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六詔的來源、族屬與割據情況
一 六詔的來源及族屬
唐初,在洱海東西兩面屏障雞足山——囊蔥山、點蒼山——靈鷲山的外圍,分布著許多烏蠻部落,它們在隋末的戰亂中,乘著中原王朝鞭長莫及,以及滇東爨氏勢力被隋王朝剪除,云南大地群龍無首的機會悄然崛起,形成了幾個比較大的盤踞一方的割據政權,它們就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南詔)等六詔。
他們呈形,環繞在洱海地區周圍,由于實力相當,相互之間誰也不能夠吞并對方。“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兵力相埒,各有君長,無統帥。”[38]同時與分布在洱海壩子中的洱河蠻及洱海地區東南方的白蠻,也相安無事。說明當時六詔的實力仍然非常有限,既沒有聯合對外擴張的意圖,也沒有哪家能夠雄起而兼并旁鄰。“蠻語謂王曰詔,先有六詔:曰蒙舍,曰蒙越,曰越析,曰浪穹,曰樣備,曰越澹,兵力相埒,莫能相壹;歷代因之以分其勢。”[39]
六詔中,分布在東面的為越析詔。“越析,一詔也,亦謂之磨些詔。部落在賓居,舊越析州也。去囊蔥山一日程。”[40]越析詔因此又被稱磨些詔,由磨些族(納西族先民)建立而得名,盤踞在今云南省賓川縣賓居鎮一帶。
分布在北面的為浪穹詔、賧詔和施浪詔。浪穹詔,在今云南省洱源縣一帶;
賧詔,在今云南省洱源縣南部的鄧川鎮一帶;施浪詔,在今云南省大理市的上關鎮一帶,其所屬的青索辦事處,古即稱史郎川。[41]“凡浪穹、
賧、施浪,總謂之浪人,故云三浪詔也。”[42]三浪詔全部為昆明部落后裔的烏蠻(彝族先民)所建立。
分布在西面的為蒙巂詔,分布在南面的為蒙舍詔。
蒙巂詔分布在今云南省漾濞縣至巍山縣北一帶,控制著漾濞江,其地被稱為樣備,明代在當地設有樣備里[43],故又稱為樣備詔。蒙巂詔地盤最大,勢力最強勁,因此“蒙巂一詔最大”。
蒙舍詔分布在今云南省魏山縣南,位居其他五詔之南,是下的那一點,故又稱南詔。“南詔蠻,本烏蠻之別種也,姓蒙氏。蠻謂王為‘詔’。自言哀牢之后,代居蒙舍州為渠帥,在漢永昌故郡東,姚州之西。”[44]“開元二十六年九月戊午,冊南詔蒙歸義為云南王。歸義之先本哀牢夷,地居姚州之西,東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蒙舍最在南,故謂之南詔。”[45]
蒙巂詔和蒙舍詔是原分布在怒江以西的哀牢夷的后裔,即“自瀾滄江已西,越賧撲子,其種并是望苴子,俗尚勇力”[46],當時東遷到了洱海地區。蒙舍詔得名于創始人尨迦獨,尨迦獨以其祖蒙舍之名命部,然后成為詔名。同樣,蒙巂詔的創始人巂輔首[47],亦以自己的父親蒙巂的名字命部,隨即成為詔名。
同時,不僅蒙舍詔自己承認“本哀牢夷后,烏蠻別種也”。[48]駱賓王的討伐檄文中,也罵蒙巂詔主為“浮竹遺種,沉木遺苗”,以及“木化九隆,頗為中國之患”。[49]他們是尚勇的望苴子——越賧撲子的同族。
哀牢夷的后裔——越賧撲子們建立的蒙巂詔和蒙舍詔,不僅他們的祖先哀牢夷為“南中昆明祖之”[50],本為龐大的昆明族群的一部分,他們的后裔也是彝族。
至此,“六詔并烏蠻,又稱八詔,蓋白巖城時傍及劍川矣羅識二詔。之后開元年中,蒙歸義攻石橋城,閣羅鳳攻石和,亦八詔之數也”。[51]
在六詔之外,另外湊數為八詔的兩個版本,資格都達不到。六詔對峙之時,其余二詔還沒有誕生,后來也沒有形成事實。時傍及矣羅識企圖依靠吐蕃稱詔(王),還沒有實現,時傍即被閣羅鳳擊殺,矣羅識逃亡吐蕃,被送到吐蕃都城羅些城(今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保護起來。而被皮邏閣、閣羅鳳父子攻占的石橋城和石和城,本是西、東洱河蠻的地盤,人家本來就沒有稱詔,自然“不能與六詔相比”[52]。
另外,在白蠻的勢力范圍里,還存在著與烏蠻六詔共同存在的白子國的云南國詔等,他們有自己獨立的地域范圍。
二 六詔的關系與割據地域
其實六詔之間也存在著盤根錯節的復雜關系。
蒙舍詔和蒙巂詔雖然都是同族的撲子們建立的,并且都是姓蒙氏的兄弟,他們的地盤相互接壤,勢力相當的時候還能夠和平共處,但后來蒙巂詔在唐朝大軍的打擊下,勢力衰落,部落破敗,立刻即被已經過連續四代人的努力,勢力已得到極大擴展的蒙舍詔所吞并。
三浪詔中的浪穹、賧二詔,本是豐時、豐咩兄弟建立,豐咩之妻為皮邏閣的姊妹,與南詔亦有親戚關系。皮邏閣謀取外甥咩羅皮的地盤時,咩羅皮聯合浪穹、施浪二詔抗擊,結果被擊敗。施浪詔主施望欠窮途末路,只好把女兒遺南嫁給了皮邏閣,成為了云南王的岳父,終于謀得了善終蒙舍的好結果。
但是,施望欠的弟弟施望千,并沒有向南詔俯首稱臣,而率殘部投奔了吐蕃,被吐蕃繼續立為施浪詔,依靠吐蕃的支持,繼續盤踞在劍川。貞元十年,由于異牟尋繼續掃蕩,三浪最后徹底破敗的時候,施望千又率家族逃亡入吐蕃,還是沒有臣服南詔。
在五詔東面,磨些族建立的越析詔,由于中間隔著西面的雞足山,及南面的白蠻地區,與五詔地域并不接壤,同時其族屬也要特別一點,因此與五詔的關系,相對要疏遠一些,聯系也少得多。
越析詔的北面、即松外龍山(玉龍雪山)東面,是其本族的大本營——磨些族的聚居地域。越析詔的東面為唐朝的姚州,其南面為白子國的地盤,因此即與白蠻的關系糾纏不清。白蠻豪族張尋求勾引越析詔主波沖之妻,害死了波沖。劍南節度使王昱巡視邊疆到達姚州,笞殺了張尋求,然而卻把失去宗主的越析州地盤,送給了南詔。而波沖之子于贈不愿屈服,率部眾北走渡過瀘水(金沙江),避居靠近磨些族的聚居地域的雙舍。
六詔初起時,都是憑借自己的兄弟部落為靠山,相互提攜、共同發展壯大。因此他們割據的地域,也是與這種關系相互吻合的。同為哀牢后人撲子蠻建立的蒙舍詔和蒙巂詔,盤踞在西面、南面,相互為鄰;三浪詔互為犄角,互相支援;越析詔背靠磨些族的聚居地域,勝則進、敗則退。
故而蒙舍詔和蒙巂詔割據巍山、漾濞一帶,三浪詔割據洱源、劍川一帶,越析詔則割據賓川一帶。因為如此,他們所依靠的勢力不同,所借助的力量也不同,故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南詔因此興旺,五詔由此破敗。
六詔名稱史料記錄有兩套,實際上都是正確的。一套以自稱為主,多是六詔以自己祖先名字及民族族稱命名的:蒙舍、蒙巂、磨些、施浪,可能包括蒙越(即賧詔) ;一套以他稱為主,多是以六詔所在地的地理名稱、方位命名的:南詔、樣備、越析、
賧、浪穹,可能包括越澹(即施浪詔)。因此,當時人樊綽《云南志》與竇滂《云南別錄》的記錄,都是有依據和正確的。
在六詔中,以南詔所走的發展道路最合理,因此不斷進步,不斷強大。最后一枝獨秀,得以獨領風騷,統一了洱海地區。
[1]《隋書》卷46《趙煚傳》。
[2](唐)樊綽:《云南志》卷1《途程篇》。
[3]《隋書》卷37《梁睿傳》。
[4]方國瑜:《關于“烏蠻”“白蠻”的解釋》,林超民編:《方國瑜文集》(第2輯),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頁。
[5](唐)樊綽:《云南志》卷4《名類篇》。
[6]梁曉強:《西爨白蠻族屬考辨》,《曲靖史志》1996年第3期。
[7]《新唐書》卷222《南詔傳》。
[8](唐)樊綽:《云南志》卷1《途程篇》。
[9](唐)樊綽:《云南志》卷4《名類篇》。
[10]云南省博物館:《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第78頁,圖版肆陸。
[11](唐)張九齡:《曲江集》卷12《敕書》。
[12]《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
[13](唐)杜佑撰:《通典》卷187《邊防典三·南蠻上》,中華書局1988年版。
[14]《新唐書》卷222下《昆明蠻》。
[15]《新唐書》卷43《地理志七》。
[16]《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
[17]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上冊,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95頁。
[18]方國瑜:《唐宋時期在云南的漢族移民》,林超民編:《方國瑜文集》(第2輯),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頁。
[19](唐)樊綽:《云南志》卷4《名類篇》。
[20]同上。
[21]《隋書》卷83《附國傳》。
[22]范宏貴:《哀牢乃克倫人的先民》,《華南與東南亞相關民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頁。
[23]《新唐書》卷222下《昆明蠻》。
[24](清)乾隆《東川府志》卷4《邊要》。
[25]《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
[26]同上。
[27]林超民:《試論洱海地區的烏蠻和白蠻》,《林超民文集》(第1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0頁。
[28](唐)樊綽:《云南志》卷2《山川篇》。
[29](唐)樊綽:《云南志》卷5《六篇》。
[30](唐)樊綽:《云南志》卷4《名類篇》。
[31]《通典》卷187《邊防典三·南蠻上》。
[32](宋)司馬光等編修:《資治通鑒》卷199《唐紀十五》貞觀二十二年(648)條,中華書局1957年版。
[33]《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
[34]方國瑜:《唐宋時期在云南的漢族移民》,林超民編:《方國瑜文集》(第2輯),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頁。
[35]《通典》卷187《邊防典三·南蠻上》。
[36](宋)王欽若等編修:《冊府元龜》卷960《外臣部·土風門二》,中華書局1960年版。
[37](唐)樊綽:《云南志》卷5《六篇》。
[38]《舊唐書》卷197《南蠻傳》。
[39]《資治通鑒》卷214《唐紀三》開元二十六年(738)九月條。
[40](唐)樊綽:《云南志》卷3《六詔篇》。
[41]方國瑜:《兩爨六詔地理考釋》,林超民編:《方國瑜文集》(第2輯),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頁。
[42](唐)樊綽:《云南志》卷3《六詔篇》。
[43](明)陳文等修纂:景泰《云南圖經志書》卷5《蒙化府》。
[44]《舊唐書》卷197《南詔傳》。
[45]《資治通鑒》卷214《唐紀三》開元二十六年(738)九月條。
[46](唐)樊綽:《云南志》卷4《名類篇》。
[47](唐)樊綽:《云南志》卷5《六篇》。
[48]《新唐書》卷222《南詔傳》。
[49](唐)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逆賊諾沒弄、楊虔柳露布》,《駱賓王文集》卷1。
[50]《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
[51](唐)樊綽:《云南志》卷3《六詔篇》。
[52]方國瑜:《兩爨六詔地理考釋》,林超民編:《方國瑜文集》(第2輯),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