私”的概念。由于個人隱私的外延包括當事人的個人信息、個人私事和私有領域,因此,個人信息、個人數據的保密都只是個人隱私內容的一部分。同時,個人信息并不是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都是個人隱私,也就是說,個人信息成為個人隱私是相對的,只有在不對他人正當權益或社會公共利益構成損害和潛在損害的時間和空間內,才屬于個人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