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松花江流域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變遷
- 范立君
- 2字
- 2019-08-16 18:13:21
緒言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
松花江流域開發較晚,清末之前雖有移民進入,但由于清朝實行封禁政策,致使該地區人口稀少,開發規模不大,生態環境長期保持原始狀態。近代以來,特別是1860年(咸豐十年)[1]東北開禁以后,一直到民國時期,關內移民大量涌入松花江流域,這一地區的經濟開發迅速展開,加之日本統治時期的掠奪式開發,流域內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百年來,學界關于松花江流域史的研究成果多夾雜在東北歷史地理方面的論著中,專題性的調查研究,成果不多。1949年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清)余樹桓等《調查松花江上流森林報告》[2]、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3]及徐仁壽《北滿松花江流域的農民經濟生活》[4]、賀濤光《松花江上游區域經濟的觀察》[5]、毛鴻《松黑烏三江沿岸各縣經濟情形概觀》[6]、邱懷瑾《松花江文化的價值》[7]、泗濱《松花江沿岸地方之經濟價值》[8]等幾篇論文。
《調查松花江上流森林報告》總共4章,現存1—3章(第3章殘缺),主要介紹了松花江上游頭道江、錦漫兩江、湯河、松香河、蒙江、二道江等流域森林分布及開采情況,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國內關于松花江流域森林情況最早、最全面的調查?!端苫ń掠蔚暮照茏濉肥亲髡哂?930年春夏間在松花江下游,自依蘭至撫遠一帶對赫哲族生活狀況與社會情形實地調查基礎上寫成的一部民族志。內容涉及赫哲族名稱由來,赫哲族歷史、地理分布、文化、語言等。
《北滿松花江流域的農民經濟生活》首先介紹了東北的地形、居民、物產,在此基礎上,詳細考察了北滿松花江流域各縣土地開墾、地價上漲、農民收支等情況。指出,北滿松花江流域每戶人家,至少需要3坰地方可維持生活,但農民每戶平均所種土地僅1至3坰,生活非常困苦。《松花江上游區域經濟的觀察》依據調查資料,對松花江上游德惠、靠山屯、岔路口及察家屯、下九臺、上河灣、烏拉街、缸窯、四家子等地經濟發展狀況作了陳述。《松黑烏三江沿岸各縣經濟情形概觀》記述了松花江下游各縣農業、火磨、雜貨業及左右岸碼頭的經濟概況。《松花江文化的價值》介紹了松花江流域地理狀況、航運條件及嫩江流域的航運形勢,概述了松花江航運航路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并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在經濟上的價值。《松花江沿岸地方之經濟價值》認為松花江在經濟上有重要價值,“尤為吉黑兩省其他河流所不及”,“可為東北之寶庫,土地膏沃,森林之豐富,砂金之饒,谷物出產之多,幾有凌駕遼東平原南滿地方之勢”,并對松花江沿岸主要市鎮——吉林、九站、德惠縣四家子、伯都訥、大賚、肇縣、哈爾濱、巴彥縣滴打咀子、賓縣新甸、木蘭、通河、方正縣伊漢通、三姓、佳木斯、富錦、同江等地經濟概況分別作了闡述。
1949年后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水利電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的《清代遼河、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洪澇檔案史料》[9]、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編的《松花江志》(1—4卷)[10]、李為《歷史時期松花江流域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11]、李賓泓《歷史時期松花江流域農業開發與變遷》[12]、季山《民國以前嫩江、松花江的水患與堤防工程》[13]、王燕《清末松花江流域的農業開發與自然災害研究》[14]、劉麗麗《清代松花江上游地區的農業開發(1860年之前)》[15]、任晨《一百年來第二松花江流域水環境的歷史變遷(1898—2000)》[16]、吳蓓《近代松花江流域水利開發研究》[17]、楊松濤《關內移民與松花江流域的城鎮近代化》[18]、高鑫《1644—2006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地區環境變遷——一個生態人類學視野下的區域歷史研究》[19]及范立君《關內移民與松花江流域農業近代化》、《近代關內移民與松花江流域工商業的發展》、《清末呼蘭地區移民與農業開發》、《中東鐵路與近代松花江流域森林資源開發》[20]等。
《清代遼河、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洪澇檔案史料》屬于流域氣象災害資料的整編成果。該書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保存的百余萬件清宮奏折中整理出1736年至1911年(乾隆元年至宣統三年)各大流域的洪澇史料,內容涉及雨情、水情、旱澇災情、河道變遷及治理、水利工程技術和內河航運等,為研究清代松花江流域洪澇災害提供了珍貴的檔案資料。《松花江志》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關于松花江及其治理開發的專志,是一部較為全面、系統的松花江百科全書,是研究松花江的重要文獻。
其他論著則對松花江流域農業、水利、林業開發及城市化等作了探討,個別文章涉及了流域開發與環境變遷的關系。李為《歷史時期松花江流域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概述了清初至20世紀80年代初松花江流域經濟開發與環境演變的軌跡,該文雖然短小、概略,但可以為我們研究此問題提供線索性的提示。李賓泓《歷史時期松花江流域農業開發與變遷》介紹了從原始社會到“九一八”事變前松花江流域農業的變遷,認為歷史時期松花江流域農業開發的特點有二:一是發展的不連續性;二是每一次農業的復興與發展都伴隨著主要農業區的轉移。季山《民國以前嫩江、松花江的水患與堤防工程》考察了民國以前嫩江、松花江水災及堤防工程修建情況,認為民國以前嫩江、松花江堤防工程主要是在清代修建的,采取官督民辦,按地均攤籌款自修,標準低,質量差。王燕和劉麗麗的論文則以清代松花江流域自然災害為視角,探討了農業開發與生態環境變遷的關系。任晨和吳蓓的論文考察了清末以來松花江水利開發的過程,揭示了水利活動對流域自然環境的影響。楊松濤《關內移民與松花江流域的城鎮近代化》則以移民為視角,著重探討了松花江流域城鎮的興起及近代化。高鑫《1644—2006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地區環境變遷——一個生態人類學視野下的區域歷史研究》概述了松花江下游兩次移民開發浪潮(第一次移民開發浪潮從順治二年至偽滿時期;第二次移民開發浪潮以1947年第一個軍墾農場建立為標志),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松花江流域曾經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的地區,但是從清末開始直至20世紀50年代的移民浪潮使得松花江下游區域人煙稠密,各種動植物資源的權屬不清和商品化帶來了移民、當地人對大自然無節制的開發,致使環境發生了變化。范立君的論文對松花江流域農業、工商業、林業的發展等做了研究,考察了森林資源開發與環境變遷的關系。
除上述成果之外,目前尚未有專門的研究論著出版,但在有關東北區域歷史地理方面的成果中,關于松花江流域史,常有片段、零星記載和論述。如,中央氣象局研究所、華北東北十省(市、區)氣象局、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編的《華北、東北近五百年旱澇史料》(合訂本)[21]、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編的《東北區水旱災害》[22]、朱殿英主編的《黑龍江省240年旱澇史》[23]、穆恒洲主編的《吉林省舊志資料類編·自然災害篇》[24],這些論著中關于松花江流域自然災害史都有一些記載和論述。其他如工商業、城鎮、森林、漁業、環境等內容,相關論著很多,這里不一一列舉。
國外方面,主要是日本和俄國的調查研究。20世紀上半期,出于掠奪東北資源目的,日俄兩國,特別是日本,對中國東北資源狀況做了大量調查,出版了大批相關論著,其中涉及松花江流域的有:滿鐵地方課滿鐵總務部事務局調查課《第二松花江ノ水運調查資料》[25]、《南滿松豆牡流域森林調查書》[26]、滿鐵總務部調查課《吉林省東北部松花江沿岸地方經濟事情》[27]、滿鐵經濟調查會《農安扶餘地方一般經濟調查報告》[28]、滿鐵經濟調查會《吉林省倭肯河ヲ中心トスル三姓、勃利地方經濟事情(自昭和9年8月21日至昭和9年9月20日)》[29]、哈爾濱鐵路局北滿經濟調查所《滿洲事變并北鐵接收后に於ける北滿主要都市の經濟的動向》[30]、滿鐵臨時經濟調查委員會《松花江の水運》[31]、哈爾濱特別市公署總務處調查股《松花江水運と哈爾濱》[32]、哈爾濱鐵路局北滿經濟調查所《松花江を中心とせる北滿水運の現狀》[33]、產業部大臣官房資料科《哈爾濱ヲ中心トスル松花江漁業調查報告書(二)》[34]、偽滿臨時產業調查局《巴彥縣—依蘭縣松花江漁業調查(三)》[35]、北滿經濟調查所《松花江源流水域の魚族に就て》[36]、滿洲事情案內所《松花江》[37]、《滿洲國河川志》[38]等。俄國最早的松花江流域研究成果始于清末,1902年至1904年,俄交通部對我國東北地區江河進行了大規模的勘測,于1907年編纂出版了《松花江志》。此外,還有邢契莘《中國人の見たる松黑兩江沿岸地方事情》[39]等。
以上成果對松花江流域河流、航運、森林、漁業等作了大量調查,留下了許多原始數據,成為研究松花江區域歷史的重要資料。
綜上,百年來,國內外學界對松花江流域史的研究,只零星、分散地見于少數著作和文章當中,特別是對松花江流域環境變遷的研究,或是簡單地對森林資源進行整體性描述,或是單純地從森林墾伐過程方面著眼,或是對自然災害偶有涉及,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這就為本課題留下了較大的研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