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伊斯蘭教社會組織形態研究
- 丁明俊等
- 1742字
- 2019-08-16 18:28:57
一 門宦教權體制的結構
從靜態的時空剖面來研究西北地區的門宦教權體制,就是結構性研究。此時我們所看到的主要是門宦教權的層級結構。前文已論及,蘇非教團的結構模式是平面同心圓式的(見圖1),而門宦制度的結構模式是層級式的。這種層級式結構的教權體制結構以北莊門宦的“金字塔結構”最為典型,這是門宦教權體制發展到成熟狀態的一種結構模式(見圖2)。
金字塔形的結構是門宦教權體制運轉比較成熟的典型組織形態。在一些規模大、分布廣、組織嚴密的門宦內,如北莊門宦、哲赫忍耶門宦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金字塔形的教權層級結構。創立于甘肅東鄉的北莊門宦是具有金字塔形教權層級結構的最為典型的例證之一。
WZH:在老人家的下面,有阿訇,也有“穆勒德”,他們是一種上下級的關系。老人家一般不會面對面地和“穆勒德”接觸,阿訇才是“穆勒德”(教徒)宗教生活中的核心,但“穆勒德”們會經常去拱北探望老人家。

圖1 平面同心圓式蘇非教團的結構

圖2 門宦的金字塔形結構
老人家是從蘇非導師演變而來的門宦領袖。在甘肅一些門宦中,通常也有稱其為“教主”“太爺”或“道祖”的。門宦老人家既是精神領袖也是世俗權威,他的指示和命令稱為“口喚”,信徒只能遵行,不能違反。但隨著門宦的世俗化,大多數世襲的老人家已經喪失了作為蘇非精神導師的實質內容,僅保留了形式而已;更多的是作為制度化的世俗權威發揮作用。
MAH:門宦的權力關系是這樣的,門宦老人家是受阿訇和所有普遍“穆勒德”的崇敬,對老人家很信賴,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時,都可以給老人家說,老人家一定會幫助的。
HAH:門宦老人家是他的“穆勒德”們的教門領路人,“穆勒德”要遵守老人家的“口喚”,“穆勒德”要嚴格按照老人家的規定來干教門,否則,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熱依斯”為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主席、首領”。熱依斯是門宦老人家派駐某一地區的教權代理人,管轄若干寺坊。
MAH:北莊門宦馬葆真老太爺曾經有五個得意門生,首先是我的太爺敏尚禮,他是洮州北莊門宦的“納依布”(教權代理人) ;再就是臨洮的楊門阿巴斯,他曾經擔任臨洮等地北莊門宦的“納依布”;還有就是豪比布本拉希,他是一名著名的大阿訇,他是東鄉地區的“納依布”;還有一位叫妥明(即馬達吾德)的阿訇,他是新疆等地的“納依布”;最后一位叫“河州井溝依斯麻”。
阿訇是一個寺坊社區的宗教權威。回族社會是以寺坊社區為基本單位構建的,所不同的是:在其他教派中,寺坊是獨立的宗教社區,自主管理和舉辦本社區的一切宗教事務,互相沒有隸屬關系。阿訇實行聘任制。
SRSM:像伊赫瓦尼清真寺的阿訇都是由寺管會出面公開選聘的,選那些有“爾林”的大阿訇,這幾年,一般都是選聘國外留洋的阿訇,他們學問好,世面廣。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有好有壞。但像門宦的清真寺開學阿訇的選聘一般都是本門宦的阿訇,不輕易選聘其他教派的阿訇。伊赫瓦尼就不一樣,他們一般不會考慮這個。
而在門宦中,寺坊作為基層宗教社區隸屬于老人家的統一管理之下。寺坊宗教事務不能完全自主;阿訇一般由老人家直接委派,有時也由寺坊教民提出人選而經過老人家的批準和認可;阿訇應該向老人家負責(或通過熱依斯),而不是向寺坊教民負責。
DLB:我知道信仰門宦的清真寺在“搬阿訇”(穆斯林一般稱選聘阿訇為“搬阿訇”)時,一般都要向所屬門宦拱北的老人家那里“要阿訇”,就是由老人家指定某一阿訇前往清真寺“開學”(管理清真寺的教務),而指定的這個阿訇是本門宦的阿訇。門宦清真寺的阿訇是受門宦老人家的委任傳播門宦教門的。
教徒通常也指一教派、門宦或寺坊的教眾,以表示內部團結、友愛的關系,或稱“穆勒德”“高目”“哈完德”[1]。要成為某一門宦的教徒,必須經過特殊的宗教儀式。門宦中的“老人家—教徒”關系是蘇非教團中“精神導師—追隨者”關系的演變,但二者的性質已經不同。后者沒有等級的差異,前者則已經演變成世俗等級。
MAH:門宦老人家委派熱依斯和阿訇給各地信徒傳播門宦教義,信徒對門宦教義的理解通常是在阿訇講“臥爾茲”后才明白和知道的,一般不會直接去詢問門宦老人家,老人家也不可能到處親自宣講。一年中最多有兩三次,大部分時間老人家都是在拱北干教門和管理門宦事務。
在門宦中,熱依斯和阿訇都是為“老人家—教徒”關系提供服務的中層管理者,他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教權層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