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愛沙尼亞

一 概況

正式國名為愛沙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Estonia)。由其主體民族愛沙尼亞人而得名。“愛沙尼亞人”的稱謂可能來源于古波羅的海的“aueist”,意思是“水邊居住的人”,因為他們自古就居住在波羅的海的里加灣和芬蘭灣一帶的濱海地區。

面積4.5277萬平方公里。人口134.09萬(2007年年底)。

位于歐洲的東北部。北面和西南臨波羅的海,南與拉脫維亞共和國接壤,東面與俄羅斯聯邦為鄰。為一多島之國,大小島嶼有上千個,占全國面積10%。海岸線長3794公里。絕大部分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只有1/10的地區為百米以上的高地。為向大陸性過渡的海洋性氣候。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平均氣溫2月為6℃,7月為17℃。年降水量600—700毫米,蒸發量少,常有澇災。河流雖多,但都短小,最長河流皮亞爾努河僅142公里。湖泊占土地面積5%,以楚德湖最大,面積3548平方公里。全國共分15個省,大小城鎮共254個。首都為塔林。

現行憲法于1992年6月28日通過,其中確定愛沙尼亞是獨立主權的民主共和國。國家最高權力屬于人民,獨立和主權是至高無上、不可剝奪的。實行三權分立的議會民主制。議會為一院制,共101個議席,任期4年。總統由議會選出。

森林面積211.55萬公頃,覆蓋率達48%。其他自然資源匱乏,主要礦產有油頁巖、磷礦、石灰巖等。

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制造、木材加工、建材、電子、紡織和食品加工業。

農業以畜牧業為主,主要飼養奶牛、肉牛和豬;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黑麥、土豆、蔬菜、玉米、亞麻和飼料作物。

近幾年旅游業發展迅速,外國游客主要以北歐國家為主。主要旅游點有:塔林市、塔爾圖市、帕爾努市、薩烈馬島、希尤馬島等。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服務業的發展。

隨著周邊國家經濟狀況好轉,愛沙尼亞在開拓新市場的同時恢復了與俄羅斯等國家的部分傳統市場,自2000年以來愛沙尼亞經濟保持增長勢頭。旅游、過境運輸及服務業等支柱性產業持續增長、商品出口的增加、企業開工率的提高,使就業人數得以增長。愛政府為加入歐盟下大力氣進行經濟立法,規范企業的經濟活動,在客觀上保證了經濟的健康發展。

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08.57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5554.5美元。貨幣名稱為愛沙尼亞克朗,輔幣為分,1克郎=100分。實行與歐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2011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1美元=10.7愛克朗,1歐元=15.6466愛克朗。

總人口為134萬人(2008年底),其中愛族有92萬,俄族有35.1萬人,烏克蘭族有2.7萬人,白俄羅斯族為1.4萬人,還有少量芬蘭人。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新教的路德教派(主要是愛沙尼亞人),小部分人信仰東正教(主要是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約為30人,但實際上近1/3的人都居住在首都塔林。

愛沙尼亞語為官方語言。國家機關和地方自治機關的公文處理必須使用愛沙尼亞語。愛沙尼亞語屬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波羅的—芬蘭語支。主要有南北兩種方言。北部方言,即塔林方言,是愛沙尼亞文學語言的基礎。愛沙尼亞語與芬蘭語屬同一語支,十分相近,并有不少德語借詞。在大多數居民不使用愛沙尼亞語的地方,地方自治機關在處理內部公文時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范圍和程序使用該地區多數常住居民使用的語言。

2007年在各類學校學習的共有24.4萬多人,其中中小學有15萬多人,各類技校及職業學校2萬8千余人,大學6.36萬人。

二 愛沙尼亞民族及其民族國家的歷程

愛沙尼亞民族的先民是古代波羅的海東岸的波羅的—芬蘭部落。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期間,一些芬蘭—烏戈爾部落從烏拉爾和伏爾加河一帶北上,來到波羅的海東岸的北部地區。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期間,又有一些波羅的部落從南方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前者吸收了后者的成分,逐漸形成了波羅的—芬蘭部落。

由于芬蘭灣沿岸是西歐前往東斯拉夫人地域的通道,因此,5世紀后波羅的—芬蘭部落與東斯拉夫人的聯系也隨之加強。公元1030—1061年,愛沙尼亞東南部曾處于基輔羅斯的統治下。此后,波羅的—愛沙尼亞部落開始形成一些地域性組織,到12世紀在西歐的史籍中已開始出現“愛沙尼亞”和“愛沙尼亞人”的稱謂。然而,13世紀初,當愛沙尼亞人尚未形成自己的民族國家時,愛沙尼亞這片土地就已成為日耳曼人騎士團和斯堪的納維亞封建主爭奪的對象。到1227年,愛沙尼亞北部落入丹麥之手,而波羅的海東岸的大部分地區——從愛沙尼亞到拉脫維亞,都被日耳曼騎士團占領,形成了騎士團統治下的許多封建小國組成的立窩尼亞聯盟。從14世紀開始,農村中的愛沙尼亞人就成為日耳曼封建主的農奴,在塔林、塔爾圖等城市里的統治階層也都是日耳曼人。從13世紀開始,在日耳曼騎士團的統治下,愛沙尼亞人皈依了羅馬天主教,16世紀隨著德國宗教改革的興起和新教路德教派的傳入,愛沙尼亞人又隨著日耳曼統治者,成為路德派教徒。

16世紀,波羅的海東岸重又成為立窩尼亞騎士團、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以及波蘭、俄羅斯爭奪的對象。立窩尼亞戰爭(1558—1583年)之后,愛沙尼亞的北部為瑞典所占領,南部歸屬波蘭,海上的一些島嶼則被劃給了丹麥。從1645年開始,整個愛沙尼亞都處于瑞典的統治下。北方戰爭(1700—1721年)之后,愛沙尼亞的全部和拉脫維亞的北部都并入沙俄。直到十月革命以前,沙俄當局都保留了當地日耳曼人原有的一些特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愛沙尼亞曾被德軍占領。德國戰敗后,紅軍進入。1918年11月曾建立愛沙尼亞蘇維埃共和國,但隨即于1919年被國內外反革命力量所顛覆。此后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1934年建立法西斯政權。1940年6月,蘇聯紅軍進入愛沙尼亞,恢復蘇維埃政權。7月,愛沙尼亞蘇維埃共和國得以再次建立,并于8月加入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愛沙尼亞隨即被德國占領,曾被德國劃為東方省的一部分。1944年2月,蘇軍反攻回來,德軍敗退。此時有數萬名愛沙尼亞居民隨之逃往德國或瑞典。愛沙尼亞的工農業設施和交通也在德軍撤退前被破壞殆盡。戰后愛沙尼亞蘇維埃共和國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下,經濟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成為蘇聯最發達的共和國之一。愛沙尼亞人在數十年共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民族自我意識得以加強。蘇維埃政權在工作中的一些錯誤也引起了他們的不滿。

在1990年3月18日舉行的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議會)選舉中,主張脫離蘇聯的“人民陣線”及其支持者獲勝執政,3月30日議會通過該共和國向獨立過渡的文件。1991年8月22日,愛沙尼亞宣布徹底脫離蘇聯獨立,9月6日由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主持的國務委員會首次會議決定承認愛的獨立地位。9月11日我國與愛建交,9月17日聯合國接納愛為聯合國成員國。2004年3月29日,愛正式加入北約,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2007年12月加入《申根協定》。

三 愛沙尼亞民族文化的特點

愛沙尼亞本民族最早的文學作品是民間口頭創作。其中的一些作品到19世紀才被編寫記載下來,其中最著名的有克列茨瓦爾德(1803—1882年)編寫的《卡列維之子》,描寫了古代愛沙尼亞巨人對人民的敵人以及自然力量所進行的英勇斗爭。這部史詩對愛沙尼亞文學發展曾影響很大。克列茨瓦爾德被認為是愛沙尼亞民族文學的創建者。由于從13世紀開始,愛沙尼亞人就處于異族的統治下,本民族的語言文化難以得到發展。最早用愛沙尼亞文書寫的著作是1535年出版的路德新教的教義問答。第一本愛沙尼亞文的《圣經》于1739年出版。真正的民族文學則于19世紀才開始發展起來。

18世紀末,現實主義開始在愛沙尼亞文學中迅速發展起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以描寫社會問題為主的作家維爾德(1865—1933年)。在此流派中,坦姆薩列(1878—1940年)是全國最聞名的小說家,其主要代表作是描寫國內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真理與正義》(1926—1933年)。

愛沙尼亞用民族文字記載的文學只有200年歷史,但它植根于古代民間詩歌的深厚土壤。愛沙尼亞最古老的民間詩歌、音樂創作形式與芬蘭人和卡累利阿人的古老詩歌有許多相似之處。該地區民間創作特點之一是大部分作品出自婦女之口。至今,愛沙尼亞文壇上的女詩人仍占有顯著地位。

在愛沙尼亞文化中除去和芬蘭的淵源關系外,還可看到德國和俄羅斯的影響。

(李興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忻城县| 黄石市| 临邑县| 任丘市| 奉节县| 邮箱| 星座| 广丰县| 区。| 晋江市| 元谋县| 通州区| 武川县| 桂东县| 温泉县| 桐乡市| 竹溪县| 修水县| 大余县| 绍兴市| 鄂托克前旗| 海安县| 烟台市| 东阳市| 桦甸市| 沁源县| 沙河市| 邯郸县| 蓝田县| 湘潭市| 临海市| 陈巴尔虎旗| 锡林郭勒盟| 综艺| 新津县| 九江市| 玉山县| 旬阳县| 建德市| 庄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