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研究
- 萬江紅 張翠娥 陳爐丹
- 4221字
- 2019-07-16 11:47:05
第四節 研究設計
一 理論依據
1.組織合法性
組織與環境發生關聯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合法性機制。馬克斯·韋伯最早對組織合法性進行了系統論述,組織合法性指組織權威結構獲得認可。他認為科層制組織的合法性來源于三種形式:傳統習俗或規范、領導者的個人魅力和理性的規則、制度(weber,1968)。當然這里所說的“法”并非僅僅只指法律,包括國家制定的法律,也包括由道德、宗教、習慣和慣例構成的規范。因此,合法性的基礎可以是法律秩序,也可以是一定的社會價值或共同體沿襲的先例。
另一位社會學家帕森斯在提出他的文化制度視角時,拓寬了合法性所指范疇,包括了除權力系統之外的其他屬性。他認為,正如較大的社會結構下的專門化子系統,為了能夠合法獲得稀缺資源,所追求的目標應該與更大的社會價值保持一致。組織的價值體系“必須依據其為上級系統的目標達成所獲得功能重要性而獲得合法性”,即強調組織目標與社會功能一致而獲得合法性(Parsons,1960)。
隨著新制度主義興起,理論家們又開始重視認知信念體系的重要性,強調從認知信念體系與文化模型或規則的一致性角度評價組織。薩奇曼(Suchman,1995)對此有一個經典的論述,“合法性是一個一般性的理解或者假定:即一個實體的行為在某一社會結構的標準體系、價值體系、信仰體系及定義體系內是合意的、正當的、恰當的。”
因此,在這里我們可以將組織合法性綜合成一個多維體系,即文化系統的規范合法性、認知系統的表意合法性和強制系統的制度合法性。這是西方組織理論關于組織合法性的解釋維度,背后的基本假設都是基于現代性社會或后工業社會。而中國農村還處于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對于這個特殊背景下的民間金融組織合法性解讀,還必須考慮民間金融組織所處的村莊這個特殊場域。
村莊場域的特殊性:首先,在很長的歷史發展中,每個農民都是以村莊為基本單元生活其中的,村莊承載和滿足了村民多方面的需求,既滿足了其經濟需求,也承載著村民的其他需求,比如村莊是一個農民及其家族社會活動的主要區域,也是其社會聲望得以確立的重要依托,在村莊這個共同體中形成的聲譽、社會資本以及網絡成為一個農民及其家族延續的最基本的條件。其次,居于其中的人們都在歷史久遠的共同交往中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大家都承認這套規則,如果誰違背和踐踏了這套價值體系,必將遭到共同體內所有成員的唾棄和鄙視(王曙光,2007;胡必亮,2005)。
在村莊這個場域中,我們將組織合法性考察的三個維度重新定義。認知系統的表意合法性,指民間金融組織符合某種社會認可的正當性而贏得了一些民眾的、群體的承認乃至參與,合乎農村居民最迫切的需求,獲得了普通群眾的廣泛認同;強制系統的制度合法性,指民間金融組織合乎效率,符合制度規范和法律,為一些重要的意見領袖和政府所認可;文化系統的規范合法性,指民間金融組織嵌入村莊共同體中,合乎當地居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認可的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為習俗與傳統等認可。報告分別在第二、三、四部分進行系統闡述。
2.理性選擇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一般趨向于研究和分析小群體的互動,認為人們致力于使他們從社會世界得到的滿足最大化,這些與社會世界有關的“利益”具有客觀存在的特性。社會成員都控制著社會有價物的一定供給,這些有價物可以是物質意義上的,也可以是心理意義上的。與他人的互動被理性理論看作是一系列具有競爭性的貿易談判或博弈,社會參與的目的就是通過這種互動過程,增加社會有價物的供給,人類行為被認為是理性的。理性選擇理論站在“方法論個體主義”的立場,認為由于人類的需要和滿足相對來說是不變的,所以會出現穩定的互動模式,它提供了常規性的交換,宏觀結構現象總是能化約為個體之間的理性化交換。
在理性理論的視野下,民間借貸和金融互助都是農民基于一定環境中的一種理性行為,這種理性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獲取自身(或者)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同時這種理性行為一方面內嵌著農村金融市場結構性特征,另一方面行動制度化為組織行動時,又重構了農村金融組織結構。
3.農戶視角
本研究基于農戶視角來探討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問題。農戶主要是指在農村地緣關系的基礎上,家庭主要成員社會關系以及戶籍在農村的社會單元。本研究認為,農戶是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研究的邏輯起點,就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實質來看,農戶作為重要的參與主體,其在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行為邏輯是研究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關鍵。簡言之,農戶對民間金融組織的態度及其參與民間金融組織的意愿與行為是本研究進行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問題研究的微觀基礎。
對農戶的性質,學界有“理性小農”與“道義小農”、“分化小農”等多種觀點,但對于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農戶,農戶究竟是什么類型?其行為邏輯是什么?不同地區農戶的性質是否是不同的?農戶的行為選擇對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發展有什么影響?這是本研究在微觀層面的研究時重點探討的問題。
二 基本概念
1.民間金融
民間金融,又稱非正規金融,是與官方金融的相對而言的,指在我國銀行保險系統、證券市場、農村信用社以外的經濟主體所從事的融資活動。
2.民間借貸
民間借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民間借貸是各種民間金融的總稱;狹義的民間借貸指民間個人之間的借貸活動,主要包括個人之間借貸活動和個人向民間金融組織等的借貸活動。
3.民間金融組織
鑒于農村民間金融組織長期以來處于半公開化的狀態,發展形式多樣,而且學界對其界定還未形成共識,因此本研究采取比較寬泛的界定,以學術界共同認定的“非政府性”來進行劃定,主要強調這類金融組織的“民間性”,將其界定為相對于官方金融組織而言的農村金融組織。如此一來,各種金融互助會、私人錢莊、典當行、集資、農村互助擔保組織、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都可以劃入農村民間金融組織范疇。
三 研究思路
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民間金融組織的結構與功能不同。從經濟學角度看,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存在是農戶和民間金融組織對經濟效益最大化追求的結果;從社會學角度看,民間金融組織的發展不僅受經濟規律影響,還受心理、文化、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民間金融組織的興起與發展獲得了農村社會的表意合法性、制度合法性和文化合法性。
本研究擬運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從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發展的微觀環境——農戶需求與選擇著手,實證調研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下民間金融組織發展現狀,運用組織合法性理論解讀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如何獲得表意合法性、制度合法性和文化合法性,在此基礎上,明確政府應在哪些方面制定民間金融組織的政策與措施,規范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發展,從而使民間金融組織發展既符合經濟規律要求,又能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具體研究思路如圖1—1所示。
圖1—1 研究思路框架
四 研究方法
一般來說,社會研究發現的途徑有兩個。一個是“經驗途徑的發現”,即通過經驗研究而得到新的發現,或是提出新的證據以修正、補充、擴充或反駁原有的理論。另一個是“整理途徑的發現”,通過對已有知識、文獻和材料的整理而得到某種發現(王寧,2001)。本研究就是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既通過實地調查獲取經驗資料來證明和補充已有的關于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理論,同時也采納“整理途徑的發現”,在對原有的散見在以往研究中的有關農村民間金融的知識和材料進行某種歸納整理和綜合分析,以求能梳理出更清晰的研究脈絡和內在規律。
1.資料收集方法
文獻分析法:一是查閱國內外關于農村金融、金融理論、組織理論、組織社會學等相關文獻,掌握國內外有關中國民間金融組織研究的理論動態;二是查閱地方金融政策、工作簡報、地方縣志及其相關統計報表、學術著作、期刊文獻,收集有關農村金融組織宏觀環境和發展現狀的資料。
問卷法:旨在收集農戶對農村民間金融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的資料,因此,根據研究設計采用自制的自填式問卷進行入戶調查。調查對象的選取按照判斷抽樣,根據經濟水平的差異,在湖北省和浙江省各選3個村,其中,在湖北省選取了武漢市周邊農村與城中村、鄂州、孝感、十堰作為本次調查地點,進行入戶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53份;在浙江省主要選取了杭州郊區、溫州、金華的部分農村作為調查地點,共回收有效問卷146份。兩地共399個農戶的資料構成本次調查的樣本。
訪談法:旨在收集典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現狀、運行模式、存在問題等方面的資料,了解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如何與農村環境互動,了解當地的制度、行為文化、觀念文化和潛規則。由于金融互助會是民間發起的具有金融互助性質的農村民間金融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而且在浙江發展歷史悠久,因此,本次訪談主要選取了調查所在地的38個金融互助會進行訪談。
2.資料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運用SPSS軟件,對問卷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歸納農戶對農村民間借貸組織認知、態度和行為的一般特征,探討影響農戶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頻次分析、相關分析等。
定性分析:主要包括情境分析和理想類型分析。情境分析是指將資料放置于研究現象所處的自然情境中,按照故事發生的時序對有關事件和任務進行描述性的分析(陳向明,2000)。理想類型是一種思維構造,是研究者組織材料思考問題、進行分析的一種策略過程。它展示的不是事物本身如何,而是可能如何,讓事物與理想型對比,再來認識事物(韋伯,1998)。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注重兩者的結合運用。
需要說明的是:文中的被訪者都是調查村中的村民,為了不對其產生負面的影響,研究對所有的被訪者都進行了匿名化處理,或使用化名,或使用編號。
五 研究創新
1.視角創新
目前關于民間金融組織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由經濟學者所做,他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多從供需的角度展開。本研究從農戶在民間金融組織發展過程中對資金的需求以及現階段農戶對官方金融組織的態度與反應的角度,探討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區民間金融組織發展問題,研究視角有創新。
2.內容創新
主要表現在理論界從微觀發展環境對民間金融組織進行專題研究的,目前還不多見。本研究通過不同地區民間金融組織發展過程中農戶的行為與組織發展之間關系的分析,探討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發展模式,研究內容有創新。
3.觀點創新
以往研究大多認為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存在是一種在正規金融供給無法滿足其資金需求的情況下的被迫選擇。本課題通過深入調查和研究發現,農村民間金融組織不僅僅是正規金融供給無法滿足農戶需求情況下的被動選擇,它也常常表現為農戶對農村社會資本的主動利用,它的發展嵌入了農村,獲得了組織合法性。因此,研究認為,農村民間金融組織是農村金融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它將長期存在并與官方金融組織互為補充。