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阿爾巴尼亞

一 概況

正式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lbania)。11世紀,在現今阿爾巴尼亞的中部,居住著一個被稱作阿爾巴諾的部落,他們曾于12世紀建立阿爾巴尼亞公國。后來的阿爾巴尼亞國名就起源于此。

阿爾巴尼亞位于東南歐,在巴爾干半島的西南部,北鄰塞爾維亞和黑山,東面是馬其頓,南面是希臘,西面是亞得里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意大利半島相望。國土面積為2.874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72公里。

阿爾巴尼亞被稱作“山鷹之國”,其境內75%的地區是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地和丘陵,全境30%的領土在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的科拉比山海拔為2764米。山勢呈南北走向,西部沿海地區有一些地勢較低的河谷,是阿爾巴尼亞人口密集地區,適于農耕。其他大部分地區由于缺水而難以耕種。河流沿岸經常發生水災,對農業不利。地震是阿爾巴尼亞常見的災害。主要河流有德林河、塞曼河和什昆比尼河。阿爾巴尼亞境內多湖泊。

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降雨量充沛,年均為1300毫米。夏季干燥、炎熱,冬季溫和、多雨,南部低地氣溫較高,北部較南部潮濕。平均氣溫1月1—8℃,7月24—27℃。

1998年11月12日,經全民公決通過的新憲法規定,阿爾巴尼亞為議會共和國,實行自由、平等、普遍和定期的選舉,經濟制度建立在私有制與公有制并存、市場經濟與經濟活動自由的基礎之上。總統為國家元首,由議會無記名的方式投票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可連任一屆??偨y任命總理,并根據總理提名任命政府成員。

議會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為一院制,每屆任期4年。本屆議會于2005年7月產生,現有席位140個,下設8個專門委員會和9個議員團。

20世紀90年代初,阿爾巴尼亞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1992年民主黨新政府提出了以私有化、降低通貨膨脹、提高經濟增長和刺激出口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改革計劃,并采取“休克療法”等激進措施。1994年經濟開始回升。1995年土地私有化和小私有化已基本完成,大約70%的國有財產實現了私有化。1995年大私有化進程也開始起步。1996年經濟繼續增長,但通貨膨脹加劇。由于投資環境差,外國投資少,資金匱乏,大型企業私有化艱難。

近年來,阿爾巴尼亞經濟較其他巴爾干國家發展迅速,但是,它仍然是歐洲最落后的國家。根據阿爾巴尼亞銀行的數據,2009年,阿爾巴尼亞人均收入為4070美元,2010年達4200美元左右。根據世界銀行的貧窮評估,2008年,阿爾巴尼亞12.4%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2002年則有25.4%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雖然現在阿爾巴尼亞建筑業和服務業不斷擴大,但仍有60%的勞動力在農村,官方失業率為13.75%。在阿爾巴尼亞的國民生產總值中,服務業的貿易、賓館和飯店占21%、交通占5.5%、通訊占4.5%;而農業占19%,建筑業占14%,工業占10%,國外匯款占9%。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使阿爾巴尼亞經濟受到影響,但其經濟的恢復較其他東歐國家稍好。2009年阿爾巴尼亞國內生產總值為120億美元,增長率達3.3%。在國外打工的阿爾巴尼亞人的匯款減少和出口減少大大影響了阿爾巴尼亞的經濟活動。

標準普爾公司2010年6月19日將阿爾巴尼亞的主權信用等級評為B+,信用評級前景為“穩定”。這個等級基本反映了阿爾巴尼亞經濟繁榮程度相對較低、政府債臺高筑和政治存在不確定因素等事實,同時也考慮到了阿爾巴尼亞經濟增長穩定、長期前景看好、還債有法律保證以及正在向歐盟邁進等因素。

除標準普爾外,另一家國際評級公司穆迪公司將阿爾巴尼亞的主權信用等級評定為B1,前景也為“穩定”。

基礎設施如鐵路、公路等總體狀況較差。國道僅1/3的路段路況較好,尤其是市內道路,老化嚴重。目前尚無符合國際標準的高速公路,對外引資、工農業和旅游業發展不利。固定電話線路少,移動電話相對發展較快。

政府鼓勵優先發展的產業有農業、礦業、電力和旅游業。工農業發展滯后,只有電力、礦產及服裝來料加工等少數工業有一定規模。阿爾巴尼亞主要工業部門有輕工、紡織、食品、石油、采礦、電力、銅加工、鎳鐵冶煉、煤炭、玻璃、機械、建材等。阿爾巴尼亞農業水利等設施落后,主要農作物是小麥、玉米和部分蔬菜、水果,大米依靠進口,大部分肉類、蔬菜和水果也需要進口;農田約40%荒廢,無人耕種。

水力資源較豐富,目前100%依靠水力發電,發電能力不足,近1/3電力依靠進口,電網落后,電力損耗約37%,電力嚴重缺乏。居民飲用水無法保證24小時供應,且水質較差。

主要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瀝青、鉻、銅、褐煤和石灰礦等,尤其是鉻礦資源較豐富,但開采和加工能力極為有限。

貨幣名稱為列克,1美元=92列克。在阿爾巴尼亞境內與各主要國家貨幣均可自由兌換,兌換率根據國內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實行浮動匯率制。

2009年阿爾巴尼亞外匯儲備余額為23.66億美元;外債累計27.8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為23.1%。

根據阿爾巴尼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9年1月11日,阿爾巴尼亞人口總數為319萬。其中,阿爾巴尼亞人占98%。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有:希臘族、馬其頓族、黑山族、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等。全國通用阿爾巴尼亞語。70%的阿爾巴尼亞人信奉伊斯蘭教,大部分屬遜尼派,約1/4屬比克特西派。阿爾巴尼亞是歐洲國家中唯一一個伊斯蘭教占主要地位的國家。還有20%的人口信奉東正教,主要分布在南方,另有10%的人口信奉羅馬天主教,主要分布在北部。

阿爾巴尼亞語屬于印歐語系,由古代的伊利里亞語發展而來,并吸收了拉丁語、希臘語、土耳其語和斯拉夫語的成分。全國以什昆比尼河為界,分為南部的托斯克方言(Tosk)和北部為蓋格方言(Gheg)兩個方言區。操蓋格語的人數占阿爾巴尼亞人口總數的2/3。操不同方言的阿爾巴尼亞人都能聽懂對方的語言。二者都可作為官方用語。

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全國共有地拉那大學、愛爾巴桑大學和斯庫臺師范大學等11所高等院校。此外還有15所私立高校。2008年注冊的小學生數量為45.7886萬名,中學生13.2803萬名,大學生8.0696萬名。

全國劃分12個州,下轄36個區。首都地拉那,其他主要城市有:都拉斯、發羅拉、斯庫臺等。

二 阿爾巴尼亞民族艱難的形成過程

阿爾巴尼亞人(Albanians)是伊利里亞人(Illyrians)的后代。伊利里亞人是巴爾干半島上最早的居民。他們先于羅馬人和斯拉夫人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移居到巴爾干半島南部。公元前7世紀和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在現在的都拉斯和發羅拉地區沿海一帶建立了幾個殖民地。到公元前3世紀,這些殖民地逐漸衰落,最終消失。在希臘人離開后,居住在那里的伊利里亞人的小部落逐漸發展成一些政治單位,其中幾個重要的公國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最為繁盛,幾個強大的統治者統一了所有的部族,建立伊利里亞王國。公元前229年,羅馬人越過亞得里亞海進入伊利里亞人居住的地區,把這里作為向東擴張的橋頭堡。公元前167年至公元395年的500多年時間里,伊利里亞始終是羅馬人統治的地區,因此,大部分伊利里亞人受羅馬文化的影響很深。公元395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阿爾巴尼亞由拜占庭帝國統治。

公元7—9世紀,塞爾維亞人和其他斯拉夫人,以及保加利亞人先后進入巴爾干半島,拜占庭帝國日漸衰落,阿爾巴尼亞的某些行省獨立出來。1054年,東西方基督教會分裂,巴爾干半島上的一些伊利里亞人分別與信奉天主教或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融合。

在阿爾巴尼亞地域上雖然保持了共同的阿爾巴尼亞語,但人們的宗教信仰并不相同。南部地區信奉東正教,而北部地區則信奉羅馬天主教,當時,官方、教堂和學校仍使用希臘語和拉丁語。公元8世紀至11世紀,居住在阿爾巴尼亞中部的阿爾巴諾部族逐漸壯大,12世紀出現了以阿爾巴尼亞命名的封建公國,從此也開始了阿爾巴尼亞人的稱謂,而這個地區則被稱為阿爾巴尼亞,伊利里亞的名稱不再使用。這時,阿爾巴尼亞城市開始擴大,其文化、藝術和教育也得到發展。

1388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入侵阿爾巴尼亞。到1430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阿爾巴尼亞的大部分領土。阿爾巴尼亞人自占領開始就不斷進行抵抗。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1405—1468年)率領下,經過25年的抵抗和英勇斗爭,終將土耳其人驅逐出阿爾巴尼亞。在共同抗擊土耳其人的斗爭中,阿爾巴尼亞原來的封建割據狀態得以克服,共同的民族意識得以加強。但1506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再次占領阿爾巴尼亞。在此后的400年中,阿爾巴尼亞人處于土耳其封建主的許多小巴夏區的割據統治之下,其間,有1/4的阿爾巴尼亞人逃亡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王國管轄的地區,特別是西西里島和卡拉勃利。16世紀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加緊推行伊斯蘭化。到17世紀末,2/3的阿爾巴尼亞人為了逃避對基督教徒征收的沉重的稅收而改信伊斯蘭教。

經過長期相互兼并的過程,到18世紀中葉,阿爾巴尼亞地域上的許多小巴夏合并成兩個大巴夏區。由于封建巴夏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中央政權的矛盾,19世紀30年代,阿爾巴尼亞的兩個巴夏被土耳其蘇丹的大軍摧毀,在整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取消了原有的提馬爾軍事封建制度,開始實行中央集權。

長期以來,阿爾巴尼亞人居住地區被分割,他們沒有共同的地理或政治概念,其信奉的宗教也多種多樣。雖然這里的人民都操阿爾巴尼亞語,但當時阿爾巴尼亞語沒有標準的字母。直到1878年,即使在阿爾巴尼亞最發達的地區,也沒有一所使用阿爾巴尼亞語教學的學校,所有的學校使用的語言是土耳其語或希臘語。19世紀后期,一些阿爾巴尼亞知識分子開始研究制定一個統一和標準的阿爾巴尼亞文字并試圖用于學校教學。1879年,他們在君士坦丁堡成立了一個文化和教育組織——阿爾巴尼亞文字印刷協會,這個協會的會員包括穆斯林、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居住在保加利亞、埃及、意大利、羅馬尼亞和美國的阿爾巴尼亞移民都積極支持這個協會。但希臘和土耳其一起反對阿爾巴尼亞民族文化的發展,利用宗教來阻止阿爾巴尼亞語的教學。

20世紀初,青年土耳其黨興起,他們號召建立資產階級立憲制度,許諾將給予各民族地區自治的民主權利,并迫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除了不許使用阿爾巴尼亞語教學和書寫的禁令。阿爾巴尼亞書面語的拉丁化方案是由民間詩人和諷刺作家費什達(Gjergj Fishta)設計的,阿爾巴尼亞知識界于1908—1909年在比托拉(Bitola,今馬其頓境內)召開的代表大會上采納該方案為阿爾巴尼亞語標準拼寫法。

然而,青年土耳其黨取得政權之后,仍然拒絕承認阿爾巴尼亞民族的存在。他們讓穆斯林團體去分裂阿爾巴尼亞的團結,讓穆斯林傳教人員強制推廣阿拉伯語。阿爾巴尼亞人開始了新的抗議活動,但很快遭到鎮壓。反抗組織被宣布為非法,阿爾巴尼亞語學校和出版社被封。1911年,阿爾巴尼亞山區部落舉行起義,其規模和影響都很大,使當局無法用武力進行鎮壓,只好妥協,解除對學校的禁令,允許阿爾巴尼亞語使用拉丁字母拼寫。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阿爾巴尼亞語吸收了希臘、斯拉夫、土耳其和意大利等語言的許多詞匯。

1912年爆發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土耳其人被塞爾維亞、希臘和保加利亞軍隊打敗。在這種形勢下,阿爾巴尼亞人要求立即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出來。在1913年5月土耳其與巴爾干四國簽訂的《倫敦條約》中規定阿爾巴尼亞獨立。1913年7月,在歐洲列強的保護下,阿爾巴尼亞獲得獨立。20世紀初,阿爾巴尼亞人終于有了自己合法的民族文字和民族國家。

三 阿爾巴尼亞民族國家的演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爾巴尼亞被奧匈帝國、意大利和法國占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巴黎和會上,再次確認阿爾巴尼亞的獨立。1920年,阿爾巴尼亞被接納為國際聯盟的成員。

1920年以后,阿爾巴尼亞長期處于索古的獨裁統治之下。1928年改行君主制,自立為皇帝,稱索古一世。

索古一世統治期間,仿效西方國家的法律和教育制度進行改革,國家相對穩定。但是,阿爾巴尼亞經濟發展仍然緩慢,農民處在赤貧之中。而且,在索古一世統治期間,阿爾巴尼亞實際上是意大利的附屬國。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領。1944年11月29日全國大部分領土已經收復。1944年10月,在地拉那成立了以恩維爾·霍查為首的臨時政府。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在阿爾巴尼亞成立初期,曾接受南斯拉夫經濟上和軍事上的大量援助。1948年,南斯拉夫共產黨被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除名之后,阿爾巴尼亞接受了蘇聯的援助,并于1955年5月加入華沙條約組織(1968年退出)。1976年改稱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89年東歐發生劇變,阿爾巴尼亞國內政局也發生變化。1991年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在1991年通過的《憲法主要條款法》中規定,阿爾巴尼亞共和國為議會制共和國。目前,阿爾巴尼亞政黨約有60個,主要有:民主黨、共和黨、社會黨等??偨y巴米爾·托皮和總理薩利·貝里沙均為民主黨人。

四 阿爾巴尼亞民族風情點滴

阿爾巴尼亞號稱“山鷹之國”,鷹被認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阿爾巴尼亞人性格剛毅,純樸爽快,講究禮節禮貌。阿爾巴尼亞人與山鷹有著深厚的感情。山鷹剛毅勇敢,是阿爾巴尼亞民族的象征,人民的驕傲。因此,阿爾巴尼亞人尊山鷹為國鳥。

阿爾巴尼亞人表示同意的意思是用搖頭,表達不同意時則點頭。

阿爾巴尼亞人認為白色象征著幸福與光明,是一種標志美的色彩。因此,許多地區的男子都特別愛穿多層的白色百褶裙。他們把白色象征著吉祥如意,百褶裙的層次越多,表示社會地位越高、財產越多。

阿爾巴尼亞民間對太陽極為崇拜。他們把每年開春后的第一次農牧活計選在陽光燦爛的晴天進行,認為這樣會帶來大豐收;山區姑娘的訂婚儀式必須選在太陽升起后的上午舉行,認為早晨的太陽是姑娘未來命運、夫妻生活美滿、白頭偕老的象征。

阿爾巴尼亞民間低聲部復調音樂(Albanian Folk lso-Polyphony)于2005年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它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傳統音樂,廣泛應用于各類社會活動,如婚禮、喪葬、豐收慶典、宗教儀式以及節日慶典。其音樂風格帶有拜占庭教堂音樂元素。如著名的阿爾巴尼亞民俗節日“吉若卡斯特拉”(Gjirokastra)。這種傳統的阿爾巴尼亞復調音樂,可分為兩種主要風格:北部蓋格人(Ghegs)的表演風格以及居住在南部的來布斯人(Labs)的表演風格。

(李丹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原| 都匀市| 兴山县| 林州市| 财经| 漯河市| 河南省| 自贡市| 雅安市| 咸阳市| 兰州市| 延长县| 绥德县| 胶南市| 禄劝| 桃园县| 宜川县| 永兴县| 张掖市| 江北区| 凉山| 保定市| 青龙| 札达县| 云安县| 大安市| 遵义县| 巴彦淖尔市| 河北省| 永胜县| 玉田县| 延寿县| 平谷区| 南阳市| 同德县| 张北县| 九龙坡区| 德清县| 乌鲁木齐市| 嵊泗县| 普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