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美學(第2輯)
- 范曾名譽主編 彭修銀主編
- 3351字
- 2019-08-28 17:16:44
二 建立國際藝術品市場,必須推動民族文化發展
“對民族身份的想象是現代文化的一個部分”。[4]實際上,文化載體的分區具有區域性,民族身份的認同,是當代中國油畫向本土文化核心論邁進的首要步伐。
大眾文化的表現手法既是大眾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是對某種感情、觀念的組織與表達方式。例如,畫家作為創作個體,力圖將抽象性、表現性、象征性的民族審美心理與審美結構經過解構后重組。“很多民族國家的文化設施看起來是這些國家歷史上非常傳統的東西,卻實際是現代世界有意識的發明”。[5]同時,他們關注藝術與社會的關系、藝術對于傳統文化的表達,對于創作主體精神的顯現,以及作品在價值向度上,注重從社會學與文化學的角度介入現實等諸多問題。
“許多人認為,全球化的真正核心問題是世界文化的標準化,地區流行的或傳統的文化形式被逐出或沉默無語”。[6]實際上,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將自己的藝術依托于其他民族之后,其藝術還能在世界舞臺上大放光芒;這個國家的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還能創造金融奇跡。可見,重新整合本土文化資源,釋放中國文化的能量,具有必要性。只有發揮本土文化的優勢,才能在國際藝術舞臺,以及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形成強有力的號召力。
1.中國藝術民族化圖式策略
弗羅斯特認為:人的個性的一半是地域性。地域性文化性是生活在一定地域中的,絕大多數人共有的,具有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繪畫上的地域性現象早在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時便已出現,盡管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畫家和流派,但不可否認這種現象具有歷史性、傳承性。
后現代藝術作品“主要是圖像中(甚至在非圖像媒介中)采用了大量復雜的技術,以提供一種逼真的印象,該印象與復雜的內容無關。事實上,意義常被顛覆、嘲弄,變得含混不清,以致表現變成了沒有深層含義的場景展示。有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認為后現代文化實踐似乎服從一種頹廢的不相關性,道德的或美學的意義被認為不可能存在”。[7]歐美后現代主義藝術理論重新提起,并且付諸實踐的民族性、民族特色,適時證明本土化在藝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發展我國當代藝術的過程中,注意探討民族性和民族特色是及時和必要的。剔除中國藝術發展中的西方中心主義,避免使用“他者的眼光”審視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尤為重要。
中國藝術始終沒有實現當代性藝術語言和中國傳統文化意象上的結合。很多藝術家為追求藝術的現代性,借鑒西方現代派的藝術觀念與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藝術局面的多元化,隨之而來,也帶來本土文化失語癥的后果。
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呼喚傳統文化強勢回歸。因此,努力探索民族的語言——與中國傳統圖式相結合,并且賦予這些傳統圖式時代新意義,是擺在當代中國藝術家面前的重要任務。
(1)借鑒中國傳統文化
歷史每向前邁進一步,都伴隨向后一步的探本求源。這種探本求源就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尤其,在當代中國亂花迷人眼的藝術品市場,藝術品身上的金融性能被開發,文化性能撲朔迷離。中國作為東方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國家之一,怎樣將本土文化成功放置在國際金融大環境中發展,是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課題。
上述問題的答案恐怕只有一個——向中國民族文化強勢回歸。“后現代的背景還有另一個我們未曾公平對待的層面。……為剩下的藝術的另一半留下了回旋的余地,這就是美,它現在又開始滲入文化領域,……在原有的現代崇高的位置上,出現了美的回歸和裝飾”[8]。人類藝術遭受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風暴的洗禮后,大眾傳媒文化和流行藝術占據當代文化的主導地位,然而,哪怕是強調“游戲”與“拼貼”的后現代主義,作為現代主義的反撥,也形成一股強勁的復古之風,對于真、善、美與人文價值情懷進行關注。此時,視覺藝術創作開始走向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回歸,是將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元素有機融入油畫創作的好時候了。
中國民族文化包含民間藝術。民間藝術圖式是一種藝術符號,它與西方現代藝術存在某些契合點:強調抽象、變形與夸張,二者具有同質異構的關系,對它的解構是一種符號的二度創造,顯現出藝術作品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融合的可能性,是當代藝術語言的一種創新,具有現實意義。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多樣,具有審美和實用雙重價值,蘊含濃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原始巖畫、敦煌壁畫、畫像石(磚)、陶瓷、青銅、彩陶、年畫、織繡、剪紙、地域性民族服飾、臉譜、秦俑、瓦當、皮影等藝術形式,無論對裝飾的考究、繪畫的空間意識、結構造型,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在作品中存留民族文化的創作觀念、思維特征、審美形式,是當代中國藝術家亟待研究的課題。
(2)增強中國藝術民族感應性
藝術史本身就是歷史,構成民族審美文化歷史的一部分。不同時代的藝術,表現出不同時代文化的格調與特征,成為各個民族的象征。藝術作品中除了具有視覺上的物理屬性,往往被賦予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一個民族的藝術審美意識可以折射出這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潛在性格。
以視覺藝術——油畫為例,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人畫對油畫的影響很大。中國民族油畫家在創作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特別是文人畫精神,使得油畫作品呈現本土化、多元化特征。老一輩油畫家如林風眠、吳冠中、蘇天賜等,都曾或多或少地進行中西融合的嘗試。他們有取舍地從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文人畫精神中汲取滋養,與后印象派的方法融為一體,創造出富于東方意味而又風格鮮明的油畫作品。綜觀西歐和美國一些畫派,都是具有鮮明民族感應性,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地方畫派。例如,新表現主義代表安瑟姆?基弗的油畫作品與德國民族文化聯系緊密。他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事件中汲取靈感。這種思考和感情與后工業化時代的社會、文化危機意識吻合。正是這種民族特色,使新表現主義藝術具有世界意義。再例如,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代表人物波洛克的作品與美國人的自由創新精神聯系,綜合抽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創造成果,具有現代美國民族的特色。
進入21世紀,我們有理由把中國當代藝術,視為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礎上,對社會變革轉型作出的回應。傳承老一代中國油畫家未走完的油畫民族化和水墨現代化之路,勢在必行。當代中國藝術作為文化形態的社會轉型,以人文環境的國際化和藝術家立場的民族化,作為表征。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既定的歷史時段,那么,當今中國油畫藝術的國際化和民族化的雙向進程則表現得十分顯著。
(3)突出中國當代社會新風尚
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與傳承。若談藝術的時代風尚,就不能不把它置于文化的概念中,特別是全球化的語境下探討。能夠突出中國當代社會新風尚的藝術是中國當代藝術。我們要求的新風尚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新風尚。西方油畫在現當代藝術上取得的成果和經驗,只是為我們提供一種學習和借鑒的條件,不等于它完全適合我國建設現當代文化的需要。中國藝術,包括中國油畫,面對的是廣大的中國觀眾,背靠的是具有幾千年文化積累的民族傳統,必須思考和研究如何形成民族氣派這個問題。“20世紀初,革新成為藝術及其所有不同變體中的主潮,表現形式與主題之間的憐惜越來越抽象”。[9]具體到油畫藝術,要在充分發揮藝術語言特性和特長的條件下,努力融進某些民族藝術的美術觀念和表現手段,使藝術語言更加豐富,更加適應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從而為世界藝術語言的革新作出自己的貢獻。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民族文化藝術傳承意識的日漸增強,打造中國藝術品市場成為國際化的產業平臺,傳承文化的載體,加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N o.2011SJD760001)階段性成果。
[2][英]戴維?錢尼:《文化轉向——當代文化史概覽》,戴從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227頁。
[3]楊嵐、張維真:《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構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5—446頁。
[4]Quotefro m:A.D.S mith,NationalIdentity,London:Penguin,1991,p.73.
[5][英]戴維?錢尼:《文化轉向——當代文化史概覽》,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頁。
[6]王逢振編:《現代性、后現代性和全球化》,《詹姆遜文集》第四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66頁。
[7][英]戴維?錢尼:《文化轉向——當代文化史概覽》,戴從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頁。
[8][美]弗雷德克斯?詹姆遜:《文化轉向》,胡亞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頁。
[9][英]戴維?錢尼:《文化轉向——當代文化史概覽》,戴從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