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松花江流域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變遷
- 范立君
- 2626字
- 2019-08-16 18:13:22
四 主要內容與創新之處
(一)主要內容
全書除緒言、結語外,共為五章。
第一章“近代松花江流域移民墾殖與農業開發”。清末以來,移民大批涌入松花江流域,加速了當地土地開發,耕地面積擴大,糧食產量提高,農業有了快速發展,松花江流域成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第二章“近代松花江流域工商業發展與城鎮的興起”。移民的進入,不僅促進了松花江流域土地開發和農業發展,同時帶動了工業的發展、商業的繁榮,近代城鎮普遍興起。
第三章“近代松花江流域森林資源與林業開發”。近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土地的開墾、交通及城鎮設施的修建、工業生產等領域的深入進行,松花江流域森林資源得到開發,大量木材被采伐,用于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林業產業隨之興起。
第四章“近代松花江流域漁業資源及其開發”。松花江流域自然魚的捕撈歷史悠久,遠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即已開始。清末以來,隨著捕撈工具和方法的進步,漁業經營管理的逐步完善,豐富的漁業資源漸次被開發利用,推動了漁業經濟的發展。
第五章“近代松花江流域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變遷”。清末以來,松花江流域農、工、商、林、漁等業得到了全面開發,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流域內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森林減少,物種失衡,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繁。面對嚴重的環境問題,清末以來,政府及民間逐漸形成了環保意識,并相繼采取諸多措施來應對環境的變化。
(二)創新之處
本書創新之處在于:
一是系統梳理了近代松花江流域經濟開發狀況。1860年,東北開禁以后,關內移民大量涌入松花江流域,這一地區的經濟開發迅速展開,農業、手工業、商業、林業、漁業等均有了快速發展,與內地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
二是考察了近代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的變遷及其原因。近代以來,松花江流域環境的變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大量資料來看,氣候變化、人口遷移、濫墾濫伐、城鎮的興起、鐵路的修建、不合理的開發是導致流域環境逐漸惡化的主要原因。
三是分析了生態環境變遷下的社會應對措施及其成效。松花江流域環境的變遷約束著人們的經濟行為,迫使人們作出應對的措施。清末以來,政府及民間相繼采取多種措施來營造與治理環境。但總的來說,清代以來治理松花江環境的活動,由于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制約,缺乏統一規劃,效果不佳,環境狀況沒有根本改變。
[1] 本書敘事側重于近代,故在紀年的使用上以公元紀年為主線,涉及清代的,輔之以王朝紀年。下同。
[2] 余樹桓等:《調查松花江上流森林報告》,清末民初藍絲欄抄本,載石光明《清代邊疆史料抄稿本匯編》,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版。關于余樹桓生卒、當時以何種身份、何時奉命前往松花江上流展開調查及報告的年代,今天已無法考證。據其《調查松花江上流森林報告》一書中提到的郵傳部(1907年置,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為交通部)、奉天官紙局(1907—1909年,徐世昌在東北推行“新政”期間創設)、東清鐵道(1903年開通,1920年以后改稱中東鐵路)等,初步推斷該書成于1909年前后。
[3]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年版。
[4] 《新生命》1930年第3卷第9號。
[5] 《中東經濟月刊》1932年第8卷3、4號合刊。
[6] 《中東經濟月刊》1932年第8卷第1號。
[7] 《邊事研究》1935年第1卷第3期。
[8] 《邊事研究》1936年第4卷第2期。
[9] 《清代遼河、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洪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98年版。
[10] 《松花江志》(1—4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000、2002、2003年版。
[11] 《歷史時期松花江流域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載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松花江流域環境問題研究》編委會《松花江流域環境問題研究》,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12] 《歷史時期松花江流域農業開發與變遷》,《歷史地理》第10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民國以前嫩江、松花江的水患與堤防工程》,《黑龍江水專學報》1999年第2期。
[14] 《清末松花江流域的農業開發與自然災害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15] 《清代松花江上游地區的農業開發(1860年之前)》,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16] 《一百年來第二松花江流域水環境的歷史變遷(1898—2000)》,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17] 《近代松花江流域水利開發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18] 《關內移民與松花江流域的城鎮近代化》,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19] 《1644—2006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地區環境變遷——一個生態人類學視野下的區域歷史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S2期。
[20] 《關內移民與松花江流域農業近代化》,《農業考古》2009年第4期;《近代關內移民與松花江流域工商業的發展》,《蘭臺世界》2009年第18期;《清末呼蘭地區移民與農業開發》,《安徽農業科學》2009年第28期;《中東鐵路與近代松花江流域森林資源開發》,《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21] 《華北、東北近五百年旱澇史料》(合訂本),1975年內部版。
[22] 《東北區水旱災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 《黑龍江省240年旱澇史》,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版。
[24] 《吉林省舊志資料類編·自然災害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25] 《第二松花江ノ水運調查資料》,滿鐵總務部事務局調查課,1917年。
[26] 《南滿松豆牡流域森林調查書》,滿鐵地方課,1918年。
[27] 《吉林省東北部松花江沿岸地方經濟事情》,小林又七支店1921年版。
[28] 《農安扶餘地方一般經濟調查報告》,滿鐵經濟調查會,1934年油印本。
[29] 《吉林省倭肯河ヲ中心トスル三姓、勃利地方經濟事情(自昭和9年8月21日至昭和9年9月20日)》,滿鐵經濟調查會,1935年油印本。
[30] 《滿洲事變并北鐵接收后に於ける北滿主要都市の經濟的動向》,滿鐵北滿經濟調查所,1937年。
[31] 《松花江の水運》,滿鐵臨時經濟調查委員會,1929年。
[32] 《松花江水運と哈爾濱》,哈爾濱特別市公署,1935年。
[33] 《松花江を中心とせる北滿水運の現狀》,哈爾濱鐵路局北滿經濟調查所,1937年。
[34] 《哈爾濱ヲ中心トスル松花江漁業調查報告書(二)》,偽滿產業部大臣官房資料科,1937年。
[35] 《巴彥縣—依蘭縣松花江漁業調查(三)》,偽滿實業部臨時產業調查局,1935年。
[36] 《松花江源流水域の魚族に就て》,滿鐵調查部北滿經濟調查所,1941年。
[37] 《松花江》,滿洲事情案內所,1934年。
[38] 《滿洲國河川志》,滿洲日日新聞社印刷所1940年版。
[39] 《中國人の見たる松黑兩江沿岸地方事情》,滿鐵哈爾濱事務所調查課譯,1933年。
[40] 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松花江志》第一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頁。
[41] 同上書,第383頁。
[42] 松遼水利委員會:《中國江河防洪叢書·松花江卷》,水利電力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頁。
[43] 《東北地方文獻索引——東北行政區劃變遷表》,長春市圖書館1984年內部版,第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