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語篇章閱讀理解的抑制機制研究
- 閆嶸
- 3148字
- 2019-08-16 18:28:02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一 外語篇章閱讀理解過程中的抑制現(xiàn)象、特點及其個體差異
隨著對工作記憶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抑制在語言理解中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如果進一步對所取得的成果和結(jié)論加以分析,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與詞匯和句子抑制的研究相比較,涉及語篇閱讀抑制現(xiàn)象的研究相對薄弱,特別是目前絕大多數(shù)研究都是圍繞母語閱讀展開(Connelly&Hasher,1991;Burke,1997; Chiappe,2000;Gernsbacher,2004;Linderholm et al.,2004; Mackay,2008;李壽欣等,2010),有關外語和第二語言的實證研究相對缺乏。盡管個別研究(馬拯、吳詩玉,2011)顯示,外語篇章閱讀中的抑制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與母語相類似的規(guī)律,但該研究僅僅停留在對語篇內(nèi)無關信息去激活的測量上,沒有對抑制過程中來自母語的干擾進行探討。與母語閱讀不同,外語閱讀者在對語篇或文本意義進行提取時必然會受到先入為主的母語知識背景和思維習慣的影響,并對由此而引發(fā)的負遷移等干擾因素進行抑制。鑒于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字體系、語序、句法結(jié)構(gòu)以及話語組織和連接手段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潘文國,2005),那么,對于母語為漢語,目的語為英語的外語學習者而言,其抑制能力是否會表現(xiàn)出與母語閱讀不同的特點,是否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和性別差異,目前缺乏足夠的證據(jù)加以說明。
其次,作為語言理解的最高層次,篇章閱讀理解是在詞匯和句子理解基礎上,對段落或文本意義進行提取的有序而連貫的心理表征建構(gòu)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讀者不僅需要抑制來自語言內(nèi)部的干擾(如在情境模型的構(gòu)建中那些與當前目標不一致的前文信息,以及閱讀理解中歧義詞的多重語義的通達等),還需要抑制來自語言外部的干擾(如由讀者自身文化背景、既定的認知圖式以及刻板觀念等帶來的理解上的負遷移)。然而,現(xiàn)有研究基本上沿著語篇內(nèi)抑制和語篇外抑制兩條彼此分離的思路展開,缺乏在上述兩個不同層面對語篇閱讀中的抑制現(xiàn)象進行綜合分析與比較,因而得出的結(jié)論具有較大的片面性。根據(jù)我們對抑制本質(zhì)和功能的理解,對語篇內(nèi)前文信息的抑制,更多作用于抑制的后作用過程,即激活后的無關信息的去激活過程,這一過程體現(xiàn)的是抑制的清除與限制功能;與此不同,對語篇外無關干擾的抑制則強調(diào)了抑制的前作用過程,反映的是抑制的阻止通達功能,即阻止無關信息進入工作記憶。那么,對于不同閱讀水平的二語學習者而言,對于語篇內(nèi)和語篇外無關信息的抑制水平是否存在差異,如果是,差異又表現(xiàn)在哪些具體方面?對此,幾乎沒有研究涉及。
二 外語篇章閱讀理解的抑制機制及其與閱讀效率的關系
在揭示語篇閱讀理解抑制機制方面,由于研究視角和范式的不同,目前的結(jié)論存在較大爭議,而且涉及外語篇章閱讀抑制機制的研究為數(shù)極少。如前所述,對于導致母語篇章閱讀抑制能力個體差異的根源,目前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以Zacks、Connelly等為代表的抑制衰減理論認為,抑制能力有隨年齡增長而逐步下降的趨勢。青年人在篇章閱讀中抑制干擾信息的能力顯著高于老年人,而這種差異主要存在于阻止通達功能上,即抑制的前作用過程(Connelly&Hasher,1991;Burke,1997;Chiappe,2000; Mackay,2008)。然而,另有研究對此提出了反駁,認為閱讀過程中目標和干擾信息在工作記憶中均得到了激活,青年人的抑制能力好于老年人并不是由于其在阻止通達功能上更加優(yōu)秀,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在工作記憶中對目標和干擾信息進行更好的識別,即抑制能力的差異應當發(fā)生在抑制加工的后作用過程(Dywan,1995;Kemper&Mc-Dowd,2006;李壽欣等,2010)。上述分歧在外語篇章閱讀中是否會存在?對于不同閱讀水平外語學習者而言,如果其抑制能力存在差異,那么差異的根源究竟表現(xiàn)在前作用過程,還是后作用階段,目前尚不清楚。
另一方面,外語篇章閱讀最明顯的特點便在于閱讀中會受到母語的影響,然而,以往有關母語的研究在探討語篇閱讀抑制機制的過程中,對于母語在外語(目的語)閱讀抑制能力上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兩者間究竟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關系,均無法做出回答。在母語和外語閱讀技能的關系問題上,學術界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論。閱讀的普遍性假設認為(Cummins,1991),閱讀能力具有普遍性,母語閱讀能力會自然地遷移到目的語閱讀;但語言閾值假設則指出(Clarke,1980;Pichette&Segalowitz,2003),實現(xiàn)母語閱讀能力向目的語的遷移必須以目的語語言水平為中介,如果達不到閾值要求,遷移將不會產(chǎn)生。然而,上述理論上的分歧主要是從信息激活的角度提出的,而在重視母語閱讀向目的語產(chǎn)生的正遷移的同時,同樣不能忽視由負遷移所產(chǎn)生的消極所用。有研究表明,外語閱讀時讀者的母語“通道”總是處于開放狀態(tài)。雖然學習者一方面能夠借助母語幫助理解正在閱讀的材料(Kern,1994;吳詩玉、王同順,2006),但出于對母語思維的慣性和傾向性依賴,他們在提取外語篇章意義時也會因差異而受到干擾,尤其在閱讀高難度語篇時,這種干擾會顯得更為突出。那么,如果伴隨語篇難度的增加,學習者對母語(漢語)干擾刺激的抑制水平是否會顯著低于目的語(英語);除此之外,與高水平閱讀者相比,低水平者閱讀時是否會更多受到干擾刺激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較低的抑制水平和閱讀效率,目前均缺乏足夠的證據(jù)予以說明。總之,有必要結(jié)合語篇難度以及母語和目的語(英語)兩類干擾刺激,進一步揭示外語學習者語篇閱讀中抑制機制的特點及其在閱讀效率中的作用。
一直以來,學術界都很重視從認知風格角度對抑制機制的研究。所謂認知風格,是指個體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即表現(xiàn)在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目前研究較多的是場獨立型認知方式與場依存型認知方式。場獨立與場依存這兩個概念來源于威特金(Witkin&Goodenough,1981; Witkin,1997)對知覺的研究。場獨立的個體對客觀事物作判斷時,傾向于利用自己內(nèi)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在認知方面獨立于周圍的背景和環(huán)境,傾向于在更抽象的水平上加工,能夠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與此相對照,場依存者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把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jù),難以擺脫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態(tài)度和自我知覺更易受周圍背景和環(huán)境因素的干擾。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場獨立者傾向于以內(nèi)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jù),因此在詞匯和句子理解中其抑制能力顯著高于場依存?zhèn)€體(Lefever&Ehri,1976;宋廣文、韓樹杰,2007)。然而,不同認知風格的個體在外語篇章閱讀的過程中的抑制能力是否也存在差異?特別是場獨立型外語學習者在抑制來自母語干擾的水平上是否顯著高于場依存型學習者,從而表現(xiàn)出更高的閱讀效率?對此,也有待進一步研究予以揭示。
三 對抑制與外語篇章閱讀能力的教育干預
以往絕大多數(shù)對抑制機制與閱讀效率關系的研究,其結(jié)果僅能反映抑制與閱讀效率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相關或共變關系,但仍不足以揭示其中的因果關系。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嘗試采用教育心理學當中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對比干預研究思路,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不同認知風格、語言水平學習者抑制能力的訓練和干預,最終檢驗閱讀效率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揭示在目的語水平、認知風格、抑制與閱讀效率間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關系。
不可否認,過去針對外語篇章閱讀理解的干預大多從信息激活的角度展開。而由此產(chǎn)生的針對外語和第二語言的閱讀策略,通常強調(diào)對語音、詞匯、句法以及相關語境信息和母語知識的激活和充分利用(Nation&Coady,1988;Carrell,1991;Sparks&Ganschow,1993:289-302;Sparks,2001:38-54),而從抑制角度對外語閱讀技能的干預很少有研究涉及。國內(nèi)有關抑制的研究多處于理論探討階段(吳詩玉、王同順,2005;楊小虎,2005),既缺乏在篇章閱讀理解中對抑制水平進行測量,也缺乏對抑制的認知機制進行深入挖掘,因而無法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從而影響了外語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根據(jù)結(jié)構(gòu)建構(gòu)理論,閱讀困難者由于抑制機制的效率低下,導致在建構(gòu)結(jié)構(gòu)中更為頻繁地轉(zhuǎn)換并且建構(gòu)更小的、更不連貫的表征結(jié)構(gòu),從而影響了對語篇整體意義的提取。而有限閱讀時間的限定往往會加劇這一狀況,并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基于此,有必要在重視傳統(tǒng)外語閱讀教學策略的同時,探索抑制訓練在提高外語篇章閱讀能力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